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文章從三方面探討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策略,具體包括明確教學目標,體現知識、技能、情感合一的教學價值追求;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學生有效評價機制,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評價機制
初高中課堂有著明顯的差別。初中歷史課堂知識點較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而高中歷史課堂知識點較多,學生學習興趣有所下降。高中歷史是初中所學知識的擴展和加深,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完善歷史知識的結構,開拓和培養其較高層次的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作為年輕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地學習和鉆研教材,另一方面,要不斷地向同組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借鑒經驗,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筆者根據實踐經驗,認為一般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明確教學目標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首要考慮的因素。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要體現知識、技能、情感合一的教學價值追求。通常情況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可設計三個教學目標,一是知識與能力。一般要圍繞知識要點,指出學生需要具體掌握的知識點。二是過程與方法。結合所運用的方法,指出學生應該達到的能力。三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吸收及升華[2]。以“辛亥革命”為例,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①知識與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發生的原因,結合背景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②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發生與失敗的原因,正確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的影響;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了解辛亥革命發生、經過、失敗的基礎上認識孫中山先生愈挫愈奮的精神,激發學生對民主革命先驅的崇尚之情。此外,為了保證教學目標的準確性,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可以采取先分解后綜合的方式,理清思路,從整體考慮進行整合。
二、創新教學方式
教師在課堂上就是演員,如何創設情境,通過生動的演繹感動底下的學生,需要真本事。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課前導入至關重要,一定要新奇,而且要簡練,不能太煩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比如,在講到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發展和法國的民主歷程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一張年輕的具有歐美氣息的帥哥圖片———法國總統馬克龍,讓學生猜猜這是誰,簡單的一個小小的設問,便可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為接下來的課程內容學習打好基礎。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教師絕不能搞一言堂。當下主張新課改的素質教育,這需要教師轉換思維模式,在授課過程中,改變傳統的上課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起到的是輔助作用。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斷地設置恰當的問題,讓學生有意識地參與教學,腦子動起來,就沒那么容易走神,也能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講授法國民主進程這節課時,筆者在課程中設置一些有趣的問題,如法國帥哥總統馬克龍有無實權,能否直接發出轟炸別國的命令。作為歷史課堂,必不可少的就是故事的穿插。這也是筆者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課堂充滿活力的關鍵因素,而在進入高中課堂時,知識點較多,這是在考驗筆者如何既能講授知識點,又能通過穿插小故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在講授英國的制度創新時,提到英國《王位繼承法》中的一條規定,繼任王位必須要信奉新教。對于新教,學生認知不熟,結合網上的資料信息,給學生穿插了一個關于宗教不同派別等同于分家的小故事,用通俗生動的語言,讓學生知道了不管哪個宗教派別,其實從源頭上說它們祖上都是一個祖宗。利用這么一個小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把注意力引回到課本上。
三、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
筆者認為一堂有效的課堂,必須建立一套合適的評價機制。這個機制的內容可以初步由教師設置,大致可以從課堂紀律、討論情況、學生發言、作業完成度、考試成績、獎懲措施等方面來制定,評價機制大致出來后,先試行再和學生進行定期總結,不斷改善這套機制。這個評價機制,需要由師生共同制定,不能教師單方面制定,評價過程應該是不斷改善、進步的過程,且評價的宗旨應該是以獎勵為主[3]。通過這種評價機制,盡可能地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進步的地方,教師在課堂中才能更好地針對大部分的學生,采用更適合學生的上課模式,最終提高課堂有效性。
四、結語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于一個年輕的教師來說,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長期過程。不僅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更需要教師不斷地提升自我,從課標出發,不斷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認認真真地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幫助學生更輕松的學習歷史。
參考文獻:
[1]李貞.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分析[J].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5):108.
[2]王文武.如何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J].新課程•教師,2016(11):146.
[3]張敏.淺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5(34):107.
作者:陳娟 單位:莆田華僑中學歷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