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教育中研究型教課價值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研究型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意義
(一)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我國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于每一個學習階段,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師以灌輸的方式,存在各種弊端。研究型教學的提出則是把學習、研究、實踐有機地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教”與“學”相互結合起來,并在這個過程中將研究型的“研”融合進去,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優勢。
研究型教學模式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引導學生從科學整體研究的角度概念出發,如:眼科科研方法理論課中,可以適當地結合一些關于眼科科學發展的幾大方向,將實例結合起來,堅持從“大方向”入門到“小題目”確定的原則,讓學生親身操作與領悟,主動地發現問題、現象及存在的困惑,積極查閱相關書籍、文獻,尋求自己感興趣的資料,逐漸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與創新思維,將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調動起來,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觀念才能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獨立開展科研工作。
(二)研究型教學有利于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能力個性創新精神
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是個性發展,更是創新精神的基礎條件。研究型教學模式認為,大學教學是塑造學生個性的重要階段,而且這個階段是接受知識與學習終生觀念的關鍵的成熟時期,因此,需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愛好、興趣、特長的發展與提高。實踐教學中,研究型教學認為教師需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這個為基礎結合學生的特點與專業知識,逐漸開展個性化教學,將學生的特長充分發揮出來,促進良好人格的塑造。研究型教學模式中延續“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念,培養不同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激發創新思維。
(三)研究型教學有助于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具有導向性功能
“研究型”教學質量評價是教師和學生考評相結合、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評價方式,它是綜合考核評定,尤其運用不同評分標準來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努力和價值,并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改進建議,激發了學生參與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它完善了教師在教學工作評價體系當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是對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有效評估體系。
(四)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循環,即“自主探索—科學指導—獨立實踐”
研究型教育的主旨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教師科學的指導是橋梁,措施是實踐,這種良性循環才能將傳統的“灌輸”教學模式徹底打破,使其教育手段中不僅注重科學指導,更要注重其探索精神,將學生的研究性充分調動起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與教師協調合作,讓教學模式可持續發展。在學生培養過程中融入研究型教育模式,有助于學生培養質量的提升,拉近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在開展研究型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建設,要不斷更新觀念,將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效提升起來;以實際情況為依據,對當下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改革。以這樣的教學模式來開展,學生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才能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任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研究型教學在國內外高校的應用
歐美高校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對研究型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并對其做了大量的嘗試和改革,采取了多種措施。例如,通過開設“獨立研究模塊課程”,進行“基于問題”的學習、開展“本科生科研計劃”和推廣“項目數學法”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國外大學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學相比,我國的高等教育仍有差距。
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學過程缺乏師生互動,致使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積極性和創新性。瞄準我國“21世紀創新人才培養”和“卓越人才計劃”目標,國內的大學開始逐漸重視研究型教學模式。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一流研究型大學都制定了建設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大學的目標,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找到了很多創新的方法。在推動教學改革、實行研究型教學方面,清華大學做得最為成功。
研究型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當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我們相信,只要高校有相應的制度保障,領導給予足夠的重視,再加上教師和學生積極的參與,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應用前景將會越來越寬廣,最終成為培養研究型、創新型人才的主要教學模式。
作者:王少林單位:吉林工商學院高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