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文主義視角計算機教育研究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我國高校計算機教育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將計算機列為基礎課程,不論任何專業的學生都要修讀計算機課程,計算機操作能力作為本科生必備的技能,學生計算機考試通過的等級證書甚至與畢業證書聯系起來,也就是說如果學生的計算機水平不達標便得不到畢業證書。可見現如今計算機教育在我國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國高校計算機教育卻存在了很多的現實的問題。
(一)科學性不完善高校計算機教育科學性不完善主要表現在過分注重操作性和實用性,對計算機工具性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入。現在高校的計算機教學課堂,特別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教學課堂,基本上是老師簡要介紹計算機相關原理,學生看教師操作一遍,之后學生自主模仿學習,完成教師要求的作業內容。這樣的教學雖然讓學生迅速的學習和掌握計算機操作步驟,卻忽視計算機科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和學生個人學科科學精神的塑造,學生只知道怎樣做而不知道為什么,對計算機這門科學深層次的了解不夠,科研精神缺失。計算機的工具性不應該是單純的表現在學生會應用一些系統的方法解決計算機操作問題,還應該是具備一定的科學鉆研和探索發現的精神,在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善于科學思考,主動進行科學創造,學生科學精神的樹立是計算機教育的終極價值取向。另外,讓學生了當前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資訊也是計算機科學性的體現,現在高校計算機教育當中普遍缺乏對計算機前沿資訊的了解。在一些計算機課堂中,學生完成作業任務之后,教師便讓自己上網和玩游戲,甚至有些學生上計算機課就是為了能夠上網玩游戲,這樣就完全扭曲了計算機教育的目的,大大的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剝奪了學生學習的機會。其實,學生在熟練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應該讓學生充分了解計算機科學發展的前沿,深入了解計算機以及信息、網絡發展背景和未來發展趨勢,讓學生能夠熟悉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現狀和動向,讓學生在計算機科學的世界中開闊視野,培養學生興趣,進而樹立科學精神。
(二)人文性缺失高校計算機教育計劃中將學生對計算機原理、操作等技術方面的內容作為唯一的目標,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操作計算機系統、使用辦公軟件、瀏覽和制作網頁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雖然得到了一定的強化,并能夠在日常應用中日益熟練,客觀上達到了現代信息社會對計算機操作的要求。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計算機教育日益淪為一種工具理性至上的機械式訓練,計算機教育忽視了學生個人的豐富的情感,學生知識被當做死板的訓練對象,學生與學生之間沒有差別,計算機文化與信息文化在教學中被忽視,計算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實際的應用,人文精神在計算機教育中缺失。有學者指出“由于對純粹操作技術的強調和對人文精神教育的忽視,當今大學計算機教育體制培養下的大學生表現出了種種令人難以滿意之處:從計算機黑客的橫行到電子流氓的產生,從沉溺于網絡戀愛到網絡成癮,從數字化犯罪到信息垃圾的泛濫……”因此,我國計算機教育由于過于注重工具性,對學生在現如今的信息時代產生了一些不良行為并沒有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我國高校計算機教育人文性缺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要能夠清醒、理智地看待計算機教育,應該提升對計算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意義的關注,在注重計算機實用性的操作的同時,增加對學生個人的關注,了解學生的真正需要,進而為了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因此,計算機教育在注重科學性的同時,應該關注學生個人和社會的需要。增加對學生的計算機文化、信息文化、網絡文化等相關文化性知識的傳授,充分發揮計算機教育的人文性。計算機教育欠缺科學性會導致學生對于計算機科學體系理解的不夠全面,對于學科的研究不夠深入,缺乏科學探索精神,單純追求計算機技術的實用目的和功利目的,這完全不利于高校層次學生對于計算機學科的科學領悟。計算機教育人文性缺失會導致計算機教育淪為僵化的技術灌輸,欠缺計算機教育的時代性、社會性、個性,不同的學生對于計算機教育有著不同的需求,計算機教育的人文性能夠有效的幫助高校計算機教育符合時代需求,培養適合社會需要并且全方面發展的學生。計算機教育科學性與人文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能夠為我國高校計算機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
(一)計算機教育以學生為本計算機教育首先應該將視野從計算機技術轉向學生的需要,要鮮明的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傳統的計算機教育是書上怎么寫學生就怎么做,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樣操作,這樣是教育明顯是以計算機程序為中心,學生被“牽著鼻子走”。以學生為本的計算機教育應該讓學生們理解到技術是人的能力的拓展與延伸,其中蘊含著人類長期的智慧的結晶和人類精神、道德與價值的凸顯。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下的計算機不再死板的、冷冰冰的客觀物體或技術手段,計算機教育應該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獲取、處理、生成的能力,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避免讓學生產生被動接受的麻木性,不讓學生成為計算機程序的“奴隸”,而是讓學生成為主導者,在計算機科技與技術中發揮自我。另外,在如今的網絡時代,要加強計算機教育的與時俱進,要讓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的有效用途,培養學生在互聯網中健康的交流與共同,計算機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生活實際要求,擺脫與學生生活脫節的窘境。
(二)注重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計算機作為現代人類社會生活必備的工具,其基本功能是為人類服務。在計算機教育中,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是教育的只要目的,但在信息高速膨脹的時代,我們生活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文化充斥著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因此,我國高校計算機教育應該知識與素養并重,既重視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訓練,還要注重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所謂信息素養,也就是對計算機文化的內化。學生學會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是不夠的,還要能夠很好地融入信息社會。有學者指出信息素養的本質主要包括“信息意識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信息技術方面的基本知識,操縱、利用、與開發信息的能力。”可見,信息素養自身就是科學與人文的結合,它既體現了學生情感意識、倫理道德層面上的素質,有體現了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開發,因此,我國高等計算機教育應該放眼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而不是只停留在知識層面的單項傳授。
(三)課程建設關注科學性與人文性的整合傳統計算機教育課程設置以科學技術課程為主,課程內容基本上停留在技術理論和操作層次,然而,站在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的立場上看,這是遠遠不夠的,學習科學知識,樹立科學精神是計算機教育的目的之一,人文精神的培養才是教育價值的方向,學生學習計算機科學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自我開發與發展并且最終適應社會的需要,進而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因此,高校計算機教育的課程建設要綜合科學性與人文性,促進學生個人與社會的發展。首先,改革科學課程內容,在課程內容方面保留基本的、具有生成意義的內容,同時應具有豐富、前沿性的,甚至是正在構建的能反應人們對計算機領域的新的認識和探討,保證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了解學科的前沿,思考挑戰性的問題。其次,加強計算機教育人文課程建設,挖掘計算機學科文化、信息文化、網絡文化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精神,引導學生自主創新。
作者:斯琴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