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打破了文理科的界限,高中生將面臨多種選科模式。而教育部下發的相關文件也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涯規劃能力。生涯規劃教育成為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根據興趣選科,還要使其能夠回答我是什么樣的人、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的階段目標和人生目標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這不僅需要專業的生涯規劃課程指導,還需要各學科在日常教育中融入生涯教育,而其中肩負立德樹人使命的歷史學科又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設計思路:側重理性認知訓練,滲透規劃理念
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側重生涯規劃理念的滲透。高中生生涯規劃有兩大目標,即正確認識自己和初步認識職業。歷史課程可以通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教會學生理性分析,多角度認識問題,并正確看待自身的優缺點,從而在基本了解各種職業的相關信息基礎上,對未來的人生方向和職業有理性辨別的能力。同時,學史使人明智,歷史教學也使學生自覺意識到,優秀的職業素養源于綜合素養的長期培養。二是彰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性。歷史學科教學與生涯規劃教育的融合,旨在將歷史教育的功能生活化、實用化。因此,歷史教學要以激發學生職業興趣、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突破點,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學科教學。三是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正如有的教師認為,學科融合課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基于學科,側重體驗,關注學生當下,引導學生未來發展。通過自主學習、互動答疑、合作探究、體驗式學習等多種學習形式,融合課程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理性分析空間,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自我和提高素養的平臺。
二、課堂實錄:依托名人職業人生,推及自身認知
綜觀古今中外,各行各業都有諸多代表性人物值得我們去了解、探究和學習。筆者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的“近代鐵路之父”詹天佑為切入點,探討詹天佑持之以恒追求人生理想的路徑,為學生播下生涯規劃的種子。
(一)走近詹天佑:思先驅之職業人生
課堂伊始,筆者將詹天佑的人生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使學生具體感知人物的職業經歷。(課前已給學生布置任務,要求他們搜集詹天佑的人生故事)1.赴美留學明志向(1872年—1881年)。幼年詹天佑赴美留學。在美國學習期間,他感受到了西方工業文明的種種先進成果,對理科產生濃厚興趣。于是他報考了耶魯大學的土木工程系,逐漸明確自己的理想。此階段教師應突出其從被動選擇到獨立自主選擇專業的部分。2.用非所學暫蟄伏(1881年—1888年)。1881年,留美學生被清政府強制召回國后,詹天佑從事的是自己并不擅長的工作,因此度過了人生8年的苦悶期。3.為國筑路成巨擘(1888年—1919年)。因時代機遇(政府意識到修筑鐵路的重要性),詹天佑迎來人生的奮發期,開始在鐵路建設中嶄露頭角,并最終因主持修筑京張鐵路揚名海內外。之后,詹天佑數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鐵路事業和鐵路權利維護等工作。教師進而提出以下問題:你認為是什么因素影響詹天佑選擇土木工程系?你如何看待1881年他堅持回國的選擇?在人生選擇中,理性和理想哪個更重要?你怎么看待詹天佑苦悶的八年蟄伏期?這幾個問題涵蓋了詹天佑職業生涯前期的關鍵抉擇,包括其求學期間明確專業、回國還是留在美國,以及如何度過人生挫折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形式,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抉擇不僅受自身興趣愛好的影響,還受到時代環境、父母和教師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為學生推及自身做鋪墊。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總結詹天佑身上體現的職業素養。通過討論,學生認為詹天佑具有嚴謹的態度(技術要求精密,親自勘測路況)、開放包容的心態(大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謙虛的品格(把京張鐵路的成功歸于大家)、創新的勇氣(“人”字形鐵軌、豎井開鑿法)、勤學的毅力(法學博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國筑路、維護路權),感知到先驅的人格魅力,進而開始思考自身應具備什么樣的優秀職業素養。
(二)感受生命力:析自身之優劣特征
在對詹天佑的職業經歷和職業素養進行分析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認清自我、明確定位。師生共同思考重要的職業素養有哪些,如何認清自己的品質,個人還需要付出哪些努力等。通過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師生最終認為,扎實的專業知識、嚴謹務實的態度、創新的勇氣和濃厚的興趣愛好是未來職業人所應具備的重要品質。接著,教師分享了SWOT分析法,要求學生將自身的條件按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角度進行綜合分類,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三)職業初了解:明行業之發展動向
在本課中,教師應嘗試結合當今高鐵行業的發展前景和職業概況,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自己的選科和未來職業選擇,加深其對鐵路行業和相關專業的了解。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未來你會選擇與鐵路系統相關的專業嗎?你做出選擇的理由是什么?之后,教師聯系了一位從事鐵路系統工作的人,由其現身說法,描述自己的工作狀況。(視頻鏈接:鐵路人的生活經歷)本部分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職業體驗,還使學生理性分析自身優劣勢,進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
三、課后反思:立足學生全面發展,助力人生夢想
本節課作為筆者嘗試生涯規劃與歷史學科融合課的起點,有其優點和不足。但經過實踐,筆者認為要實現融合課程的突破,首先,需要具備生涯教育的“大課程觀”。融合課程不僅僅是某一學科的任務,更要有學校和主管部門的頂層設計,建立有關生涯教育的培訓和評價機制,才能真正實現融合課程的體系化、規劃化、特色化。其次,教師要轉變觀念,提升自身素養。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側重點,教師只有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思路,才能順應新時代課程改革的需要。最后,融合課程應是一項持久的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助力其贏得人生長跑之旅。這需要我們針對學生的學情、心理、生理等特點,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細水長流地滋養滲透。
作者:王曉慧 單位: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