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研究發現,非困難家庭學生的理健康指標優于困難家庭學生,由于成長環境的異于普通學生家庭,這部分學生具有極度自卑心理。自卑、敏感、缺乏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差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最普遍的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始終過于小心謹慎的態度,與其他同學的交往能力較差,存在交往恐懼感,自尊心和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強,不輕易與同學交流,顯得孤僻、不合群、難以相處,甚至會出現自我封閉和抑郁等眾多心理問題。其四、父母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影響。家庭教育是人類教育的起點和基礎,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深深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從人類出生起,孩子每時每刻都在模仿著父母的言行,當母親焦慮時,孩子也能感知到母親的情緒,并被影響產生焦躁情緒,當父母爭吵時,孩子會產生不安焦慮的情緒,所以父母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五、家庭氛圍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孩子的情緒脆弱多變,容易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圍能為孩子提供穩定的成長環境,并有助于孩子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性格。如果家庭成員關系緊張,家庭氣氛冷漠,會使孩子長期處于情緒不穩定狀態,給孩子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其六、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的家庭對于孩子過于溺愛,包攬孩子的吃穿住行,導致孩子喪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至于在孩子脫離父母步入大學生活后缺乏自理能力,無法快速融入集體適應新環境,從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另一類家庭對孩子放任自流,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不講方法,當孩子犯錯時一味的以暴力的方式懲罰孩子,致使孩子形成心理壓力甚至造成心理障礙。
高校在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同時,應增強家庭教育的主動意識,積極預防減少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營造良好家庭氛圍,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狀況。父母在為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基礎的同時,更應注重孩子心理上的細微變化。時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孩子多交流溝通,通過民主、和平的方式與孩子探討問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保護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尊重孩子,時常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轉變觀念,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視度。不要一味追求好成績、好前程,一個人健康、幸福與否,更多的取決于健康的心理和正確的人生觀,使學生掌握合理釋放不良情緒的方法。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不要覺得羞于開口,要主動向家長和老師尋求幫助。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大學期間,學生會面臨著升學、就業、情感等來自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如何幫助學生合理宣泄排解壓力,是我們高校工作的重點。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我們應加以重視并使之融入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去。在新生入學之際,即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心理調研,便于了解學生心理狀況。通過新生心理調研,發現有心理隱疾的學生立即建立個人檔案,建立有效的防御機制。通過張貼標語、定期組織開展心理知識講座等活動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心理隱疾的危害,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提高大學生自我心理健康重視程度,幫助大學生學會正確合理解決心理困擾的方法。注重家庭倫理道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為代表的傳統倫理道德,維護著家庭和諧穩定,保障著社會健康運行。而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現代,“金錢觀”、“功利主義”將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取代,從而導致現代大學生道德的喪失,致使家庭、社會關系緊張,進而造成心理問題的產生。因此,在家庭關系中要樹立“父慈子孝”的教育理念,寵愛孩子但絕不溺愛,孩子應注重孝道,學會感恩,以此為準則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目前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就家庭,從小享受著父母的專寵,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謙虛禮讓的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提倡“兄友弟恭”,有助于大學生學會謙讓、友愛,學會關心他人,融入集體,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然人轉變為善于與人合作的社會人。幫助孩子學會溝通和理解他人,建立珍貴友誼,消除孤單與不安的情緒,促進心理健康成長。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高校的責任,更是家庭的責任,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孩子在成長初期即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出身心健康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p>
作者:鄧涵月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