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1世紀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了人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同時也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教育是較早應用信息技術的領域之一,比如各個大學開設的信息技術專業、相應的課程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等。如果想要建立創業型大學,將信息技術與教育進行融合,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利用信息化強化學生知識面,拓寬學生眼界。但是從目前來看,信息技術并沒有給教育帶來大的變化,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等,沒有突顯信息技術對教育的正能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信息技術似乎成了雞肋。在教師崗前培訓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培訓過計算機操作、軟件應用、課件制作等內容,但是得到的結果并不理想。從側面說明教師沒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術給我們的教育教學效果所帶來的真正實惠,學生也沒有真正體會到應用信息技術給學習帶來的樂趣,因而導致一段時期以來大家對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茫然。
一、國內外發展趨勢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開始蓬勃興起,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育信息化事業也在中國開始起步。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與技術升級,中國政府對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與重視程度不斷提升。2010年,中國政府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強調“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并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強化信息技術應用”和“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建設目標,2012年中國教育部進一步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把中國的教育信息化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在進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職業學院教師缺乏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和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教育教學觀念上的轉變才能帶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職業院校的教師應該樹立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和外界環境都要為學生服務,幫助和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2.職業院校硬件環境建設不協調雖然現在的職業院校都在不斷的建設為數字化校園,并且也在建設數字化校園里有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建設完后還需要長期的、經常性的進行建設和維護,而職業教育在后期的維護中往往欠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導致數字化校園有形無神,導致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程度低。3.學生的信息素養低目前職業院校的生源絕大部分都是基礎非常薄弱的學生,這部分同學最主要的特征是自制能力不夠強,很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迷失學習方向,在搜集資料,查找信息等方面的能力欠缺,而且學生容易被網絡中各種信息淹沒,很難準確找到自己想要查找的資料。
三、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為例,從該院校在進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上的一些做法上談一談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1.定期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培訓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而教育教學的手段也在不斷的變化,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的方法也要隨之變化。而職業院校的老師就需要定期進行培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加強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利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手段進行創新性的教學改革。另外,學生也需要對信息技術進行定期培訓,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平臺。2.在平時教學中,以“五會”為標準進行考核評價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以“五會”為標準進行考核評價,而五會標準的前提是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通過每門課程的教學,學生在進行項目時,自然而然的就會對查找信息、處理信息進行鍛煉。而且齊齊哈爾工程學院鼓勵學生組成創業團隊,進行創業活動,在課程中設置職業生涯發展課程,教導學生創業方法,在學生進行創業時,要學會調研市場,定位團隊創業目標,進而為創業團隊服務。在組建創業團隊的過程中,學生很自然的就會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提煉,達到創業的目的。3.加大對數字化校園維護數字化校園是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硬件基礎,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這就要求學校領導對維護數字化校園重視,教師努力建設和維護數字化校園,學校管理人員對維護工作進行考核。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不是單單的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中,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彼此促進。既要讓信息技術要進入高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創建新的教學結構,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還要根據新的教學結構,發展新的信息技術,使兩者達到相輔相成,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和諧相處、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或過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圓滿完成課程教學任務。
作者:李野 姬紅旭 張磊 胡高山 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