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考物理的解題思想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高考物理總復習
一、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
1.通過相關的背景材料,正確把握物理概念和規律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首先要對概念、規律內容的各種表達形式進行認識,理解它們的含義,包括成立的條件和適用范圍,以及如何應用這些基本的概念去解答問題.如電場強度的定義是E=F/q.這個公式適用于靜止電荷產生的電場和隨時間變化的磁場產生的電場,這是電場強度的普遍定義.在解答相關問題時,我們會發現對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理解還要進行再次的加工,經過反復的理解,才會對概念及規律本身有一個質的飛躍.
2.概念與規律緊密聯系概念和規律是緊密聯系的,概念是規律的基礎,規律是概念的延伸.如果把它們進行分離,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概念.
二、總復習著重點
1.講求復習的方法在高考試題中,基礎物理知識占據80%,難題只占20%,如果學生用大量的時間去突破難題,實在沒有必要.經過相關的基礎知識的模擬試卷考試,學生對自己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應該有很大的了解了,針對自己不會的知識進行加強,查漏補缺,快速掌握知識.另外,還應注意總結重要的物理問題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的方法、類比的方法、等效方法、逆向思維等.通過對以往練習中的經驗教訓,使自己的思維方法提高一個檔次.尤其是高三總復習就不能就事論事,應以點帶面,可以是跨知識點,用歸類的方法進行教學.例如,在復習“勻加速直線運動”時,可以聯系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在復習“平拋運動”時,可以聯系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偏轉;在復習“圓周運動”時,可以聯系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偏轉;等等.分析它們運動的初始條件,研究它們的運動軌跡,歸納出這類試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教學實踐證明,經過學生自己討論得到的結論,即使是不夠全面,也比教師把現成答案直接傳授給學生的教學效果好得多.
2.復習時間的合理安排高三復習時間看似很多,其實有效的復習時間并不是很多,因此要系統地安排復習時間.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復習都有其相應的特點和要求.通常從9月到下一年的3月上旬為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復習主要是按照課本的章節進行有序的復習,主要是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的知識點進行回憶,在回憶的基礎上再進行鞏固和提高.上課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聽課.在教輔資料的選擇上,精選兩本就足以了,難度的掌握應該適宜,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太難.對于教輔資料的使用,也要注意以下幾點:(1)哪些題是一看就會的,哪些題是經過深度思考才能做對的,哪些題是經過深度思考后一點思路都沒有的,這些題必須做好不同的標識.(2)對那些一點思路沒有的習題,必須通過同學或老師的幫助使之變成有思路的習題,這些知識點就是備考路上的“攔路虎”,一定要把它們都“消滅”了.(3)要定期回頭復習那些經過深度思考才做出的習題,保證思路上的暢通.(4)要把自己不會的習題、做錯的習題進行歸類,看看哪些題是方法上的錯誤,哪些題是計算上的失誤,哪些題是概念理解不透造成的錯誤,設計一個表格記錄下來.掌握了自己犯錯的類型,就為防范錯誤做好了準備,整理一個錯題本是復習的一個好辦法,便于集中查閱自己犯過的錯誤.當看到曾經出現過的問題,應該隨時翻看課本里面相應的內容,這樣邊記邊看效果會更顯著,不會的知識點就會越來越少了.從3月中旬到4月底為第二輪復習.在這段時間里通常是進行專題復習,打破章節之間的限制,主要從學科知識、方法的角度設置專題進行復習.從4月底到5月底,通常稱為第三輪復習,主要是以練習卷為主實戰練習.進入6月份,就是考前的調整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是看看教材和卷子上做錯的題目.本人不主張高三學生做大量的習題,整天泡在題海中,但是不做題也是不行的,必須經過實戰演練才能知道哪些知識在理解上或者應用上還有不足.
作者:楊海波單位:河北張北縣第一中學
第二篇:高考物理的圖象表征能力
1、用圖象法處理實驗數據
例3(2010年第10(3)題)在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的實驗中,由于所用的電壓表(視為理想電壓表)的量程較小,某同學涉及了如圖4所示的實物電路.試驗時,先將電阻箱的電阻調到最大值,改變電阻箱的阻值R,分別測出阻值R0=10Ω的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U,根據實驗數據描點,繪出的1U-R圖象是一條直線.若直線的斜率為k,在1U坐標軸上的截距為b,則該電源的電動勢E=,內阻r=(用k、b和R0表示)解析本題是一道常規實驗題,其原型是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雖然本題不要作圖,但試題中蘊含了一種用化曲線為直線的作圖思想,需要學生把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的作圖思想遷移到此題中來.由歐姆定律。例4(2013年第10(4)題)為探究小燈泡的電功率P和電壓U的關系,小明測量小燈泡的電壓U和電流I,利用P=UI得到電功率.實驗所使用的小燈泡規格為“3.0V1.8W”,電源為12V的電池,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10Ω.小明處理數據后將P、U2描點在坐標紙上,并作出了一條直線,如圖5所示.請指出圖象中不恰當的地方.解析這一小題主要考查作圖處理數據的規范,小明將實驗的數據點集中描在坐標紙的左半邊是因為橫坐標的標度設置不合適;另外,坐標紙上的實驗點明顯出現了曲線的趨勢,用直線進行擬合不合適.點評與建議試題立意很明確,利用圖象處理實驗數據是實驗中一種十分重要的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在作圖中學會作圖,在用圖中學會用圖,養成良好的作圖規范.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為了更清晰地顯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要合理地建立坐標系.通常學生習慣于直接按所研究的物理量來建立坐標系,但有時這樣做不能直觀地顯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這時要轉換坐標系,把曲線改直.②建立適當坐標系后,還必須合理地作出標度.充分利用作圖空間,使圖象作得更準確,可以最大程度減小讀數時的誤差.有時坐標的原點不一定選取在零點.③作實驗圖象時必須注意觀察物理量間關系的變化趨勢.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在研究一個未知的問題時,實驗圖象的變化趨勢比圖線的截距等更重要,因為變化趨勢從更本質上反映物理現象的變化規律.④要強調實驗圖象的點、線段、面積和斜率分別代表的物理意義。
2、拓展圖象的斜率、面積和截距的物理意義的理解
例5(2009年第8題)空間某一靜電場的電勢φ在x軸上分布如圖6所示,軸上兩點B、C點電場強度在x方向上的分量分別是EBx、ECx,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A.EBx的大小大于ECx的大小B.EBx的方向沿x軸正方向C.電荷在O點受到的電場力在x方向上的分量最大D.負電荷沿x軸從B移到C的過程中,電場力先做正功,后做負功解析本題需要對電場力的性質和能的性質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在B點和C點附近分別取很小的一段Δx,由圖象B點附近Δx對應的電勢差大于C點附近Δx對應的電勢差,看做勻強電場,有E=ΔφΔx,此即φ-x圖象斜率的含義,可見EBx大于ECx,A項正確.同理可知O點場強最小,電荷在該點受到的電場力最小,C項錯誤.沿電場方向電勢降低,在O點左側,EBx的方向沿x軸負方向,在O點右側,ECx的方向沿x軸正方向,所以B項錯誤,D項正確.例6(2010年第5題)空間有一沿x軸對稱分布的電場,其電場強度E隨x變化的圖象如圖7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O點的電勢最低B.x2點的電勢最高C.x1和-x1兩點的電勢相等D.x1和x3兩點的電勢相等解析圖象給出了沿x軸對稱分布的電場,在x方向其電場線以O點為中心指向正、負方向.沿電場線電勢降落(最快),所以O點電勢最高,A錯誤,B錯誤;雖然題圖表示電場強度是變量,但仍可用微元法,根據在勻強電場中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U=E•Δx推出:可用E-x圖象面積表示電勢差,所以C正確;x1和x3兩點電場強度大小相等,電勢不相等,D錯誤.點評與建議以上兩例分別考查學生應該有這樣兩種認識,縱坐標的變化量(Δφ)與橫坐標的變化量(Δx)的比值是用圖象上某點切線的斜率來表征的;縱坐標(E)對橫坐標(x)的積累效果(U)是用圖象中的一塊面積來表征的;縱軸截距表示了橫坐標(F)為零時縱坐標(a)的數值.這些例子在教科書沒有原型,或者說,平時教學中也不一定會直接涉及到.但教學中分析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時,一定會討論圖線的傾斜程度跟加速度有什么關系,使學生認識圖象斜率的物理意義;一定會討論圖線與橫軸包圍的面積跟位移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圖象面積的物理意義.從以上試題和平時教學實際來看,圖象作為一種重要的分析問題的方法,對于它的應用應立足于創新,應從科學思維方法的高度去拓展其使用范圍.
3、結論
相對于知識來說,方法是隱性的,它貫穿于每一個知識模塊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用圖形圖象來表征物理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能力,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在日常的教學中,要通過具體的實例滲透到有關知識的教學中,不斷地“滲透—積累—重復—內化—拓展”,多角度、多層面理解圖形圖象的內涵和外延,提升學生會讀圖、能用圖、善畫圖的能力,這是理解物理的必要途徑.
作者:徐斌單位:常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