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課堂教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結果與討論
1.1教學質量因素的顯著性檢驗根據調查問卷得到273份有效問卷,對每個應答選項的“毫無影響”“有點影響”“一般”“比較有影響”“有很大影響”等5級量表,分別賦予“1、2、3、4、5分”測量指標分值,各測量指標的分值按簡單加權平均進行匯總。利用SPSS19.0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運用方差分析方法,檢驗樣本中各教學因素對課堂質量的統計顯著性(見表1)。1)S1的單因素方差的概率P遠小于顯著性水平α(α=0.05),說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顯著性因素。問卷統計結果中,95%以上的同學對該觀點持贊成態度,經相關性分析顯示,學生對專業知識了解程度越深,對該門課程的課堂效果的滿意度越高,即課程教學質量越高。2)S2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分析概率P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越是學生感興趣的課程,該課程的課堂效果滿意度越高,并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課堂教學效果。3)S6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概率P(P=0.03)小于顯著性水平,故課堂考勤是課堂教學質量的比較顯著影響,并且調查結果表明,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占有的比例比較均勻,該結果符合實際情況。4)S8、S9、S10的單因素方差分析概率P分別為0.003、0.000、0.007,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課程的課堂規模大小、課堂互動頻率、課程考核方式均對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顯著性影響。問卷相關性分析顯示,課堂規模越小的課程教學質量越高,課堂互動越頻繁,課程的教學質量越高,這也與實際調查情況相吻合;接近90%的學生對課堂考核方式非常關心,調查結果與實際情況相吻合,且接近70%的學生希望采用大作業加論文式的考核方式。5)S3、S7、S4、S5的P值均大于顯著性水平α(0.05),說明基礎知識、課堂到課率、教師職稱、學科動態這類因素在課堂教學滿意度上無顯著性差異,對課堂教學質量沒有顯著影響。
1.2教學質量因素的影響作用分析調研和分析發現,影響教學質量各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與影響。為了排除這種相關性對各因素分析結果的影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重新劃分,進一步分析各教學質量因素與課堂教學效果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系和影響程度,對各教學質量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進行顯著性因素的進一步驗證。
1.2.1KMO和Bartlett檢驗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是各因素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雖然這種相關性是客觀存在的,但要對其進行驗證,驗證的方式是對各因素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根據檢驗的結果,判斷主成分分析(或者因子分析)是否適用。對問卷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KMO度量值為0.72,p值小于0.05,表明檢驗的結果與實際吻合,適宜進行主成分分析。
1.2.2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對各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因素的特征值的碎石圖,根據碎石圖中的特征值,提取出4個主成分,研究各因素對每一個主成分的貢獻度。研究獲得了第一個主因子主要由教師職稱、到課率及課堂規模三個因素貢獻,這三個因素都是反映課程或教師等課程實體的某些屬性的因素,將之命名為實體屬性主因子a;第二個主因子主要由學生基礎知識和學科動態兩個因素貢獻,將其命名為知識主因子b;第三個主因子主要由對專業知識體系的了解程度、學習興趣貢獻,將其命名為興趣主因子c;第四個主因子要由課堂考勤、考核方式和課堂互動三個因素貢獻,將其命名為考核-互動主因子d。
1.2.3主因素的影響程度由主成份分析得到教學質量影響的4個主因子,由于剔除了各個因子之間的相關性,因此,可以利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依據回歸系數來判斷4個主因子對課堂教學效果滿意度(S11)的重要性程度,得出各因素的影響重要程度次序。統計分析結果可知,興趣主因子c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最大,然后依次是實體屬性主因子a、考核-互動主因子d及知識主因子b。結合教學質量因素的顯著性檢驗的結論,需剔除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師職稱、學科動態、課堂到課率4個因素,再對剔除后的各因素的主因子系數乘以因素的貢獻度,則得出各課堂教學顯著性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次序如表2所示:綜合單因素方差分析、層次分析法線性模型結果: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符合當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學習興趣、課堂互動、課堂考勤、對專業知識體系的了解程度對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正向相關性;課堂規模、考核方式對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負相關性。
2結論與建議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學習興趣、課堂考勤、課堂規模、課堂互動、課程考核方式對課程教學質量有顯著性影響,而學生的基礎知識、課堂到課率、教師職稱、學科動態對課堂教學效果沒有顯著性影響。綜合主成份與回歸分析的結果,獲得了各課堂教學顯著性影響因素對課堂效果影響的重要程度排序,學習興趣為第一影響因素,其次為課堂規模、課堂互動、課堂考勤、考核方式等。學習興趣、課堂互動、課堂考勤、對專業知識體系的了解程度對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正向相關性;而課堂規模、考核方式對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負相關性。依據實證研究結論,為了提高大學課堂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激發學生探索求知欲望。其次,要加強課堂教學互動,通過增設學生參與環節,活躍課堂氛圍,變教師“一言堂”為“群言堂”,促進師生溝通,在雙向信息交流反饋機制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后,大學應依據不同課程性質,合理設置課堂規模,采用靈活多樣的課程考核方式,為教學方法的實施和課堂效率的提高提供基礎條件,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作者:李素華韋海英余艷紅唐亞利江國防單位: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