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聘任問題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全球化經濟不斷發展,中國經濟的發展呈現出繁榮昌盛的局面,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局面逐步形成,我國各領域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和國際接軌發展的今天,要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并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大學英語教師在培養人才方面尤為重要。在介紹應用型本科院校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教師聘任制度的演變和發展,結合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師聘任的現狀和問題,進一步探索大學英語教師聘任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聘任制度;大學英語教師聘任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內涵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定位學校發展中所選擇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工作,高校的人才培養類型和結構決定了學校的性質和定位。在應用型人才的定位上,表現出“服務面向地方性區域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應用性職業化取向、學校事業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進步特別是支柱產業發展的校地互動性”等鮮明特征。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辦學行為上既有傳承老牌本科院校的優良教學傳統,也有借鑒高職院校所凸顯的應用型特征。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既有對“教學”的傳承,又有對“應用”的借鑒。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有利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堅定發展方向,強化人才培養目標和實現特色發展。在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地方經濟建設、人才培養、文化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發達國家,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面向地方,在專業設置方面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根據崗位能力和行業標準而設置,有很強的地域性和行業性特征,比如美國的四年制工程大學、澳大利亞的應用科技大學、日本的技術科學大學、德國的應用科學大學、英國的多科性技術學院等。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行業特征。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為目標,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培養直接為生產、生活、工作服務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定位具有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在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中成長,擔負著反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責任。
二、大學教師聘任制度演變
大學是在社會中扮演特殊角色的專業組織,有與其他組織不同的特殊使命。克爾在《大學組織》中將大學的特性歸納為幾點:(1)大學具有獨特的使命,將教學、學術與社會服務的使命結合起來。(2)大學的組織形式獨特。我國大學教師聘任制度起步較晚,而且受到了外來因素的影響。我國教師聘任制度的發展是對外國高校教師聘任制度的借鑒、模仿和融合,模式的變換受到了移植和傳統的雙重影響。根據高校教師聘任制度的變遷,以及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等方面的因素,我國高校教師聘任制度的變遷可劃分為三個時期:高校教師職務任命制時期、高校教師職務聘任制時期和高校教師崗位聘用制時期。教師職務任命制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1949—1977年),是與我國計劃經濟特征相適應的聘任制度。新中國的成立帶來了政治制度、經濟方式和社會生活的重大轉變,高校教師聘任制度隨著高等教育的重建和整合也相應地調整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受到當時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建立了高校教師職務任命制,其特點為高度統一,模仿與改造。教師職務任命制的標志性文件是1960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名稱及其確定與提升辦法的暫行規定》。教師職務聘任制是改革開放轉型期的產物(1977—1998年)。改革開放后,經濟體制的改革也伴隨著對教育體制改革的強烈呼聲。
教師任命制的缺陷不斷顯現出來,同時也越來越難以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和經濟體制的發展,比如固定的用工形式、教師與行政人員超編、教師流動受限、沒有激勵機制等。改革開放放眼世界,學習各國之所長,經濟發展和教育機制的變化必然后帶來制度安排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恢復技術職稱后逐步強化了考核評審,進一步明確了管理權限和實行職務聘任制以及立法教師聘任制度并探索將權力下放。這一時期的標志性文件是中央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轉發國家教委的《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例》。教師崗位聘用制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創新與突破。從1999年開始,國家大力推行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積極推進高校內部管理機制和高校教師崗位聘用制度。比如打破教師職務終身制探索崗位聘用制改革,完善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人事分配新機制,開始實行“科學設崗,宏觀調控;優化結構,精干高效;按崗聘用,規范管理;分類指導,協調發展”的高校教師崗位聘用原則。隨著高校人才競爭的加劇,形成了內部外部壓力共存的局面。各個高校也進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建立了崗位績效工資制度。高校教師聘任制度適應市場經濟的改革要求,打破了原有的教師職務聘任終身制和“吃大鍋飯”現象,拉開了同職務教師之間的崗位等級差距和收入水平差距。在國家宏觀管理為主導的背景下,鼓勵高校自主積極進行高校教師崗位聘用制度的探索與實踐。這一時期的標志性文件是2007年人事部、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等教育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師聘任的現狀和問題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大學,順應我國教育大眾化和普世化的發展趨勢。在當前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行教師崗位聘任制,建立起了一種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教師管理體制。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崗位聘任制大大促進了學校人力資源的發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而大學英語教師也面臨了空前的壓力。在大學英語教師聘任方面,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缺乏職業發展規劃。目前,從整體來看,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師資隊伍青年教師偏多,職稱結構不夠合理。大學英語教師科研能力薄弱,培訓和進修的機會較少,職稱晉升壓力較大。從個人專業化方面來看,大多英語教師可以勝任語言教學,但是由于是從學校到學校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跨學科專業知識欠缺,幾乎沒有任何的行業實踐經驗和脫產實習的經歷。從職業專業化方面來看,大學英語教師缺乏相關職業規劃和自我定位,視野狹窄,僅局限于在課下發表幾篇論文上。第二,應用型本科院校缺乏具有行業背景的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師。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課程設置的改革。
目前,隨著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頒布,對大學英語課程要培養學生語言的應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專門用途英語課程(ESP)已成趨勢。但就現有的師資來看,大多數的英語教師在研究生階段學習的都是英語專業知識,成為教師后也教授大學英語讀寫譯、視聽說課程,幾乎沒有行業背景,因此很難承擔起開設ESP課程的授課任務,這無疑將對應用型大學的轉型產生不利的影響。第三,大學英語教師結構單一,打造“雙師型”團隊遇瓶頸。眾所周知,高校在聘任英語教師的時候以學歷為第一要求,很少會重視有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而大學英語教師大多都是從學校學習再到學校工作,“雙師型”教師少之又少。再者,大學英語教師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認識不足,往往覺得無從下手,這種現狀難以推動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與市場發展脫節。第四,“雙師型”教師薪酬體系有待完善。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對“雙師型”教師和其他教師一樣實行的是崗位績效工資制,薪酬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基本工資,第二部分為績效工資。我國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的設計初衷是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優質優酬。但大多數單位是按照身份類別、專業技術作為薪酬發放的依據,沒有從本單位職工實際情況出發設計“雙師型”教師績效考核辦法,也沒有從崗位要求上體現其差異。長期以往,“雙師型”教師的薪酬和其他教師并無兩樣,難以從薪酬制度的設計上調動“雙師型”教師的積極性。
四、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師聘任解決辦法
第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英語教師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形式下和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時期,大學英語ESP課程開設已成趨勢,“雙師型”英語教師已成急需人才。大學英語教師要緊跟經濟發展趨勢,轉變觀念,強化自我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意識,培養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要積極加入到轉型隊伍,參加學校組織的師資培訓。大學英語教師應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好職業規劃,積極學習跨學科知識,并通過在企業實習、網絡信息等手段獲取專業知識,實現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在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的過程中,應突出ESP在不同專業情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另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也應該為培養“雙師型”英語教師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不僅“走出去”,還要“引進來”。“引進來”指的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要優化大學英語教師結構,擴展ESP英語教師聘任的來源,打造多元化的師資隊伍。“走出去”指的是大學英語教師要參加企業實訓,到企事業單位掛職,積累行業實戰經驗,并將經驗融入教學,從而實現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和市場需要的對接。
第二,聘任專業性強、有行業背景的教師完善師資結構。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同時,也應考慮聘任具有行業背景的優秀人才來完善本校大學英語教師師資結構。就目前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英語教師因為沒有行業背景,要勝任ESP課程的教授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人力資源中心應考慮引進具有行業背景又有留學經歷的優秀人才來帶動ESP課程的開設,同時這些引進的教師也可以培訓現有的英語教師,推動“雙師型”教師師資隊伍的完善和提升。或者,也可以直接從外貿企業、國際旅行社、涉外賓館、翻譯公司等行業引進英語人才。這些工作人員具有較好的語言能力,而且有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們可以結合實踐,將自己總結的經驗和方法以及行業前瞻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授課的內容更貼近生活和社會現實。更重要的是,這些“雙師型”人才對行業標準極為熟悉,并能提供多種社會資源,為學生的就業拓寬了渠道。
第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養企業優秀“雙師型”人才。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時期,“雙師型”英語教師的培養,不應僅僅局限于學校,教師進入企業也是培養“雙師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在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要實現學校和企業之間互通,來提高ESP課程教師的整體實力。教師可以以見習者身份進入企業,參加到自己所選行業的部門工作中,通過學習培養自己的專業優勢,提升專業知識水平。反過來,企業工作人員走進校園,參與到教學和科研中來,使得企業工作人員真正成為“雙師型”教師。企業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的行業知識儲備,但在外語能力方面往往不如大學英語教師,因此企業人員和外語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和交流,各取所長,互相促進。為促進教師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實現教育和經濟的發展,學校教師和企業人員無論是在應用型大學還是在企業實踐,都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供有效的途徑和場所,推動“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第四,校企聯合建立完善的“雙師型”教師薪酬體系。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雙師型”教師的薪酬取決于市場的供需情況。當供不應求時,“雙師型”教師的收入豐厚;當供大于求時,待遇也就會隨之下降。同時,市場的各個行業和每個教師之間存在著選擇關系,也就是優勝略汰法則。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能跟上轉型發展的教師適應市場的發展,難以適應的教師也將被市場淘汰。“雙師型”教師是應用型大學持續發展的根本,為此應該與企業聯合完善薪酬激勵制度,共同承擔來企業工作的“雙師型”教師的薪酬,留住優秀人才。另一方面,要明確“雙師型”教師的職責要求,完善考核績效體系。最后,校企雙方應共同制定薪酬激勵體系,向“雙師型”教師傾斜,充分挖掘“雙師型”教師的潛能,使其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應強.大學的文化精神與使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24.
[2]胡迎華,王建華,王全林,萬力維,楊杏芳,宋旭峰.人學制度改革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70.
[3]劉獻君.我國高校教師聘任制的特點及其實施策略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03,(5):40-43.
[4]徐忠.教師聘任制度改革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一環[J].上海教育,2003,(11):20.
[5]彭高宏.學校在“雙師型”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引導作用研究[J].價值工程,2013,(8):278-280.
[6]利潔紅,翟子惠.大學英語教師轉型發展探析———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J].欽州學院學報,2014,(4):64-68.
作者:李小妮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