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文精神下的高中歷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
人文精神最關注人的發展與需求,強調全面實現人的價值和探索人生存的基本意義,從理論中努力找到實現人的價值和意義的途徑。在歷史教學中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培養歷史課程中所揭示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形成關注人本、珍視生命的價值觀;培養和加深愛國意識,熱愛自己的民族,共同關心世界;引起共鳴,加深民族自豪感,產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學習態度,順應自然規律、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態度。
二、教師應該如何培養人文精神
1.教師是人文精神的培養者,是能否將學生培養為具備較高人文素養的關鍵。因此,廣大歷史教師應該不斷進行學習,修養自身,努力提高綜合素質,才能夠具備傳播人文精神的素質基礎和資格。這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良好的人文教養、豐富的教學經驗、淵博的歷史知識、創新的理念和求同存異的精神等,這樣才能夠滿足歷史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求。
2.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努力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讓學生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形成理性獨立的思想,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新的教學改革中在內容上豐富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史、風俗史、文化史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充分把握這方面的內容,增設相關的興趣課題等,讓學生深入挖掘和學習其蘊含的人文精神。
3.教師應該改變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放棄死板、枯燥的教學方式,把鮮活的歷史人物與史實真實還原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要尋找如何挖掘課本中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品德、人格與觀念內容的途徑方法,課下課外搜集相關歷史資料與素材,用適當的方法分享與教學。同時,要為加大拓寬學生對歷史的探究空間的深度和廣度,形成發散思維,舉一反三。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拜訪歷史人物,加深學生的印象和思考。在實踐中親身感受歷史事件所帶來的啟示,從而培養積極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
三、在歷史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的途徑
1.明確教學立意,引導正確的價值觀。教學立意往往是體現課堂質量的關鍵。知識立意的課僅僅關注基本史實,沒有強調充分挖掘史實中所蘊含的情感與觀念,教學死板,學生學習十分被動,不能使學生全面發展。能力立意的課強調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雖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但是沒有價值觀的支撐與引領,能力會失去其意義,學生的發展就會失去方向。只有價值觀立意,以價值觀為引領,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全身心的健康發展。價值觀存在于基本史實之中,也存在于對知識的思考運用之中,課堂的教學要結合這兩者,引導出真正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在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才能夠顯示出歷史教育的人文價值。
2.引用名人名言,増強情感體驗。過去的歷史教材的內容、歷史教學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都體現著近代西方理性主義史學的影響,歷史研究呈現出概念化、符號化、公式化的特點,過于強調對概念的學習與掌握,感情色彩較少。而現任的高中歷史教師也是這種歷史學習方法和西方理性主義史學的觀念培養出來的,也在教學中習慣性地使用符號式、公式化的概念對學生進行灌輸。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表達也缺少生動、有趣,而是精煉、抽象的。雖然知識的傳授是十分精準無誤的,但是這樣的課堂往往使得學生失去興趣,為了考試而學習。因此,教師不妨通過積累歷史經典言論,在相關史實的教學中巧妙引用出來,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得自己的語言更加鮮活生動,從而達到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3.深入歷史細節,還原歷史情境。現在的歷史教材往往概括地、宏觀地敘述基本史實,忽略了許多歷史細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細節問題沒有得到清楚解釋,會有一些內容邏輯不連貫的現象發生,學生就難以產生共鳴,感受不到歷史的復雜性。因此,教師應該注意適當對細節進行補充,使學生更能夠充分地理解歷史,從而切實感受到歷史知識所要傳達的情感。
4.建立和引導科學的史觀和價值觀。歷史觀對師生如何解讀一段史實是有重要的影響的。一旦歷史觀有重大偏離,就會影響學生對史實的理解,反過來對價值觀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課堂上應該對基本史實進行科學和主流的闡述和解讀,建立和引導科學、正確的史觀和價值觀。人文精神涉及的層面十分廣泛,教師如何針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這一目標,在教學中將其與教材聯系起來,努力將歷史知識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出來,通過何種途徑對這一教學目標的達成效果進行評估,都是復雜、系統的工作,也是廣大歷史教師今后在教學工作中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和方向。
作者:張昭華單位:湖北省咸寧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