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比較視角下流動女童家庭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流動跨度和性別因素影響家庭教育類型總體上51.4%的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采取的是“情感溫暖”型的家庭教育,但是,隨著流動跨度的增加,采取這一教育類型的比例在下降,相反采取“嚴厲型”教育方式的比例在上升,從本地家長的11%上升到來自外省流動家長的25.7%(參表1)。流動家長平時生活壓力大,工作勞累。文化程度較低,一旦遇到孩子頑皮或犯錯誤時,由于缺乏親職知識和技巧,采取嚴厲懲罰手段便不足為奇了。這明顯地體現在流動家長對男女童差異性的教育方法上。56.3%的流動女童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教育“以朋友式溝通為主”,同比只有42.3%的流動男童持同樣的觀點。反之,在“基本是命令式教育”“以枯燥說教為主”“以打罵式教育為主”三個選項上,流動女童的選擇均要比流動男童低5%左右。卡方檢驗結果為0.000,低于0.05,說明流動兒童的性別與家長對他們的教育方法存在顯著關聯性。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不管是哪一類流動群體,家長以身作則總體情況良好,32.7%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動履行對孩子的承諾,并做好表率,另有58.7%的家長“基本能做到”,比起郭黎巖等人的調查結果“占2/3的流動兒童父母所使用的教養方式不恰當”,這無疑是比較令人欣慰的。這說明,隨著對城市生活的逐漸融入,流動農民工在家庭教育上還是接受了一定的科學觀念,家教行為也有所改進。
1.2家庭收入水平影響家庭教育類型家庭人均收入越高的家庭,越趨向于采用“情感溫暖型”家庭教育類型。不管哪一類流動群體,隨著家庭人均收入的提高,在家庭教育上采取情感型教育方式的比例也逐漸上升,但是同時選擇“嚴厲懲罰型”的家庭也逐漸增多。究其原因,很可能與家長的教育理念及價值觀有關。當經濟條件達到一定程度的好轉之后,部分流動家長會更加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希望后代能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因而在教育孩子上會接受更加科學的理念和采取更符合教育規律的做法;相反,另有部分流動家長因為在城市感受到了收入增加帶來的快感,會激發更強烈的追逐財富的欲望,因而無暇顧及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缺乏耐心,采取簡單粗暴的嚴厲懲罰就不足為奇了。而在采取“自由放任”教育類型的家庭中,以流動一類的人群中家庭人均月收入達3000元以上的家庭最明顯,為55%;流動二類的人群中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家庭最明顯,為41.7%。
1.3家長文化程度影響家庭教育類型隨著家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選擇“情感溫暖型”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流動家庭,選擇這一教育類型的比例都在五成以上,其中以“高中(中專)”這一教育層次的家長比例最高,達61.0%,而小學文化程度的家長選擇這一家庭教育類型的只有四成出頭。同時,隨著家長文化程度的提高,選擇“嚴厲懲罰型”的比例逐步下降。這些與郭黎巖等人的研究結果“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傾向于采用科學的教養方式”是一致的。
1.4家長疏于關心孩子學業,家校配合較被動,流動女童家長更少聯系班主任“經常”輔導孩子學習的只占到33.3%,“偶爾”輔導的占到57.1%,還有近一成的家長從沒輔導過孩子學習。因為流動家長文化程度較低,普遍是非正規就業,迫于生計壓力,為追求更多的收入,延長勞動時間是必然的生存選擇,即無暇輔導;另一方面,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在輔導孩子學業上,他們顯然力不從心,即無力輔導。這與訪談的結果相當一致,疏于關心孩子學習基本上是所有班主任的共同印象。絕大部分流動兒童家長在家校配合上都顯得比較被動,89.6%的流動兒童認為,父母有參加學校的家長會,而且流動女童與男童的家長在這方面不存在差異性。但是,家長卷顯示,七成的家長除了參加學校的家長會之外,就沒有參加孩子學校組織的其它活動,三成的家長平時基本上與孩子的班主任沒有聯系,一個月至少與班主任聯系一次的家長只有26.9%。相比之下,流動兒童對家長聯系班主任的頻率預期還更高,只有12.4%的流動兒童認為父母“基本沒有”與班主任聯系。此外,家長聯系班主任的頻率與孩子性別有顯著關系。認為只有在開家長會時,家長才聯系班主任的流動男童占到27.1%,流動女童占到35.7%,只有在犯錯誤時聯系班主任,流動男童占到24.3%,流動女童占到13.2%。總的來看,流動女童的家長聯系班主任的頻率更低些。這可能與“流動兒童到城市學習的費用高于在家鄉求學,在中國農村傳統的家庭觀念支配下,女孩比男孩更加不易到城市來學習”,“因此到城市學習的女孩比男孩更加珍惜學習機”有關。因為機會來之不易,所以流動女童在異地他鄉求學路上表現得更加遵守學校和社會規范,更不會因為調皮搗蛋或違反校紀校規以致家長與班主任聯系更頻繁。
1.5家長對孩子性格評價總體向好,流動男女童自我反饋差別大無論是哪一類流動群體的家長,都有過半認為自己孩子主要的性格特點是“活潑開朗”,認為自己孩子“內向膽小”“任性”“孤僻”的分別達到28.3%、15.5%和2.9%。相比之下,流動兒童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的反應會保守些,42.5%的流動女童認為身邊的老師同學或親戚一般都認為自己“活潑開朗,乖巧懂事”,相比之下,流動男童要低得多,只有32.9%,但是流動女童選擇“內向膽小,乖巧懂事”的比例要高過流動男童5.2%,而對他人如何評價自己“不太清楚”的男生占到近五成,為46.2%。如果以“年級”為變量考察發現,無論在哪個年級的流動女童,總體上都是比較“活潑開朗,乖巧懂事”的,低年級流動男童和高年級流動女童更加倔強,流動男童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太清楚”。這可能與步入初中階段的兒童身心發生劇烈變化,自我評價處于矛盾狀態有關;也可能與男童比較少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有關。
2結語與建議
總體上看,流動女童受教育的家庭環境不太理想,但是,隨著流動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和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流動兒童的家長趨向于采用更加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這是可喜的進步。同時發現,流動跨度和性別因素影響家庭教育類型的選擇。由于流動女童更不易獲取跟隨父母進城就讀的機會,流動女童總體表現更加懂事乖巧,因此,她們的父母與班主任的聯系不如流動男童的家長與班主任的聯系頻繁。此外,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的影響,流動兒童的家長需要花更多時間忙于應付生計,所以,在輔導孩子學習和配合學校教育方面,顯得比較被動和力不從心。建議學校加強對這些流動家庭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倡導學校與社區提前介入,干預流動兒童家庭對未成年兒童的監護和教育,強化父母的家庭教育責任。政府可以以購買服務的方式介入,通過在社區設立為流動人口服務的教育工作者崗位,專門為流動人口的家庭教育提供咨詢和指導。
作者:蘇雪萍單位:福建省家庭教育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