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制造類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課程建設改革與實踐
針對應用技術型本科視野下《刀具》課程建設還存在的問題,緊密結合行業和地方特色,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探索教材創新,厘清課程的基本知識點與基本技能點(即“雙基點”),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興趣,切實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技能技術型人才。
(一)調整和完善教學計劃在對應用技能型機械制造類人才培養方案全面透徹理解的基礎上,按照“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的要求,對課程的基本知識點與基本技能點進行全面梳理與厘清,并調整與完善《課程質量標準》與《課程教學大綱》,在此基礎上修訂教學計劃。修訂教學計劃時,突出實踐特色,兼顧必要的理論深度,注意與機械加工實訓、畢業綜合實踐和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
(二)緊密結合行業和地方特色,創新教材體系和內容教材編寫邀請行業專家參與,實行雙主編與雙主審制。編寫過程始終以“制造類專業崗位職業能力要求”所確定的本門課程所承擔的典型工作任務為依托,以基于工廠“典型零件的加工”的真實加工過程為向導,結合德陽市重裝龍頭企業或校工廠生產實際零件制造的工作流程,分析完成每個流程所必需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歸納出《刀具》課程的主要工作任務,選擇合適的載體,構建主體學習單元;按照任務驅動、項目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推行“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將真實生產過程融入教學全過程,實現人才培養與德陽重裝產業的緊密對接。
(三)積極探索現代式教學方法和手段在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刀具》課程既有抽象的空間概念,又有切削規律在生產中的應用。難教難學,學生感到難懂枯燥。在教學心理學中有一個公認的準則,那就是只有當人們對某一事物表現出興趣時,他才會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在傳統的“給出命題—模型推導—距離”的演繹式授課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即使在某一短時間內可以獲得較多的知識點,但遺忘的速度非常快[14]。本課程緊貼崗位實際生產過程,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積極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1.理實一體教學法。刀具幾何角度是抽象的空間概念,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是本課程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教授這個知識點時就采用了理實一體教學法。教師先向學生展示車刀實物,讓學生觀察車刀的結構,逐步引入輔助平面參考系和刀具角度的概念,并講解刀具幾何角度圖的圖示方法;然后帶學生到實驗室測量車刀實物的幾何角度,并畫出所測車刀的幾何角度圖;最后帶學生到砂輪房,發給每個學生一幅刀具圖和廢舊車刀,讓其根據刀具幾何角度的要求把車刀磨出來。經過理論與實踐的反復交融,90%的學生都能掌握這個知識點。2.案例教學法。《刀具》課程與實際生產過程聯系很緊密,如果把生產實際案例引入到教學過程中,避免空洞的說教,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也實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如在講解進給運動對刀具工作角度的影響時,就引入了一個機加工實訓時學生都遇到過的問題,即車端面時會在中心處留下凸臺,先讓學生分析凸臺形成原因,再提出解決辦法,最后以例題“用一把后角為6°的車刀以f=0.02mm/r的速度車削端面,求端面中心處凸臺的直徑”向學生講解凸臺直徑的計算方法。3.課堂討論法。針對某一問題開展討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根據麻花鉆結構,引導學生討論麻花鉆的缺陷和修磨方法。4.教學提問法。結合講解內容,因勢利導向學生發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講解車刀刃傾角對切屑流向的影響時,向學生提出“內孔車刀加工盲孔和通孔時,分別選擇什么樣的刃傾角?”,由此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認真思考,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內容對比法[15]。通過直觀性強的列表比較各相關因素的影響程度。如切削力、切削溫度主要受工件材料、切削用量、刀具幾何角度、刀具材料及切削液的影響,具體影響趨勢及影響程度采用表格形式展現出來,并進行對比,有助于學生對此問題的分辨理解。6.探究式教學法。探究式學習過程會使學生產生很強的成就感,從而激發更大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探究式教學時,教師首先從某一具體問題出發,給出一組有待解釋的現象,學生要想解決問題,就要先去把握事實,弄清原理,之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再向學生提供所需的支撐信息。例如,在學習了“切削條件的合理選擇”之后,教師引入了一個校工廠的典型加工零件,簡述了加工工序,請學生選擇刀具材料、繪出刀具幾何角度示意圖、計算出切削用量。該題目作為一個大作業,學生課下可以單獨也可以自行組合為小組來完成,之后教師給出點評,通過這樣的探究式學習學生體會到了自己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
(四)加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刀具》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涉及知識面很廣,因此,學習本課程不但要系統學習理論基礎知識,還要注重實踐教學。教授本課程的主體是年輕教師,他們大多數是從高校(主要是教學型和研究型大學)畢業后進入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缺乏實踐教學環節的專門訓練,自身尚不能成為行家里手,難以勝任相關的實踐指導工作,“雙師”素質亟待提高。鑒于“雙師”型教師匱乏的現實,從以下4個方面采取了措施:(1)德陽市擁有中國二重、東電、東汽等龍頭重裝企業,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非常多,就聘請了多位專家作為兼職教師來參與課程講授;(2)利用單周教研活動集體備課,老教師傳幫帶年輕教師;(3)鼓勵年輕教師利用課余假期時間到校工廠實習培訓,考取相應等級的技能等級證,目前教授該課程的年輕教師全部取得國家頒發的高級工及以上技能等級證書;(4)鼓勵年輕教師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對外技術服務與培訓,提升自己的工程素質,豐富自己的工程實踐,目前教授該課程的年輕教師參與學院科研項目4項、德陽市科研項目2項、四川省科研項目1項、企業橫向合作項目3項,參與對外技術服務5次、企業培訓3次。
(五)健全教學評價與反饋機制課程考核采取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試占60%的考核辦法,平時成績細分為出勤、實驗、課堂主動參與討論或回答問題、課程總結、研究式大作業等部分,期末卷面成績必須達到60分,才計平時成績。每節課預留5~10分鐘作為學生對本節課的評教時間,主動參與評價的學生平時成績加分。在學期開始時,教師將研究式大作業的題目下達給學生,題目有多個,學生自行選擇其中1個,可以單獨也可以自行組合為小組來完成,學期結束時將大作業交給教師。在學期結束,利用機動周召開課程學結會,每位同學都要發言,并上交書面總結。期末試題借鑒技能等級理論試題,緊扣并全覆蓋“雙基點”,增大題量,降低單題分值,讓學生覺得面對試題有話可說。
二、結束語
隨著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改革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在《金屬切削加工與刀具》的課程改革與實踐中,聚焦于培養應用性和實用性的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定位,嘗試在教材編寫、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實踐環節及“雙師”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對于學生而言:實踐能力得以提高;開闊了眼界,培養了職業素養;增進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提升了學習的能動性和責任心。同時,對于教師來講:破解了教學中的難點,提高了教學質量,改善了教學效果;加深了對講授課程的把握深度,擴展了知識領域;提升了自身的“雙師”素質。
作者:孫濤 武友德 王春焱 陳遠新 伍曉亮 單位: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機電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