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礎教育教材編校質量提高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論文淺析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授課學生采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編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基礎教育教材編校質量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材編校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包括基礎教育在內的各級教育取得了重大成績。建國以來,基礎教育課程經歷了8次改革。新課改主要指的是2001年啟動的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每一次教改對民族地區的教材的選用、編校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一、基礎課程教材中的常見編校問題
任何一種實踐行為是由實踐主體、實踐客體和實踐手段來構成的,教師、教材、學生是教育實踐的三個構成部分。教材對教師和學生起著紐帶作用。教材不是一般的資料、不是科普讀物,它是根據各級教育目的和基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專門研制和編寫的文本。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授課學校開始采用由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翻譯過來的蒙文版教科書,但編校的過程中存在系列問題。第一、有些教材的內容知識性差,不適合民族地區的學生的知識結構、表達方式。第二、內容編排缺乏邏輯性。第三、圖片與解釋文字有時不對應。第四、教材中常見文字、語法等錯誤。
(一)編校人員應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基礎教育教材在國家教育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基礎教育教材的編校過程中,應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認真的工作作風。
(二)編校時必須注重教材內容的直觀性、生動性、多樣性,但不能出現知識性錯誤“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應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教材內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有利于學生探究,并提出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討論的建議。”[1]事物的內容與形式是辯證聯系的。內容是構成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教材內容是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基本前提。因而在編校的過程中,一方面必須注重內容的規范性、生動性、正確性。同一本教材前后內容不能有矛盾。人教社出版的教材,一、二、三年級內容有很多雷同的內容,我們在編校的過程中可以依據民族地區的實際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教材內容必須有系統性、邏輯性,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三)教材編校時應加強實踐適應性我國地大物博,中西部地區和各民族經濟文化水平差異大,經濟文化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是我國的實際情況,因此,編校教材不能“一刀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方面教材編校應在調查的基礎上密切結合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教學實踐,確立適合基礎教育的教材結構,突出教材內容表達的適當性。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基于各個年級的學生的需求,促進教材的視覺傳達性,視覺傳達是通過視覺媒介表現教材的內容,體現教材的時代特征和內涵,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四)編校人員應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內蒙古自治區蒙語授課學校采用的教材是翻譯過來的,翻譯過來不是簡單的文字轉換,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實踐。因而編校人員也必須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第一、忠于原文翻譯首先要忠于原文,文句必須通順流暢。1935年魯迅曾說“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2]第二、教材的名詞、術語必須精準、易解。名詞、術語是表示概念的特定的稱謂的集合。我們在教材翻譯、編校過程中有名詞和術語不精準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新教材中出現了很多新的名詞、術語,在蒙古語中找不見相應的對應詞,在編校過程中基本上用意譯、音譯,而這些不精準譯法,對教師和學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因而編校時必須注意名詞、術語精準,而且必須適合蒙語授課學生的思維方式。第三、編校人員對教材內容應根據實際情況增補與取舍。根據民族地區的特殊的需要適當的增補和取舍教材的內容。只有合理地選擇增補和取舍的教材的內容,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并且促進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五)教材評價體系有待完善“教材評價的實質就是通過特定的方法和途徑對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進行分析,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分析結果加以綜合概括,得出對教材的價值的總體認識。”[3]我們在實踐中對的教材評價內容、過程、方法以及評價的標準和工具必須完善。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
[2]李亞舒,黎難秋.中國科學翻譯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03.
[3]高凌飚.基礎教育教材評價體系的構建問題[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90-96.
作者:哈斯額爾敦 單位:內蒙古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