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學干部培訓強化措施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有待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校長培訓工作的生命線,因此,校長培訓要根據學員需要,把握時展的脈搏,引領教育發展的潮流,不斷開拓出賦有時代特色的培訓內容。國家統一編寫的培訓教材只是一個范例,不可能完全適應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不同要求,這就需要各培訓機構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訓教材。然而,多數機構并未開發這方面的教材,一些主講教師對當前中小學現狀也缺乏深入了解,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也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再者,好的校長培訓應該是個性化的培訓,要求根據校長的實際需要,開發出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培訓內容。然而,一些培訓機構并未考慮校長需求,而是根據主講教師的興趣安排內容,學用分離,結果使培訓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
2.培訓模式和方法需要進一步創新。良好的培訓模式和方法對于調動校長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各培訓機構普遍采用“專家講座”“校長論壇”“考察調研”“反思總結”的培訓模式,但這些模式和方法比較傳統,培訓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表現為課時分配比例上不盡合乎培訓對象的需求。在教學方式上,理論教學注重講授式,不習慣交流、研討、互動方式;實踐教學往往是停留在考察先進學校層面上,忽視對其問題的診斷和評價;更不注重培訓對象自己對管理實踐的自我反思。因此,培訓對象雖有收獲,但卻與本校實際有一定距離,很難學以致用,影響了培訓的信度和效度。
二、加強中小學干部培訓的對策建議
1.加強對中小學干部培訓工作的領導。各級教育黨組織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干部培訓機構和培訓工作的領導,實行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強化績效目標管理,把中小學干部培訓作為評價教育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制訂工作計劃和確定重大項目時,把中小學干部培訓工作作為重要內容,同步考慮,統籌安排,各級教育黨組織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定期召開會議,協調、研究、解決中小學干部培訓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保證中小學干部培訓年度計劃和五年規劃的完成。要加大中小學干部培訓經費的投入,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合理配置網絡設施和現代教學設備,選拔懂干訓善管理的優秀教師從事干訓工作,按時選派學校干部參加各級各類培訓。
2.促進中小學干部培訓工作均衡發展。中小學校長培訓要逐步建立面向全員、突出骨干、傾斜農村、均衡發展的培訓新格局。第一,面向全員,培養合格型校長。對新任校長或擬任校長進行任職資格培訓,使新任或擬任中小學校長的培訓率、合格率、持證率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第二,突出骨干,培養專家型校長。在全員培訓的基礎上,加大“名優”校長的培訓力度。“名優”校長的培訓主要通過骨干研修、境外培訓和導師制等途徑進行。第三,向農村傾斜,促進均衡發展。加大對農村尤其是邊遠農村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支持力度。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和運用本地資源,開展免費培訓,扶持參加高級研修與境外培訓,為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3.增強中小學干部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加大培訓內容的選擇,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要鞏固核心課程。鞏固以夯實理論基礎為根本要求的核心課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論、思想品德修養、教育政策法規、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學校管理理論與實踐等。主要圍繞聚焦學校與觀課議課、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培訓、民主管校與科研興校來展開。二是要拓展專業課程。開發以提高學校干部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為重點的專業課程,主要包括現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外語基礎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社會管理與課程領導、實務知識與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知識。主要圍繞非領導因素和人格魅力修養,團隊引領與學習型組織建設、開拓視野與跳出教育看教育來展開。三是設計特色課程。圍繞提高學校干部領導教育科學發展的能力這一中心,探索“開拓性課程、潛能性課程、實踐性課程”三個模塊的特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學校先進管理經驗的提煉、現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思考探究、學校個性化辦學的策劃與實踐、優化學校內部管理的研究與實踐等。主要圍繞問題診斷與反思、頂層設計與謀劃、文化積淀與升華來展開。
4.創新中小學干部培訓的模式和方法。堅持集中培訓、團隊學習與在崗研修相結合,本地培訓與異地培訓相結合,中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黨校培訓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培訓相結合,形成學習、研究和應用一體化的培訓格局。大力推行菜單式培訓和在線學習,不斷豐富菜單內容和網絡資源,滿足學校干部的參訓需求。建立名校長梯隊培養模式、遞進式培養模式和示范影響模式,組織校長選擇參與名校長主持的網絡研修活動,逐步形成由名校長引領、骨干校長指導、全體學員參與的網絡研修團隊。開展校本研修活動和訓后交流,創新校本學習模式。
5.完善中小學干部培訓的質量考核評估體系。一是加強學員素質考核。以學習態度、出勤情況、綜合表現、體會文章、學員互評、黨性鍛煉等為基本指標,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以量化的形式,對學員逐個進行打分,把量化得分作為衡量學員考核成績的有效依據。二是加強學員能力考核。對參訓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采取“無領導小組討論和研修案例答辯”的形式,按照“研修案例綜合評價、集體答辯水平、團隊協作水平和提交材料準時與準確度”四個維度評價學員。通過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做到既鍛煉提升、檢驗考核學員能力,又為學員搭建現場模擬、展示自我的平臺。三是培訓機構定性評價。培訓結業,及時征求培訓機構領導對培訓班組織工作、教學改革、教學效果和培訓質量等評價和意見建議。對送訓單位和參訓學員進行跟蹤回訪與反饋,掌握參訓學員培訓后履職能力、任用情況和對培訓效果的評價及對培訓機構的期望,反饋學員培訓期間的學習態度、現實表現與考核成績。廣泛聽取參訓學員對進一步改進培訓工作的意見與建議。四是學員量化評估,做好培訓內容需要度、授課質量滿意度以及培訓水平的綜合評估。(本文作者:何春陽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