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根本出發點,及時調整和更新專業結構。文章在分析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和社會人才需求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的策略,通過政府宏觀調控與學校自主調整相結合、以區域產業結構為出發點加強特色專業建設、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建立專業分類管理機制和專業結構調整機制,實現高職人才培養和地方產業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調整
一、問題的提出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產業機構的轉型升級,高技能人才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根據《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預測,到2020年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將達到1.4億人,其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達3900萬人[1],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中面臨的挑戰和任務。在當前我國大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產業的轉型升級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緊密的教育類型,需要不斷調整專業結構以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求。然而在我國職業教育如火如荼的開展過程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與社會實際需求還存在片面追求數量而忽略人才培養質量、專業設置與市場脫節、同質化嚴重、專業結構偏離區域勞動力結構等問題,人才培養質量與地方產業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給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如何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調整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實現人才素質與產業、行業的有效對接,是現階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從從20世界8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和壯大,如今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4年12月教育部首次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和《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管理辦法(試行)》,規范了高職高專專業的設置和管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受到了重視,職業教育逐步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與人才培養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徐莉亞結合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存在的結構性偏差、特色及潛力專業與雙師型教師缺乏等問題,提出加強特色專業和潛力專業建設、構建人才需求預測與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2];黃文偉、李海東從職業教育需求側與供給側的銜接機制入手,提出以品牌特色專業帶動、差異化的專業財政投入、教師共享與流動等手段,建立專業預警、動態調整和轉型退出機制[3];徐玉蓉、祝良榮指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偏離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等問題已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需要通過加大資金投入、調整專業結構、革新辦學理念,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辦學機制,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4];在國外教育體系中并沒有“專業結構”一詞,相對來說其課程計劃或課程組織與我國的“專業建設”較為接近。從國外職業教育課程的發展情況來看,課程的普適性和專業性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各國的高職教育課程各有側重,大部分以普適性為主,理論和實踐相分離;第二階段,針對職業崗位的專業性課程開始增加,各國的高職課程偏向專業性,人才培養面向市場需求;第三階段,為滿足多元發展需求,高職課程改革將職業遷移能力作為主要內容,整體上從專業性向普適性稍有調整;第四階段,知識經濟和終身學習等新觀念的出現,職業教育開始注重繼續教育和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高職課程取向由專業性向普適性進一步發展;第五階段,結構性失業的問題對高職課程改革提出新要求,高職課程呈現出專業性發展、學歷提升或學術發展、終生教育等多元發展的趨勢。總體上來說,國外高職教育的課程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調整,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發展前進的[5]。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強調市場需求的導向作用,以區域產業發展為服務對象,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結構;澳大利亞的TAFF重視學校、企業、社區組織的參與,在國家資格框架(AQF)下,從專業崗位社會需求、學校辦學條件、行業結構宏觀布局等方面,設置職業教育專業,并根據市場情況不斷調整和修訂。
三、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的理論解析
(一)高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簡稱“高職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共同構成了職業教育的兩大部分。區別于傳統的理論化的學術教育,職業教育更加偏向實用型和技術型且較為具體的與未來職業相關的課程。此外,高等職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類型,是職業教育的高級階段。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指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主要由高職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民辦職業技術學院、普通高校的二級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面向高中畢業生、中專畢業生等招生,以培養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類型。高等職業教育重視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在實踐中強化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和技能,突出實習實訓環節的重要作用,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人才培養實效。此外,高等職業教育還區別于普通的職業培訓,不僅培養學生職業技能,還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橫向遷移和縱向遷移打下基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專業結構調整
學生進入高等職業教育需要選擇一定的專業接受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則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置相關的專業,把握不同崗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組織相應的課程體系。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精細,新的崗位層出不窮,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職業也越來越多,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也提出了新要求。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是指高職院校內部的專業設置情況及整體結構,它包括專業設置的數量、專業發展的規模、各專業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它既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基本框架,也是開展教學和其他各項活動的基礎,對高職院校有效發揮育人功能和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專業結構調整,顧名思義就是指高職院校為了謀求長遠發展,根據地方實際不斷凝練專業方向、調整專業布局、改善專業條件,合理配置教育教學資源,以達到優化專業結構的目的。專業結構調整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專業結構調整的內容,即“調整什么”;另一方面則是專業結構調整的方式,依據一定的原則形成某種調整機制,即“怎么調整”。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是連接社會實際需求和專業技能教學的重要紐帶,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專業結構,開設地方產業發展亟需的專業,撤銷過時的專業,通過專業結構的合理優化,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
(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形成了專業門類相對齊全的結構體系,為地方產業培養了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協同發展中,國家從宏觀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指導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和調整。2015年我國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該目錄共收入了748種專業,三次產業相關專業的比例與當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基本吻合。同時撤銷或停招與地方產業相關度低、重復設置率高和就業率低的專業,如2014年高職減少了文秘、計算機信息管理、法律事務等專業點,新增了與新業態密切相關的專業,如物聯網、老年服務等。總體上來說,我國地緣遼闊,各地經濟結構的差異對職業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地方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分布和發展水平也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在經濟社會發展較好的地區,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產業互動良好,其專業結構貼合經濟發展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在經濟社會相對滯后的地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結合得還不夠緊密,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不能很好的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在我國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在專業結構方面還存在一些實際問題有待調整和優化。第一,高職院校是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方,必須以勞動力市場對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才能達到供求平衡,然而有的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甚至在沒有充分調研和論證的情況下就開設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導致學生規模上不去,畢業生就業率偏低,對職業教育資源造成了浪費,給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第二,企業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方面缺乏有效的參與,校企合作多以共建實訓基地、合作開發課程、接納學生就業等形式開展,學校在專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沒有很好的發揮行業企業的作用,校企合作的深度還有待于進一步拓展;第三,部分高職院校在專業特色打造方面缺乏核心競爭力,專業集群的優勢不明顯,各專業間的相互聯系過于松散,不利于院校的特色化發展;第四,教育行政部門在“管辦評”“放管服”教育治理改革下,賦予了學校更多的自主權和主動權,然而高職院校內部專業結構調整機制的不健全,專業定位的不明確,沒有能夠很好的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優化專業布局和設置專業預警機制。
四、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的策略
(一)政府宏觀調控與學校自主調整相結合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教育行政部門對院校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和監督的作用,而高職院校的發展則最終還是要依靠自身的專業特長和優勢,通過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樹立院校口碑和特色,高職教育才能實現真正的健康發展。因此,政府的放權要和學校的自主權找到合適的結合點,以避免高職教育處于無序的狀態。地方政府在分析轄區內的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人才供需情況、學校和專業布點的基礎上,從宏觀上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提出指導意見,統籌區域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提高職業教育資源的整體效能。同時,還可以由政府牽頭,成立地方性的行業指導委員會,由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三方共同對當地的行業發展及人才需求情況進行分析,理清行業發展和職業教育之間的缺口,有利于高職院校有的放矢地開展職業教育。另外,由于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具有滯后性,高職院校開設新專業時必須充分對當地的勞動力市場進行調查,分析人才需求情況和未來趨勢,以產業實際需求為目標,先開設當前新職業所需知識和技能的一門或幾門課程,當社會對從事該職業的人才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且學校的師資力量、實習實訓條件、課程體系等軟硬件水平達到有效培養該專業人才的時候,結合學校自身情況開設新專業。在產教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以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所需人才為目標,不斷根據行業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專業結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源。
(二)依托區域產業結構加強特色專業建設地方產業結構的特點
對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有很大影響,其發展和變化與高職院校的專業調整有密切相關,良好的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能夠很好的促進地方產業的優化升級。當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嚴重不足會給行業的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導致該行業發展緩慢,而職業教育人才供給過剩,不僅不利于畢業生的對口就業,造成結構性失業,還給職業教育資源帶來浪費,不利于高職院校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需密切關注地方產業結構的發展情況,在專業設置方面要符合產業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調整中要以國家“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為大的指導方針,精密貼合區域產業的發展情況,面向產業鏈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呈現出一定的前瞻性。同時還要立足地方產業結構特點,發揮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與行業企業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加強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使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和區域產業結構、學校特色專業和地方優勢產業保持動態協調的發展狀態。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高職院校的良性發展也需要建立在與地方產業有效契合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方面切忌跟風開設熱門專業,而忽視了自身辦學特色,只有依托地方產業結構特點,充分發揮學校辦學特長,加強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建設,高職院校才能樹立學校品牌,走特色化發展的道路。
(三)以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專業調整提供人才支撐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職教師資的規模和素質并未得到有效的擴大和提高,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缺乏或教師綜合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中支撐專業調整優化的主體,是為行業培養優質人才和促進高職教育有效開展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在專業調整中要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的引領作用,從多方位培養和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以高素質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為突破口,實現高職院校專業調整和可持續發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明確院校內部的資格認定,除具備高校教師資格證外,還要具備國家承認的專業技術資格證、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經驗等,鑒于目前國內專業資格認證體系還有待于完善,專業技術資格證并不能很好的說明教師的實踐技能,因此院校內部的資格認定需要真實有效的考察雙師型教師的實際能力;其次,加大力度從地方行業企業聘用和引進優秀的專業教師,以其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促進高職院校的專業調整,很多實踐能力強的教師往往自身的經驗豐富和技能過硬,但在教書育人時可能會存在方法不當、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對行業教師進行一定的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培訓,提高行業教師的教學能力;最后,完善職教師資的培養機制,制定有利于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政策和方案,通過掛職鍛煉、培訓進修等手段,不斷豐富教師的專業實踐經驗,提高其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為高職院校的專業調整提供人才支撐。
(四)建立專業分類管理機制和專業結構調整機制
高職院校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指導下,還需要從院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發揮積極性和能動性,制定專業分類管理機制和專業結構調整機制。為確保人才培養的時效性,高職院校可邀請行業及企業人員參與到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工作中,成立院校內部專業指導委員會,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對專業設置和優化調整實行動態管理。前期需做好調研工作,及時了解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規劃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動態和政策,使專業設置貼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此外還要掌握人才市場的供求信息,既要了解人才需求方向和數量,還要知曉區域內其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和供給情況,這樣的調研工作才能更全面和客觀,有利于提高專業設置和調整的科學性及可操作性。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既要綜合考慮報考率、報到率、就業率、對口率等外部指標,還要考量院校的師資情況、實訓條件等內部辦學條件,并對專業實施分類管理,設置重點發展專業、一般專業和擬調整專業。在專業結構調整中,對于與產業結合緊密,辦學基礎好,辦學效益高的重點發展專業,要進一步將其打造為院校的特色專業,形成院校的優勢專業集群,在辦學過程中與地方行業信息共享、互通有無,真正做到產教深度融合和理實一體化;對于一般專業則要做好發展規劃,調整專業布局,與優勢專業形成互助互補的良性互動,避免脫離院校實情和發展規劃;對于待調整的專業則要求限時整改,通過對學生報考、就讀、畢業分配、就業等情況的了解,對待調整專業提出解決方案,可通過整改有所改進的專業則給予一定投入,而與地方行業發展關聯不大、招生就業情況不佳的專業,則要實行減少招生、撤銷專業點等退出機制。
五、結束語
服務區域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功能和責任,為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高職院校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解讀新時期下社會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政府的宏觀指導下發揮院校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地方產業的發展特點和趨勢為出發點,以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支撐,合理設置專業并以滿足產業需求為目標,在動態中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專業集群和專業布局,為我國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提供量足質優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Z].2011-07-6-06.
[2]徐莉亞.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應性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6(03):5-8.
[3]黃文偉,李海東.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制度安排與政策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03):10-14.
[4]徐玉蓉,祝良榮.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對接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6(02):55-59.
[5]張慧青.基于產業結構演進的高職專業結構調整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
[6]林仕彬,林文鋒.高職專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研究綜述及新進展[J].高教學刊,2018(03):172-174.
[7]李曉洪,姚舟,陳華,等.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適應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原則與對策———以四川省高職院校為例[J].高教學刊,2015(01):47-48+50.
作者:白弋楓 單位:云南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