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高職院校教師自我激勵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既是新時代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又是培養大國工匠的重要方式。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教師的自我激勵,激發其內在動機,更好地實現教師的個人價值,增強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將教師的個人發展和學校目標緊密結合,從而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一、研究背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1]。黨的報告中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辦學層次已經成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既是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保證,又是決定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與發展水平最為關鍵的因素。站在新時代,高職院校教師肩負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和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承擔著講授理論知識、傳授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及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等多重任務,他們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勞動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我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而對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出了更新、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發揮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展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研用結合為途徑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其最本質、最有效,也是持續時間最長久的措施就是教師的自我激勵,促進教師工作動機從外在驅動向內在驅動轉變,充分發揮其內在動力,挖掘自身的潛能,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二、自我激勵的理論基礎
激勵是西方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概念[3],它的意思是激發勉勵,使振作。激勵是以人的需要為基礎,以需求理論為指導,激發人的內在動機,挖掘內在潛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努力前進的心理活動過程。激勵對于調動人們潛在的積極性,出色地實現既定目標,不斷提高工作績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激勵是行為的鑰匙,又是行為的鍵鈕,按動什么樣的鍵鈕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因而,每個人都需要自我激勵,需要得到來自同事、團體、組織方面的激勵和相互之間的激勵[5]。在現代西方管理學中,對自我激勵的研究起源于自我管理,而自我激勵是自我管理中最為核心的要素。自我管理的直接動力不是源于外部世界,而是發生在自己內心世界,在這種內部動力系統中,個人的內驅力起主導作用[6]。學校管理的真諦在于挖掘教師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提高教育的實效,進而實現教師的個人價值。
1986年,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在《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一書中明確提出了自我激勵的概念,對自我激勵的內在機理進行了研究,并對自我效能理論、自我調節理論和自我激勵理論作出了詳細論述。自我激勵包括三個環節,即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應,這三個環節的關系是依次遞進的。所謂自我激勵,即激勵行為的誘導者是個體自身[7]。自我激勵的標準必須從自我實際和自我需要出發。這種實際和需要以正確認識自己為基礎[8]。自我激勵是一種內部激勵,它不需要外界的獎勵或者懲罰作為激勵的手段,而是把“自我”作為一個“能動體”,激勵行為的誘導者是自己,即激勵主體和激勵客體同一的情況,它的激勵作用和效果往往是外部激勵所不能及的。教師的自我激勵是指教師既是激勵主體又是激勵客體,教師作為激勵主體主動把內心潛在的自我實現需要轉化為激勵客體不懈地努力奮斗、不斷地完善和超越自我,讓教師的教學活動和行為具有更高效的動力,從中體驗到滿足感、獲得感、榮譽感和成就感,通過激勵客體主動采取一些手段激發激勵主體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交互過程。教師的自我激勵不僅具有激勵的一般屬性和要求,還具有自我激勵的特殊屬性和要求。
第一,自我激勵是將激勵主體與激勵客體融于一體。從某種角度而言,“我”作為一個“能動體”,既是激勵主體,又是激勵客體,即激勵主體和激勵客體重疊在一起的情況。
第二,自我激勵具有個體控制性。一般情況下,自我激勵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個體的自我控制性對個體行為產生的影響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第三,自我激勵具有主體能動性。把“我”作為一個“能動體”,而不僅是對外界刺激的被動反應。個體可以主動表達自身對其價值的追求。第四,自我激勵具有持久性。外部因素只是一種誘因,而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個體內部因素。個體行為一旦被內部因素所引發和建立,效果也將長期持續。第五,自我激勵以完善自我為最終目標。自我激勵既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又是檢驗一個人成熟程度的衡量標尺。個體正是在一次又一次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中產生新的需求,激發其內在動機并積極付諸行動。
三、新時代高職院校教師的自我激勵策略
黨的對于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作出了重大部署。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高職院校教師應該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準確把握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肩負起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教師的自我激勵是保證其行為方向與學校發展目標保持一致的最佳手段,堅定“四個自信”,不斷提升教師的主體能力,做“四有”好教師,對于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加強學科建設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使命激勵:做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師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高職院校教師是意識形態工作的直接參與者,承擔著向學生傳播知識、傳授技術、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教師承擔教書育人的重要基石,而教師的自我激勵對主體性的強化具有積極作用。高職院校教師要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地把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到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認真做“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具體實踐者,講政治,守規矩,知敬畏。加強教師價值觀建設,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修身弘德,嚴謹篤學,勇于創新,奮發進取,激發責任感,不斷提升教師對工作的使命感,積極投身到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實踐中,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主動完成各項工作,更好地履行其應盡的崗位職責,育人育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高職院校教師要不斷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用正確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以奮斗、擔當、自信、積極的精神狀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不斷提高青年學生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注重全方位、全過程和全員育人,引領學生健康成長。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斷強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身作則,做自我激勵的表率,不斷挖掘自我激勵的深度和廣度,積極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堅守純凈的精神家園,做愛崗敬業、行為世范的表率,在教書育人中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高職院校教師的積極力量。
(二)道德激勵:做有道德情操的好教師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教師的職業道德既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又是深厚的知識修養與文化品位的重要體現。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9]。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最終要體現在對所從事職業的忠誠和熱愛。教師的職業道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教師的自我修養,所以教師應該將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緊密結合在一起。不斷提高教師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把學術評價、道德評價統一在履行崗位職責中,從而強化教師的教育教學主體意識。作為高職院校教師,不僅要自覺堅守人格底線,還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要求,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德施教,不斷煥發教師崇德、修德、養德的內生動力,以自己的模范行為與榜樣力量影響和帶動學生,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化到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等各個方面。西漢著名學者揚雄在《法言•學行》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的人格力量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師應該時刻明確師德底線,遵循教師成長與發展規律,激發自身的責任感,加強師德師風與價值觀建設,為人師表,嚴以律己,以德育人,以心育人。要知道,只有當道德真理是學生自己去追求、去獲得,并且經過自己體驗而獨立地變成他的個人信念時,才能成為他心靈中的真正財富[10]。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和悉心培育,教師應該自我激勵,充分發揮工作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篤于學習、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率先垂范,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把正確的道德觀傳授給學生,提升人格品質,不斷提高其道德修養。教師應該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啟迪理想信念,不斷追求教書育人的效果,營造共筑師德建設的良好氛圍,打造師生學習與成長共同體,構建和諧、平等、合作、民主的師生關系,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厚基礎、強技能、重創新、高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三)知識激勵:做有扎實學識的好教師
專業理論知識的不斷拓展與深化是衡量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標準。教師的自我激勵是其專業發展的最高境界,外部激勵可以促使教師達到一定的要求,但卻無法促進教師達到完善自我的最終目標。教師專業素養最突出的外在表現就是教師的專業能力,高職院校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理論知識,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將其運用到教育教學之中,以適應新時代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和執教觀,樂學志教,讓其自身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工作狀態和精神風貌,提升其學習過程中的獲得感和滿足感,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塑造教師豐富、積極、富有創造力的人格,成為學生的“源頭活水”,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應該善用自我反思,它是教師自主發展的升華與完善,不斷反思自己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優化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思考其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過程與結果,積極地調整與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進而讓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生涯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學而不已,闔棺乃止。”高職院校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具備廣博精深的知識,在實踐操作中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和崗位要求,不斷強化自我激勵,為成長注入源源不竭的內驅力。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彼此幫扶、共同發展,促進教師形成學習共同體,滿足教師歸屬與愛的需要,讓教師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支持。面對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需要的日益增長,教與學的關系、知識獲取與傳授的方式等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些都對高職院校教師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個體進行自我激勵的最大動力源于其對自我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劃[11]。職業生涯規劃是一種體現了長期激勵與短期激勵、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的統一,對教師的個人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讓教師正確地認識自己,提升職業發展潛力,發掘潛在資源,從而對自身的發展目標準確定位。根據教師職業發展的特征和需求,高職院校教師可以與管理者共同制定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激發教師發展的內在動機,建立心理契約,讓個人職業發展目標與組織目標統一起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對工作的滿意度和對組織的歸屬感。另外,高職院校教師還應該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培養方式,認真學習從教專業在生產實踐中運用的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知識等,不斷加強對企業生產與產業發展的認識,堅持學以致用、重在實踐的原則,結合企業生產實踐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把企業實踐收獲轉化為教學資源,結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增強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的指導作用,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藝術和專業素養,改善教學行為,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努力成為學科知識扎實、專業能力突出、教育情懷深厚的“雙師型”教師。
(四)情感激勵:做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
愛是師德的靈魂,高等職業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教育事業。教師的愛既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巨大力量,又是幫助學生打開知識之門的金鑰匙。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情感基礎,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溫暖的眼神,如同輕柔的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教師只有心中有愛,行動有愛,時刻奉獻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喜愛。情感激勵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教師獲得情感溝通的滿足,不斷地提升他們的主體能力,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其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全面培養,從而改善教育教學工作質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把教師的個人成長與學校的發展目標統一起來。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應該是充滿愛心和責任的,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待生,強化愛的教育,始終信任學生。在愛中有嚴、嚴中有愛、嚴慈相濟的前提下,教師要做到嚴而有理、嚴而有度、嚴而有恒和嚴而有方,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讓高職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真正讓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既教書又育人。教師要注意發揮情感的積極效能,包括情感的廣度、深度和穩固性,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和傳播愛,從關心、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贊揚學生,賞識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愛來對待學生,通過真心、真情和真誠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教師成為學生的好榜樣、好朋友和貼心人,用欣賞的目光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的話語樹立學生的自尊,用暖心的行動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烏克蘭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作為學校教育中“教”的主體,在對學生成長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教師的愛,不僅包括愛崗敬業,還包括關愛學生。教師應做到自我激勵的表率,不斷挖掘自身潛在的優勢資源,重視人格的優化,用積極的人格品質去影響和激勵學生。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將學生視為發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個體獨立性與差異性,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按照高職學生的成長規律開展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不斷地驅使自己去學習、去求索、去創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教學中,教師要關心和愛護每一名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把握好指導學生的每一個環節,做學生的人生導師,提升教育智慧,用積極、鼓勵的態度循序漸進地引導和幫助學生,讓每一名學生在不同專業領域都可以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四、結語
總之,人是管理的主體,激勵是管理的核心[12]。高等職業院校核心的管理問題之一就是對教師的激勵,不論是外部激勵,還是自我激勵,都是推動教師不斷前進的動力。因為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教師的自我激勵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提供給教師行為最根本的動力。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挑戰,高職院校教師應該提高自我激勵的能力,發揮主體能動性,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創新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把激勵主體內心潛在的自我實現需要轉化為激勵客體不懈的努力奮斗,以知識見識錘煉本領,不斷自我完善,讓教師的個人成長與學校的發展目標高度統一,形成教育合力,以理想信念塑造挺拔靈魂,實現教師的個人價值,增強教師的歸屬感、認同感、獲得感和榮譽感,以愛國情懷激蕩精神力量,努力成為一名品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高職院校教師的職責與使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陳鋒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