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教育管理新模式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界各國在推進教育管理改革的進程中,均將教育管理觀念的變革作為一個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來臨,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已成為必然。學生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新模式倡導的理念有:
(一)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發端于以人為本的理念,我國古代就有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高校管理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過于注重管理的科學性和制度規范的嚴格性,壓抑了人的發展。現在重提“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管理思想,是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提高對“人”的重視程度,而非反對科學管理中的結構和制度。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角度講,人力資源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觀念,實行參與型管理模式,不僅提倡高校管理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也提倡高校成員齊心協力,共同參與高校建設,提高高校的管理效能。這需要高校管理者、教師、學生以及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需要協調彼此間的利益沖突,加強溝通與合作,實現資源互補,形成和諧民主、團結合作的校園文化。
(二)重在合作參與
高等教育系統里,最為活躍的兩個因素是高校管理人員和學生,可以說他們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管理的質量。高等教育管理者與學生之間需要傳遞各種信息。加強管理機構和學生個體之間的合作和溝通,使他們之間的信息渠道暢通,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此外,高等教育管理者也充當了利益協調者的角色。在高等教育機構中,學生是最大的利益集結點。因此,讓學生參與管理是最佳的選擇。
(三)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在現實的教育管理中,存在著一些不利于人自由發展的“異化”現象,高校也不例外。高校參與型管理模式提倡管理的服務職能,強調參與管理,強調以人為本,這些管理觀念都是為了改變現有的束縛教師和學生自由發展的“異化”現象。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熱情,并將其落實到各項具體的管理工作當中,讓學生在參與工作的過程中提升能力與擴寬眼界,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之外增長社會實踐能力。
二、高等教育學生參與型管理的價值意義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達2536.5647萬人。從數據上看,中國在成為世界教育大國的同時,其內部教育管理能力并沒有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而增強。如何更為有效地開展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成為亟須解決的新課題。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的合作參與,實行學生參與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體制的改革創新與教育體制的時代適應性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學生權益的保護
實行強制性的、偏剛性的教學管理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學生一般只有被動地接受,學生的發言、建議、申辯的權利受到限制,其權利得不到尊重。《高等教育法》第11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教育部2005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41條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和完善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組織形式,支持和保障學生依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這充分顯示了國家的重視程度,將相關的原則理念制度化、法律化。高校本身應該充分響應國家的政策指導,把這一科學理念與教學管理的原則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強化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理念,實現教育的科學發展。
(二)有利于學校管理效率的提高
高校管理中對學生處分而引起的糾紛問題。一方面學校為維護良好的校園管理秩序,必須對違反規定的學生實施處分;另一方面,這種處分可能會造成學生和學校之間的關系的緊張,甚至可能會造成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糾紛。究其原因,學生的缺位導致了學生與高校管理者之間溝通的不暢。因此,參與型管理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首先,高校處分標準在制定、修改過程中要有學生的參與,以保證處分規章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其次,在處分過程中要充分滿足受處分學生陳述、申辯、聽證的權利;最后,及時給予各種救濟。參與型管理搭建了一個多元的參與管理平臺,在平臺內可以實現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有利于培育新的校園文化
當代西方參與型民主理論認為:對政治的參與能夠強化人們的政治責任感,培養人們對公共問題的關注,有助于形成積極的、對政治事務有更大興趣的公民。以此類推,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強調參與,能夠提升參與人的責任感。在高校中,學生參與教育管理工作,不僅加快了學校民主管理的進程,提高了學校管理的有效性,同時,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喚起,參與的積極性也在無形中提高,從而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進步。這種意識的提升有利于在校園內形成一種民主的風氣,進而形成新的獨特的校園文化。
作者:毛梅芳于蘇建單位:福建工程學院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