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物課程改革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現實的此岸
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社會的逐漸繁榮、發展,以及西方的人本主義、建構主義和多元智力理論等多種理論的盛行,在仍然以社會本位價值取向為主的生物課程中,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差異性逐漸受到了關注。例如,在1984年高中生物教學綱要(草案)出版說明中,要求根據學生個體因素的特殊性,對教學內容作相應的調整,出版了兩種不同教學要求的課本:甲種本(較高要求)和乙種本(基本要求)兩套教材,并明確指出,學校采用哪種教學綱要,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基礎和學校條件確定;2000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要求“從學生今后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生活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出發,選取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并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和經常遇到的生物學問題,以利于學生加深理解生物學基礎知識;2000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要求“教學改革要逐步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究為基本學習方式的新型教學模式,為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基礎”。從這些相關的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下,學生個體以及學生的差異性逐漸被納入了教學因素的考慮中。在將近20年的漫長發展的過程中,在一切以促進社會發展為重的價值取向的主流下“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逐漸形成了一股強有力的分流,并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與“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并駕齊驅,取得了一席之地,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下,2001年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面向全體學生、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理念,要求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將個體存在的意義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在課程目標上,要求學生通過生物課程的學習,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搜集或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批判性思維等能力,強調知識、技能、態度三位一體的形成和發展;在課程內容上,采取生物學科科內整合的形式,按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學科的邏輯順序相調和的方式來排列知識內容,并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經驗和獨特感受納入了課程編制、教學的范圍;在課程實施上,確立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勤于動手,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學會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在課程評價上,建立旨在促進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改變紙筆測驗的單一評價體系和評價目的,形成多種多樣的評價方式和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評價內容;在課程管理上,改變中央決定一切的管理形式,強調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
二、生態倫理的價值取向———理想的彼岸
隨著文明的旅程進入到21世紀,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要求人們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走出“社會本位”和“人本主義”的價值觀,走向人、社會、自然三者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的價值取向。2001年的課程改革開始邁向生態倫理的價值取向,具體表現在課程設計的理念和思路上。例如,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整合了人、社會、自然環境以及生物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時展要求,選取了科學探究、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與環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健康地生活等10個主題,側重于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和諧統一的訓練,在這些方法和能力獲得的基礎上,旨在促進學生的人、社會和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能夠運用生物科學知識和觀念參與社會事物的討論,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按照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設置“穩態與環境”這一模塊,目的是要學生“認識發生在生物體內部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統的穩態,認識生命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領悟系統分析、建立數學模型等科學方法及其子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形成生態學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以上指導思想中可以看到,生物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社會本位”、“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走向了生態倫理的價值取向。在生態倫理的價值取向下,生物課程首先要求在課程目標上,要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自主性的和諧健康發展,個體需要、社會需要、自然環境內在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并要求學生學會熱愛自然、真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課程內容上,突破狹隘的“科學世界”的束縛,達到“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和諧與統一,尋求生物課程與人文教育的整合,使學生的個體經驗和他自己的特殊文化世界在學校課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5]然而,從當前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步伐中我們也看到,要在實踐領域落實生態倫理的價值取向,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首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與生態環境相關的保護自然環境教育的內容還遠遠不夠,而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的戶外探究和體驗就更少。正如《林間最后的小孩》中提到的:“現在的孩子也許可以和你侃侃而談亞馬遜雨林,卻說不出自己上一次去樹林里玩耍是什么時候,也說不出上一次躺在草地聆聽風聲、欣賞白云漂移是什么時候了。”其次,在課程評價中,如何更好地通過形成性評價來促進學生的發展,開發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工具,實現教學與評價的真正融合仍然是一個難題。第三,在課程管理中,借鑒國外校本課程開發經驗,依據我國各地的自然資源和本土特色,開發出基于社區的生態課程,形成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為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方案更是未來仍需努力的方向。
三、結語
縱觀生物課程改革三種價值取向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課程作為人類積累的經驗成果,本身即為一種經過選擇的知識,是人類教育活動的核心部分,并隨著人類的歷史發展而不斷發展,從而引起課程相應的改革,蘊含在其中的價值取向也隨之發生變化。建國之初,確立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這是由我國在當時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情決定的,也適合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認為課程應當體現社會的價值,以社會的利益和進步為落腳點,體現了工具理性的價值取向。但是在這種取向下,忽視了生物學科本身的內在發展的要求,忽視了生物學科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把生物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活動處于同等位置,大有把生物教學等同于農業生產活動之勢,以至于讓農業生產生活代替了學校生活,把生產活動代替了課堂教學活動,本末倒置,模糊了教學生活與實踐生活的界限。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越來越顯現它的弊端,這必將要求引起新的變革。在這種形勢下,人本主義價值取向應運而生,它擔負著彌補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弊端的重任,把生物課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把個體的發展納入了課程考慮的范圍之中。但是,社會本位和人本主義這兩種價值取向都只考慮了人的因素,而沒有考慮到人類生存的環境,徘徊于“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之中。因此,根據生物學科的獨特性———生物科學作為一種研究生命的學科,涉及個人的自身取得的經驗以及他所觀察到的周圍的一切事物,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像生命現象這樣與人發生直接關系,[7]以及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必然要求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走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存共榮的生態倫理價值取向,這將是生物課程永恒的價值追求。
作者:鐘媚曾煥瓊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東省廣州市沙涌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