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9年農業部啟動“百萬中專生計劃”,各級農廣校積極行動起來,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業農村的發展和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有的涉農中專教學管理方式,出現了諸多不合理的現象,有的甚至于流于形式,亟待解決。
1.1重理論輕實踐學員入校以來,學校都能認真組織各班級,嚴格執行實施性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基本能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課堂教學上,認真做好“備、講、改、輔、改”五環節,對于實踐教學一般采用“集中+分散”的方式,因受到實踐條件、經費、師資質量等因素的影響,集中實踐的次數是微乎其微的,主要采用分散的方式,學員各自因到自己的崗位去實踐,實踐活動也就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教師也不可能去指導、督查了。
1.2重組織輕指導學校在教學班的選擇、專業設置、招生宣傳等方面都精心組織,認真謀劃,學員按照指定的時間到班上課,到時間下課,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也隨即離開教學班。負責任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還認識部分學員,了解個大概,而不負責的教師則對學員的學習、生活、家庭就一無所知,更不用說去指導生產、解疑釋惑、指導就業創業了。學校在此方面的布置和檢查也忽略了。
1.3重形式輕效果新型職業農民教學活動是一項很規范的教學行為,來不得半點馬虎。從學員入學、教學過程和環節,到考試考核等都有一整套的規章制度,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省市縣各校都制訂了方方面面的規章制度,內容全面,責職明確,無懈可擊。
1.4重典型輕幫困但在教學班上卻有很多人他們也有創業夢想,但苦于沒有資金、沒有信息等,生活水平處于均線以下,及需解困,如果這部分人不能就業,不能創業,那他們永遠都不能脫貧致富,也就失去了辦學的真正目的了。
2理論依據
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就是讓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擁有“知、技、意”三方面的內涵。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也概莫能外。“知”就是指受教育者應有的專業知識、新知識等。“技”就是技能,主要指受教育者應具備的技術能力、工作能力、社會能力、創新能力等,這是培養的核心。“意”就是受教育者的態度和情感。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改革勢在必行。發展必須依靠改革,改革是培育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的根本出路。教育家黃炎培老先生所倡導的“手腦并用,雙手萬能”教育思念,就是我們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教學改革行業的燈塔。
3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教學改革的對策
3.1在課程設置上,以專業技術課為重點,培養學員的學習興趣現行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按照教育部門課程管理體系來開設的課程,分為四大類: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拓展課,有較為完備的結構體系。對于普通院校的學生來說是科學合理的,而我們的參學對象都是文化基礎相對較低、年齡較大,且較長時間沒有拿書本的中年人,他們對公共基礎課等并不感興趣,而對比較實用的專業知識應用型的課程比較感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在課程設置上,相應減少非實用性的課程,加大專業技術的課時數;在專業基礎課上,有所側重。
3.2在授課方式上,采用靈活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員一目了然。
3.2.1意境教學法。動用視覺、聽覺器官去感知、刺激、學習新東西是教學的基本思路。可以用多媒體、光影設備、實物、掛圖等帶有意境,富有情節,給學員以更鮮明的視覺、聽覺效果,帶來意想不到的深刻印象,提高學員的感知力。
3.2.2辯論教學法。根據人的認識規律,人的大腦在思想活躍、氣氛急迫時,記憶的深刻程度會超過平時。針對專業技術的課程,特別是對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學員們容易混淆,模棱兩口的問題,往往可以采用這一方法。讓學員自主在臺上臺下,學員和教師間進行答辯,通過必要的爭論從而達到剖析問題,講明理由,化解難點,增強記憶的目的。當然這樣的活動應安排在章節的最后來完成,最好事先讓部分學員做好準備,這樣效果更佳。
3.2.3組合教學法。所有學員大致分為這樣幾類:種田能手(養殖能手)、村組干部、半農半工或半農半閑人員、務農人員、經紀人等,他們生活生產的區域相對集中,我們可以從上述人員中每類排一名組成一個小組,由種田能手(養殖能手)或村組干部任組長,定期的有針對性的開展學習交流活動,交流學習心得,收集疑難問題,適時反饋教學信息,以確保下次上課時得以解決。
3.3在實踐活動上,以注重效果為目的,做到人人都能動手實踐活動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理論知識加以消化吸收的重要環節,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教學活動顯得更為重要。為了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在實踐課中就必須遵循“提出問題+實踐+歸納總結+實踐”的原則。
3.4在教學考核上,以育人幫困為宗旨,切實培育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同于培訓工程,培訓是一單項工作,是眼前的短期的業務學習,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但要培養勞動者的業務技術素質,更重要的培育他們的思想素質、個人修養、創業創新能力,是綜合性的。
4結論
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功在當今,利在千秋的偉業。所有農廣人必須始終堅持教育必須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辦學宗旨,始終如一推進教學改革,以“實用、實際、實效”為落腳點,始終保持抓鐵留痕、腳踏留印的工作作風。只有這樣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教學才能永葆青春,充滿活力,從根本上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作者:封同宣 單位:泰興市農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