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英語翻譯選修課教學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翻譯選修課開設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翻譯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于學生的翻譯能力提出三個層次要求:一般、較高和更高要求。其中,更高要求的翻譯能力是指能借助詞典翻譯所學專業的文獻資料和英語國家報刊上有一定難度的文章,能翻譯介紹中國國情或文化的文章。為此,2013年改革后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翻譯部分進行了改革。由原來單句的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分值也由5%提高到了15%。但是,翻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一直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我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中,通常是把翻譯融入精讀課講授,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語法講解,指導學生做大量的詞語、句子的翻譯練習。這種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無法系統地學到翻譯知識,也容易導致學習者失去興趣和動力。并且,使用的教材雖然適應時代的要求,涉及到文化、社會、科學等內容,但是更注重英美文化,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西文化對比的文章比較少。學生普遍欠缺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貝可鈞(2016)通過分析其學院3年英語四六級考試得分情況發現,翻譯部分得分普遍低于閱讀與聽力。卷面分析也顯示學生漢英翻譯技能和語篇翻譯掌握薄弱,雙語跨文化意識更欠缺。可見當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是與我國社會需求和學生自身的需求脫節的。所以,開設翻譯選修課有其必要性。黃加振(2014)做的非外語專業選修翻譯需求的調查顯示,過半的本科生想提高翻譯能力,希望學校能擴大翻譯選修課的規模,增設課時,以滿足他們直接和長遠需要。而筆者每個學期開設的英語翻譯選課都是報滿的。這些都反映了大學生對翻譯教學的強烈需求。
2翻譯選修課教學的探索
2.1“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翻譯教學
目前的翻譯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這種“一言堂”教學容易導致學生過度追求正確答案而不求甚解,不利于培養思辨能力,也嚴重影響到學習的效果。“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譯教學模式是在翻譯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引導者,讓學生在“譯”中學習技能,突出實踐活動(李冰冰,2017)。上課前可以向學生推薦書單,如《翻譯新概念:英漢互譯實用教程》《英漢比較與翻譯》等書籍,鼓勵學習者積極利用網絡資源、搜索引擎、翻譯軟件等現代化科技成果于翻譯課堂。
2.2重“輸出”,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方式
“忠實”“流暢”是檢驗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能力的的一般標準。只要譯文能較好地傳遞出原文的意義,又符合漢英語言規范的句法,譯得通順即是好的譯文。翻譯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而傳統的翻譯課堂往往過度強調單一的“正確”答案,忽視了譯者的主體性。然而,翻譯是充滿創造性的實踐過程,譯者是翻譯過程的核心,是最活躍的因素。對于同一個文本,不同的譯者可以從不同的考慮角度,運用不同的翻譯技巧和策略來恰當的表達自己的譯文。例如,翻譯“老師十分贊賞學生的學習”這句話時,授課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改變詞性、調整詞序,實現語言內部詞性、詞語的轉換,使表達更為地道,句意更加簡潔清楚。然后,各個翻譯小組通過討論提出了多種靈活通順的譯文。如,“Thestudents’workisdeeplyappreciatedbytheteacher.”“Theteacherisdeeplyappreciativeofthestudents’work.”“Theteacherisadeepappreciatorofthestudents’work.”“Theteacherhasadeepappreciationofthestudents’work.”除了在翻譯過程中重視“輸出”,在評價過程中還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在大班教學教學時,學生可分成多個翻譯小組,由老師組織學生間、師生間的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多層面評價方式。所以,“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譯教學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的翻譯能力。2.3增加“實用性”翻譯與文化教學翻譯課的教學內容涉及到翻譯基礎理論、英漢翻譯技巧、英漢語言對比等內容,課堂上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因為選修課的課時較少,而且學生平時都有各自的專業學習,很難抽出太多時間來學習。教師可以調整教學內容,重點放在“實用性”上。國內許多全國性的英語考試,諸如研究生入學公共英語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都設有單句或大段的翻譯題。此類翻譯題的難點主要有:詞類活譯法、語態轉換法,英漢互譯中的語序對比、英語主謂結構與漢語“主題+述題結構”對譯、英譯漢長句的分譯和漢譯英短句的合并、各種從句的翻譯等。比如,翻譯“因為距離遠,又缺乏交通工具,農村社會是與外界隔絕的。這種隔絕狀態,由于通訊工具不足,就變得更加嚴重了”。如果不掌握詞類轉換的技巧,上面的句子就會被錯誤地翻譯為多個英語分句。英漢對譯時往往需要根據語境,在英語名詞和漢語動詞之間作靈活的轉換,因為漢語呈動態,傾向于多用動詞;英語則是較為“靜態”的語言,在較為正式的文體中,使用名詞的傾向尤為明顯。所以上文可以翻譯為“Theisolationoftheruralworldbecauseofdistanceandthelackoftransportfacilitiesiscom-poundedbythepaucityoftheinformationmedia”。此外,可根據選課學生的專業引入多種體裁、針對性強的翻譯材料,豐富教學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也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滿足社會發展要求。筆者所教的班主要是醫學專業的學生,所以增加了科技英語翻譯,選用與醫學英語相關的例句。學生掌握好各種考試大綱詞匯,并熟悉翻譯題的常見結構和考點,對其通過翻譯考試是大有裨益的。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的交際活動。在翻譯過程中不應只考慮語言層面(詞匯、句子、語篇)的對等,還應從文化意識層面去理解,否則可能會造成語用失誤和交際障礙。例如,“Heisajollydog”絕對不要翻譯為“一條快樂的狗”。在漢語文化中狗多帶貶義,常用來形容壞人壞事,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詞語。但是在西方國家,狗被一些人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甚至被看成家庭的一員。所以正確的譯文是“他是個快活的人”。“狗”在英漢兩種文化里的差異說明翻譯不僅是單純的傳遞語言的過程,更是傳遞文化的過程。在中國文化傳播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可以采用靈活的翻譯策略,結合使用用音譯、音譯加注、直譯、直譯加注和意譯5種翻譯方法,避免產生“中式英語”(張潔等,2017)。
3結語
開設英語選修課是對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有益的補充和延伸,也能滿足社會發展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改革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由“教學翻譯”轉向“翻譯教學”,注重學生參與課堂翻譯實踐,豐富翻譯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才能實現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效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貝可鈞.論高職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基于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新四六級翻譯真題與得分的對比分析[J].職教通訊,2016.
[2]黃加振.大學非外語專業翻譯教學及翻譯人才培養研究——基于福建高校非外語專業選修翻譯需求的調查[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3]李冰冰.英語教學與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4]張潔,劉靜,朱荔芳.中國特色詞匯英文翻譯方法及策略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作者:余曉峰 單位:廣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