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等學校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學校開辦的時間、數量、地點和學生人數
那么實際數量有多少?據筆者考證,在民國元年到民國十年間,布西地區的學校數量經歷了一番變化。民國元年,布西地區“高等小學一處,初等小學八所,成立有年”,[當地行政主管因經費困難,計劃將8所初等小學歸并為4所。民國三年,布西地區有高等小學1處,初等小學8所。對于這番變化,有學者認為“1914年上述歸并改建的小學重又分離,恢復為原來的8所小學”。有學者認為“從檔案中所見新式學校的分布情況來看,在西布特哈地區不同時期新式學堂的數量和學校名稱是不同的。從數量上看,檔案上記載民國元年西布特哈地區開辦兩所小學及八旗小學歸并為4所小學,但從民國三年有9所小學的沿革情況看,民國元年的歸并措施未能加以實施”。也有學者認為“從現有材料看,民國元年所計劃歸并的學校,并未按原計劃實行,或許計劃被合并的學校保留下來了,或者本來計劃甲校歸并到乙校,但實際上乙校卻歸并到甲校,實際情況如何,尚需進一步考證”。
那么實際情況如何呢?實際上,民國元年的學校歸并措施只是停留在計劃階段,最后胎死腹中,未能實行。民國二年西布特哈總管宜鏗額呈請上級整頓學務,其呈文道:“本屬原設初高等小學一所,續設四鄉初等小學八所……且開辦以來三年之久。”從中可以看出,民國元年的歸并措施未能實行。至于為何沒能實行,實際上,檔案材料已經給出了明確答案,那就是上級部門沒有批準當地的歸并計劃。民國元年“署理西布特哈總管事物協領莊善聲報開辦高等小學及八旗小學歸并設立情形”的呈文,最終沒有得到上級部門的批準,否則民國二年西布特哈總管宜鏗額又何至于再次呈請:“內仍截去四校,以明年一月起統歸四校。”上級部門認為布西地區的教育經費足以維持現狀,“豈能遽議停辦,以失民國教育”。且八所小學分布零散,“彼此相距數百里,兒童往返不便,更無合并之可言……所請停辦四校之處,礙難照準”。雖然前后兩次的歸并申請都未能獲批,歸并無法實施,但是“整頓”仍在進行。民國元年,在布西地區的8所初等小學中,謨鼎和烏珠小學都曾停辦。烏珠小學停辦一學期,謨鼎小學停辦一學年。至于民國元年謨鼎和烏珠小學停辦的原因,正如總管宜鏗額所說,是辦學經費短缺所至。查閱歷史檔案,發現民國元年布西地區的許多小學面臨經費短缺的問題。比如,特科國民學校1911年學校入款267.1元,第二年經費是134.6元。在教員、在校學生、仆役、校舍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經費驟減,辦學肯定會遇到較大困難。
和禮國民學校1911年學校入款上期為127.829元,下期為132.400元,合計260.229元。次年即民國元年上期為26.221元,下期為132.426,合計158.647元。可以看出,民國元年上學期,和禮國民學校的辦學經費是異常短缺的,學校勉強維持開辦,下學期經費恢復正常。烏珠國民學校民國元年上學期停辦。推測原因,其情況和和禮國民學校應該是相仿的。在上學期學校遇到經費問題無法維持時只能停辦。下學期經費恢復正常后照舊辦學。謨鼎國民學校民國元年停辦,情況應該也是這樣。至1916年,8所初級小學合并為6所。1915年當地行政主管因當地經濟落后,經費短缺,擬將“博能學校學生歸于謨鼎學校為一處,履新學校學生歸于烏珠學校為一處,將所裁兩校薪水每月二十九元六角二分添各校,稍示補助”。1916年春,8所初級小學合并為6所。根據1922年的統計,布西地區有學校8所,即布西高等小學(位于尼爾基)、和禮國民學校(位于和禮屯,或稱霍日里屯)、特科國民學校(位于登特科屯)、謨鼎國民學校(位于謨爾鼎屯,或稱墨爾丁屯)、卓爾國民學校(位于綽爾哈屯,今甘南縣東陽鎮境)、烏珠國民學校(位于小爾圖屯,或稱小爾土屯、烏爾科屯)①、阿倫國民學校(位于吉木倫屯,今阿榮旗境內)、第一私立國民學校(位于凱河屯)。根據筆者掌握的資料,同時結合各方數據②,布西地區的學校截至“九一八”事變前,公立學校共計有7所,私立學校1所,即第一私立國民學校,共8所學校。這可以在時任布西設治局教育局局長于興章的報告中得到證明,他說:“初高學校僅止八處,迄未擴充。”
從布西全境地圖中可以看出,布西全境分為五區,第一區有布西縣立第一高等小學;第二區有卓爾國民學校;第三區有和禮、特科、謨鼎國民學校、第一私立國民學校;第四區有烏珠國民學校,第五區有阿倫國民學校。從學校地區分布情況來看,分布不盡合理。第四區面積廣大,村屯星羅棋布,人口眾多。據1914年的統計,第四區(舊時的鑲紅、正藍旗)總人口約2400人。但是,僅有一所學校,即位于烏爾科屯的烏珠國民學校,招生量有限。1914年上期,在校生5人,中期和下期18人。第五區、第二區同樣人口眾多。1914年第五區(舊時的鑲藍旗)總人口1307人,第二區(舊時的正紅旗、鑲白旗)約2500人,也各有一所國民學校。第一與第三區除第一私立國民學校、和禮國民學校位處偏僻之外,其他幾所分布較為集中,相距不遠,特科國民學校距局署十四里,烏珠國民學校距局署三十里,謨鼎國民學校距局署二十里。關于在校學生數量,基本呈曲線發展態勢。1914年,布西地區學生總數235名。1918年學生數為215人,又據《達斡爾族資料集》“黑龍江省西布特哈境內所有學校統計表”中的表述,截至1921年1月,布西地區7所公立學校外加第一私立國民學校,總計學生人數156人。1923年在校生205名學生,1924年246名學生,1925年在校生共265名。③。
二、教學情況、師資和辦學經費
1.教學情況布西地區的公立學校均采用上級部門指定的教材進行教學,民國前采用商務印書館的教科書,民國后采用共和國甲種教科書。從民國二年的統計來看,西布特哈的初等小學每周教授28鐘點,課程有修身、國文、算術、體操、唱歌、圖畫;高等小學每周教授36鐘點,課程有修身、國文、算術、體操、唱歌、圖畫、歷史、地理、理科。從民國八年的統計來看,初等小學每周教授28至29個鐘點,開設課程,主體不變,有一些學校如謨鼎和特科國民學校加了手工課,主課是國文和算術,國文每周授課14個鐘點,算術每周6個鐘點。高等小學第一級教授32個鐘點,開設課程除上述9種之外,還要加上手工課。主課依然是國文和算術,國文每周授課10個鐘點,算術4個鐘點,其次為歷史和體操,各3個鐘點,其余學科每周兩個鐘點。第二級教授38個鐘點。課程與第一級相同,國文每周授課20個鐘點。④
2.師資隊伍關于小學師資,民國教育部曾有如下幾條規定:“第26條,凡充小學教員者須受有許可狀;第27條規定,受許可狀者必須在師范學校或教育總長指定之學校畢業,或經小學教員檢定委員會檢定合格者;第28條規定,遇有特別事情,小學教員不敷時,得以未受許可狀者代用為小學付教員。”此后,國民學校令雖屢有改動,但這幾條規定沒有變。民國初期,從接受的專業培訓角度來講,布西地區的教員基本是合格的。據1914年的統計,布西高小校長劉雨霖系黑龍江省師范畢業,教員王篤系吉林師范畢業。其他初等小學教員大多系布西籍滿蒙師范畢業生。然而這樣的師資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初等小學教員均系本籍人,“教授純操達呼爾語,以致設學七年,成績絕少”。漢文教材用達斡爾語來講授,教與學都會遇到困難,而且不利于學生升學。省府下令,“將各鄉小學教員調城考驗,務以漢文較深、熟通漢語、洞悉教育方法暨學務情形者方準留充,否則一律撤換,另聘合格教員前往接替,并將月薪酌量增加,以資養贍”。“如學生屆畢業之期,不能畢業,尋常視察,學生仍不通習漢語,即將該教員分別懲處,以昭儆戒”。當時的布特哈總管依令進行了考核獎懲,不過改觀不大。1916年西布特哈總管說:“四鄉八校教員文理通順者甚少,每月薪水八元,均以過薄又皆紛紛求去。”如果說這時的師資差強人意的話,那么之后幾年師資又差了很多。按照1919年的統計,布西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有教員3人,校長韓恒達系綏化教員講習科畢業、北京法政畢業,教員金德芳系東三省陸軍小學畢業,講授第一、第二兩級國文和歷史,另一位教員系黑龍江省農業學校肄業,教授第一和第二兩級算術、音樂、手工、理科。兩位教員均非師范畢業,卻都能講授主課。特科國民學校的唯一教員肄業于黑龍江省第一中學,烏珠國民學校的唯一教員卒業于訥河縣立第二高等小學,師資情況更為不堪。謨鼎和和禮國民學校情況好一些,教員均系訥河縣立師范講習所畢業。布西地區對教師的監管是有欠缺的。1914年,布西地區“勸學員及視學員系屬一人,在文案兼差,并未照章設置”。勸學、視學系屬一人,就是自己監管自己,監管是不到位的。而且視學員身兼多職,不能專注于教育監管。相形之下,地理相鄰的嫩江縣在教師監管這方面做得強一些,他們制定出了相對詳細的教員考核獎懲標準:“所授各科,以全體能解者為甲等,三分之二者為乙等,三分之一者為丙等;學生肄業全體無缺席者為甲等,缺席至三分之一者為乙等,缺席至半數者為丙等。以上兩項甲等酌給教員獎勵金,丙等教員分別記過撤換。每月仍由縣視學隨時考核列榜通知。”
3.辦學經費在教育經費方面,布西地區長期處于“盈少虧多”、捉襟見肘的局面。前文言及,民國初年出于經費短缺原因,布西地區屢次向上級部門要求撤并學校,并最終于1916年撤并了兩所學校。布西地區的教育經費主要由晌捐和雜捐兩部分組成。據1919年“黑龍江省西布特哈全境學務晌捐數表”記載,西布特哈四鄉全境有熟田九千晌,每年抽收學費二角,每年共收學費1800元。糧商山貨捐2133元,合計地方捐收入4113元。學校支出:布西高小該年支出1341元,每所公立初等小學該年支出234元,6所合計支出1404元,合計支出2745元,勸學所每年支出1368元。1925年時,教育經費為4848元。1928年,布西地區教育經費出現較大缺口。1927年黑龍江省教育廳鑒于學校教員薪資微薄,生活入不敷出,人才外流的情形,將原定教員薪俸標準加以調整,以促進教育發展。布西地區表示難以照辦。布西地區“學費奇絀,恒苦入不敷出,若遵令遽按薪俸標準支配,更屬無法籌措”。但又不得不于萬分困難之中設法增籌。“擬由已裁實業費項下將排木船捐酌為撥歸,并將牛馬頭及熟地捐,每頭晌加三分,計共增大洋一千零六十八元,以之分別支配,雖未能與薪俸標準相符,然尚足維持目前”。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929年,截至1929年6月,教育經費虧缺1539.072元。經費短缺原因:(1)熟地晌收入減少。上文提到“西布特哈四鄉全境有熟田九千晌,每年抽收學費二角,每年共收學費1800元”。1929年六月布西地區晌捐為133.263元,合計一年可征收約1600元,比以往少了二百元。①(2)上級部門對雜捐增收限制較嚴。上文提及布西地區為增加教員薪俸,擬增收牛馬船排等捐。但黑龍江省財政廳沒有批準。布西地區只能再次呈請增加捐款。“仍擬加收牛馬晌捐,雖人民擔負稍重,然較實業費尚減征一倍。至于船排等捐,每只多僅六角,少則三角。收此區區之尤,無病于商民,祗期集腋成裘,俾以暫維過渡”。(3)學田學林開墾培植不利。布西地區有上級劃撥學田三千晌,學林五十萬里,但到1925年仍未開墾培植。
三、教學效果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布西地區的入學率很低。據調查表統計,布西地區未入學的適齡兒童是523人,已入學的是126人,入學率為20%。造成入學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教育條件差,辦學成效不明顯。另一方面是家長和基層官員對教育的必要性認識不清,“查布署學生盡系達呼爾子弟,每年勸招學生,雖經責成各旗員辦理,多半視為具文。即或嚴飭各區按戶催送,依然奉行故事。而于勸令子弟入校之必要,尤茫然不解甚或阻礙轉多”。此外,布西地區各學校常常不能使學生如期畢業。從表1可以看出,1916-1919年間,布西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按民國教育法令,高等小學學制三年)升學人數僅為8人,較之1914年大量減少。1914-1919年,畢業人數僅為24人。初等小學的情況也不理想,存在大量學生不能如期畢業的問題。以和禮國民學校為例。從表2可以看出,和禮初等小學從1915-1919年5年間,只有7名學生畢業。學生不能如期畢業,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師資力量薄弱之外,學生素質差、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也是原因之一。“高等小學教員本擬照章授課,化其性質。而學生等任意妄為,不受教育。教員等功課稍勤,即行散學。如教員何之超因催學生早起上課,該學生控詞逕面總管,以致教員辭職”。嫩江縣也有不少達斡爾族學生,“第二國民小學各生均系達呼爾人,對于管教上自較漢人為難”。辦學成效不突出,舉一事為例。1917年,環球尊孔會醫院進行醫生招考,布西地區送不出合格考生:“現在學生資格,雖有一二稍通文理者,至應考醫學則皆不能。”民國時期,布西地區的學校教育是落后的,在黑龍江省處于下游水平。
四、結語及幾點啟示
1.教育經費不足成為制約西布特哈地區學校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布西地區“學費奇絀,恒苦入不敷出”,長期勉強維持而已。從1907年興辦學校開始,到民國建立前夕,布西地區已有一所高小,8所初等小學。然而直至1931年,學校數量仍然僅為8所,與此相應,該地區學生數量也只是略有增長。20余年時間過去了,當地的經濟與人口都有發展,而教育規模仍然在原地踏步。同時,教育經費不足也是調整學校不合理分布格局的主要障礙。不僅如此,由于教育經費不足,當地也留不住優秀教員。如前文所言,“四鄉八校教員文理通順者甚少,每月薪水八元,均以過薄又皆紛紛求去”。上級部門要求增加教員工資,布西地區表示無法照辦。民國時期,縣級教育經費均由縣政府自籌。布西地區作為當時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所能征收的田賦和捐稅是有限的,能用于教育方面的經費則更少,這直接導致布西地區教育發展停滯不前。
2.發展民族地區初等教育應因地制宜。民國時期同化思想盛行。教育部門不顧民族地區的民族特點,把漢化教育模式移植到民族地區。教員和學生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是漢語文水平,“國文”課程是課程中的主課,占到初等小學課時數的一半。設置的課程無民族語文課程,教員無須是雙語兼通人才。這種作法的后果便是導致教育的“水土不服”,突出表現就是學生入學積極性不高,基層官員辦學無熱情。布西地區作為東北少數民族地區長期未接觸漢文化,驟然使之接受大量外來文化,必然導致“消化不良”,教學效果不佳。“有效利用民族語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是發展民族教育的基本保障”。
3.教育監管必不可少。民國前期,布西地區教育的許多問題如師資問題、經費問題等,都是上級視學員發現并報告給上級部門的,這對當地的教育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落后,教育監管尤不可少。
作者:敖福軍單位:呼和浩特職業學院人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