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中歷史導學教學模式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們歷史科組從高一上學期開始進行課堂導學模式的實踐,歷經一年多的探索,逐漸總結出一套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又能適應我校學生實際的導學教學模式,即“1+2+1”模式。這個模式是根據課堂40分鐘來劃分的,整個教學模塊的開展以我們自行設計的導學學案為依托。下面以必修一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例,談談“1+2+1”歷史導學模式的實際運用及一些反思。
1教學實踐
首先是課前準備工作。教師在課前把設計好的導學學案分發給學生,讓學生熟悉該課的課標要求和教學重點、難點,以小組為單位做好課前預習,做好課前準備。在“情境導入”環節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資本主義社會各階層對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會滅亡的馬克思推崇備至?在此,我們通過建立常規化的預習制度,學生通過老師的指引完成課文的初步學習以及思考,可以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則按照“1+2+1”導學模式來進行。
1.1前10分鐘的嘗試發展階段:課程伊始,開宗明義點明課標要求:“了解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及本課重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本課的難點:“《共產黨宣言》”。在該階段的10分鐘學生帶著教師在“情境導入”拋出的問題邊看書進行自我學習,邊填寫“自我探究”基礎知識梳理部分。在做完該部分之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同步訓練,該部分訓練為10道選擇題,旨在夯實基礎,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1.2中間20分鐘自覺發展階段:課堂需要師生之間的互相合作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自覺發展階段主要分成兩個10分鐘。第一個10分鐘,由教師總結嘗試發展階段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在本課中,針對學生嘗試發展階段學習的效果,我總結了如下3個問題:(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是什么?(2)《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其發表有何積極的歷史意義?(3)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其失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什么經驗和教訓?把這3個問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分組(每組5人)進行討論,然后派代表陳述本組的討論成果。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有學生答到了工業革命的進行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經濟基礎;有學生回答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階級基礎;另有學生深入探究課本知識,找出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做了思想上的準備。回答第二個問題時,《共產黨宣言》內容為高考考綱要,學生基本上都能回歸課本,準確回答出其內容;而關于《共產黨宣言》影響,學生的回答則傾向于靈活,有的答《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有的答《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思想武器,有的答《共產黨宣言》的發表迎來了歐洲1848年的革命風暴等等。回答不僅展現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也凸顯了學生課外查閱資料的成果。而關于第三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則五花八門。有關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有學生回答資本主義力量過于強大,有學生回答法國的工人階級政治上不夠成熟,組織上不夠穩重,軍事上也犯了錯誤,更有甚者,有學生答到了馬克思沒有親自指揮公社運動才導致了巴黎公社的失敗。從這些答案中,教師大致知道了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學生查閱課外知識的深度。第二個10分鐘,由教師進行點撥性的引導。在簡略點評完前一階段的討論情況之后,教師針對本課的基礎知識進行點撥性的梳理。本課的基礎知識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經濟基礎、階級基礎、思想基礎);《共產黨宣言》誕生的時間、標志及內容;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次客觀實踐———巴黎公社。另外,教師對本課的重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及難點(《共產黨宣言》)進行強調及解讀。
1.3后10分鐘超越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為歸納反思和拓展訓練。旨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逐步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對比、聯想。首先,教師先對本課的整體脈絡做一個梳理:其次,教師拋出以下問題讓學生進行拓展遷移訓練:19世紀出現了一股社會主義思潮。這股社會主義思潮主要包括哪兩種思想理論?其產生的根本條件是什么?19世紀中期出現的社會主義思潮的標志是什么?在當時有何影響?在法國、俄國、中國有哪些實踐成果?學生在進行分組討論之后,得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針對最后一個問題的回答,學生都得出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了思想準備。通過此環節的訓練,學橫的思維層次和價值觀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不足及反思
“導學課堂”實施以來,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推動了歷史高效課堂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不足。經過教學反思和總結,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第一,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師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上的指導還不夠,“導學課堂”中學生改變了歷史知識學習的形式,在方法上需要老師更多的指點和引導。此外,對引導學生在自學基礎上課堂生成問題能力的培養做得還不夠,教師在精講上還要下功夫,在轉變教學理念的同時,更要適應角色的轉變,真正起到“導學課堂”中“導”的作用。第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合作探究學習中還不能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學生只習慣做聆聽者,沒有積極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發現問題的能力還有待在老師的幫助下進一步提高。
針對“導學課堂”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進一步做好導學學案設計,努力構建高效課堂。好的導學案是“導學課堂”的重要前提,導學案應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們組內老師應繼續發揚精誠合作、團結互助的精神,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根據所要學習的內容,集體備課,集體教研時以中心發言人為主,群策群力。在集體教研中按照課標的要求,備學情、備教材、備其他教學資源、備教學方法、備各環節的預設等等,備得越細,導學案的質量就越高,也就更有利于推進高效“導學課堂”。在設計導學案時,只有知道哪些問題該怎樣去思考,以及哪些問題學生學起來有困難,才能找到課堂上所要關注的重點,才能在導學案上有針對性地備策略、備學法。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能及時準確地給予指導。第二,要進一步加強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如告訴學生導學案中哪些內容只要略讀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內容應注意知識前后聯系才能解決等等,讓學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三,要求學生把預習中有疑問的問題作好記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這樣做,既能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學生終身受益。第四,要精心設計一些高效互動的環節。在一個成功的歷史“導學課堂”上,高效互動是必須的,在導學案設計中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高效互動是動態的,具備不可控制性,我們要讓互動按照既定目標和方向發展,必須在課前的設計中全面考慮,進行周密的設計,確定在哪一環節進行怎樣的互動,并要充分地預見在課堂互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應采取的有效措施。
導學案中的高效互動環節應成為歷史“導學課堂”中的一個亮點,成為我們課堂高效性的一個堅實的保障。今天的教育是“教”與“學”的恰如其分的互動,是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平衡與協調,開展“導學課堂”能夠回歸教育的本質,還課堂與學生,還學習權利與學生。當然,路漫漫其修遠兮,探索高效“導學課堂”的路仍然很長,在以后的實踐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很多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問題。我們只有碰到問題及時想辦法解決,爭取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讓“導學課堂”真正發揮作用,讓我們的歷史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
作者:李永昌 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