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紅色資源教育培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紅色資源”是光輝的榜樣和不朽的豐碑,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寶庫和精神財富,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干部教育及社會建設具有重要價值。(1)“紅色資源”是開展黨史國史教育的重要內容。沒有歷史的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脈就會斷裂,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河就會干涸。只有在歷史的動態結構中,人們才能深刻地把握現在,正確地創造未來。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者,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而對領導干部進行黨史、國史教育,則是黨的政治建設事業的重要方面。“紅色資源”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除內憂外患的艱難征程。這些歷史的展開與追溯,有利于黨的干部正確認識“從哪里來,向哪里去”的問題,增強“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的意識。(2)“紅色資源”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力抓手。理想信念是人的心靈之泉,是一切行動的“總開關”。“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2]。但是理想信念既不會自發產生,也不會隨著黨齡增加或職務提升而自然提高,除了個人修煉之外,還需要持續有效的教育。所以,“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3]。重塑理想、喚醒信仰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是“紅色資源”的重要組成,折射出中國共產黨為民的政治本質,閃耀著黨性的光輝,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絕佳教材。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應不斷從中汲取政治營養,既能以歷史為鏡鑒,針砭時弊,又能堅定“三個自信”,勇克時艱。(3)“紅色資源”是加強作風建設的迫切需要。在生活目標物質化、行為動機功利化的追逐中,人們逐漸疏于關照自己的精神世界,社會風氣漸有庸俗化的危險。黨的干部作風事關黨的形象,要想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首先要端正黨風,黨風正則政風清,政風清則社風明,社風明則民風淳。“紅色資源”蘊含著許多黨的干部高風亮節的光輝范例,如“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如今,黨的干部的工作條件大為改善,但這種優良作風永遠不會過時。以史為鏡,可引發新時期領導干部反思自省,見賢思齊、知恥后勇,從而端正作風,肅清政風,教化民風。(4)“紅色資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地概括了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和公民價值準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價值意識形態的最高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它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化的思想體系’和‘觀念形態的國家機器’,是國家的重要‘軟權力’”[4]。“紅色資源”是中華民族價值傳統的歷史凝結,其中既有“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凜然風節與“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昆侖氣概,也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慎獨自律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濟世胸懷。這正是當前最需要弘揚的時代主旋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有濡養效用。(5)“紅色資源”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益借鑒。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對于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5]中國共產黨在早期治黨、治軍及局部執政的探索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為當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比如,在中央蘇區時期通過調查研究,改進工作方法,改善群眾生活,取得了成功,并得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科學論斷等。
二、利用“紅色資源”開展干部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對“紅色資源”價值認識的不斷深化,各地都在積極開發和利用“紅色資源”開展干部教育培訓且成效顯著。但是,由于歷史原因,“紅色資源”的物質載體(革命遺址等)多散布于縣市區域,在實際開發利用過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利用“紅色資源”開展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紅色資源”載體維修保護不力,開發建設過于粗放為了滿足干部教育和國民歷史教育的需要,各地的紅色舊址遺跡大都進行了維修或復建,擴大其空間,豐富其內容。然而,維修或復建結果卻存在著保護不足、過度建設、拆真建假、迎合市場等問題,導致舊址遺跡時代感太強,歷史感太弱;市場氣息太濃,文化意蘊太淡;歷史解讀漸有媚俗化、庸俗化、迷信化的危險。造成這些問題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縣級館爭取上級撥發專項建設資金難度很大,爭取社會資本支持難度更大。等資金到位,很多原物、原址都因年久失修,已神貌難辨,只能重新建造,而建材選擇多不能滿足歷史需要。二是受智力支持體系所限,專門人才不足,史料征集、甄別、整理方面困難重重,在開發建設上時有“移花接木、畫蛇添足”之弊。
(二)“紅色資源”史實考證急功近利,觀點論據值得商榷由于資源所承載的歷史多已久遠,留存資料較少,導致一些史實不可考,結論不可靠。屬地館所對史料細節處理上不夠嚴肅,或有僅憑“口耳相傳”即草率推測甚至妄斷歷史,從而導致爭議。爭議問題主要包括三類:一是明顯硬傷,包括個別紅軍將領的生卒年月、重要歷史事件的地點勘定等,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研究態度不嚴謹;二是各執一詞,如“秋收起義第一面軍旗升起地”,一謂修水縣,一謂銅鼓縣,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史料積累不夠;三是過度拔高,爭當“最早”“始源”“第一”,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蓋為“急功近利”,對擴大社會影響和爭取經濟支持的強烈渴望造成了這種“大干快上”的資源開發模式。
(三)“紅色資源”史料內涵發掘不夠,宣講手段陳舊僵化部分縣級館在對屬地“紅色資源”史料發掘、甄選方面,視野不夠開闊,不能在歷史的動態結構中把握具體歷史事件的大背景、動因及其影響,滿足于就事論事、簡單陳列布展,導致主題不突出,脈絡不清晰。此外,對史料的宣講手段過于陳舊,形式過于僵化,照本宣科的講解過多,借古喻今的對比分析較少,針對不同類型資源的特點開發利用技術手段進行感官體驗教育缺乏,受眾參與度不高。
(四)“紅色資源”蘊意解讀脫離現實,資政育人效果不足歷史事件的發生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一方面,如果脫離彼時背景與環境,則很多史實難以理解,甚至難以令人信服;另一方面,如果不結合現實的社會環境解讀歷史,則成為無的放矢,自言自語。如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為打造鋼鐵之師,宣布了“三大紀律”,其中一條是“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如果不能夠明確“紅薯”對于當時艱難求生的群眾以及饑乏困頓的紅軍戰士的重要意義,不能將“紅薯”與現在的“群眾利益”結合起來,則很難充分解釋這條紀律背后的為民情懷和遠見卓識,也很難收到資政育人的效果。
(五)“紅色資源”宣講隊伍建設不足,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只有正確地宣講,“紅色資源”的價值才能彰顯。從這個意義上說,宣講員的素質就成為“紅色資源”價值實現的決定性因素。調研發現,縣級館所的宣講員在史料積累、講解技巧、自身認識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史料積累不夠,很多與其講解內容直接相關的歷史細節掌握不全面,講解牽強附會,內容蒼白;二是講解技巧不熟練,不能根據內容需要調整語速語調、表情神態;三是自身認識不到位,不能充分認識紅色資源宣講的深遠意義,講解過于隨意,“精氣神”不能感染聽眾,營造宣教氛圍乏力。
三、提高“紅色資源”教育效用的路徑思考
只有對“紅色資源”的研究更為嚴謹,開發利用更加科學,才能使之在新時期黨的干部教育培訓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針對當前“紅色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
(一)突出“紅色資源”資政育人的政治性“紅色資源”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其政治性,在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中,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教育培訓應服務于黨的建設事業,應有利于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營造良好社會風氣,有利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神聚力。干部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樹立“科研無禁區,宣講有紀律”的觀念,堅持“四不原則”,即“不媚俗、不歪曲、不獵奇、不偏激”。“紅色資源”的發掘應緊扣理想信念、道德品行、作風紀律、理論創造等主題,以黨性黨風黨紀教育為主線進行規劃設計。
(二)尊重“紅色資源”歷史邏輯的客觀性解讀“紅色資源”,需要以“大歷史觀”“大黨史觀”為基本前提,要在歷時態的框架下厘清其歷史脈絡,找準其歷史定位。在史料甄別工作中,要堅持“全面、客觀、正確”的原則,既要牢牢把握政治主線,又要努力還原歷史原貌,還要合理組織材料,不講“野史”“秘聞”。同時,要尊重歷史事實,不以“技術性處理”為名對歷史“一刪二加三篡改”,不對歷史文件濫施刀斧[6]。
(三)強調“紅色資源”價值導向的正確性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結構中,人們對成功的評價標準和歸因方式迥然各異,在信仰淡漠的精神世界中,封建迷信悄然滋長。毋庸諱言,有的領導干部不信馬列信鬼神,熱衷于算命看相、燒香拜佛。“紅色資源”被視為成功的見證和象征。某些“紅色資源”因而被臆造具有某種神秘力量,流于庸俗,墮為迷信。實際上,這種心理和行為玷污了“紅色資源”的神圣與純潔,與“紅色資源”的本質背道而馳。所以,在對干部開展“紅色教育”的工作中,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要始終結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和人民群眾的作用來解讀,摒棄迷信,杜絕神怪化的“風水論”。
(四)拓展“紅色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性形式是內容實現的邏輯前提,只有通過適當的形式,“紅色資源”的價值內涵才能顯現,適當的形式是通往紅色歷史的橋梁。應根據“紅色資源”的不同特性,開發出不同宣講方式:對于文獻資料,開發專題研究、主題講授;對于紅歌紅劇,開發激情教學或舞蹈史詩教學表演;對于口述史料,開發訪談教學;對于舊址遺跡,開發體驗教學、模擬實踐教學。此外,還應利用網絡媒體和移動通信工具,建設并開放網絡宣講平臺,開發“網絡課堂”“掌上課堂”等,多渠道地激活“紅色資源”的歷史生命。
(五)保護“紅色資源”周邊環境的整體性“紅色資源”的物質載體往往也是旅游熱點,是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旅游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物質載體的周邊環境正遭受來自旅游開發和商業建設的沖擊。為此,一方面,相關部門應明確其外部保護范圍,嚴格內部建設規范和運行使用原則,不盲目逐利,使“紅色資源”免于商業浸染和破壞;另一方面,在館所建設上,堅持“慎重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維護“紅色資源”的歷史感、厚重感、嚴肅感,不貪大求多,不過度修飾,不拆“真”建“假”,不“畫蛇添足”。在教學中營造現場感,使學員身臨其境,引發共鳴。
(六)提高“紅色資源”宣講隊伍的專業性就教育的作用機制而言,“教師的道德個性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礎”[7]。“紅色資源”是靜默的歷史,宣講員是其精神內蘊傳譯者,是人們了解“紅色資源”的窗口。所以,提高宣講隊伍的專業性,是利用“紅色資源”的關鍵所在。首先,要強化宣講員的政治意識。“紅色資源”宣講員應保持政治立場堅定、是非觀念明確、道德情操高尚和自律能力突出,才能在宣講過程中作出表率,信仰并敬畏所宣講的內容。其次,要抓好宣講員培訓。可邀請黨史專家、講解能手對宣講員進行專業知識、講解技能培訓;可組織宣講員赴有關教學科研機構集中學習,增加知識儲備;可開展宣講技能比賽,以競賽促提高。再次,要規范對宣講員的監督考核。宣傳主管部門應建立精細化、規范化的“紅色資源宣講工作標準”,成立“宣講工作督查小組”并明確獎懲措施,應健全宣講員“進退流轉”機制,培養并抽調優秀的宣講員到宣講工作一線,將不適合繼續從事宣講工作的人員調離宣講隊伍。
四、結論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人肩負著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政治使命,要完成這種歷史使命,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了解并汲取黨領導人民開展斗爭和建設事業的歷史經驗。對歷史的銘刻、對現實的映照和對未來的啟迪,是“紅色資源”對于新時期黨的干部教育工作的最大價值。
作者:王東單位: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