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瑞安市湖嶺鎮中、文成縣玉壺中學、鹿城區七都鎮中心小學、七都中學、甌海區麗岙霞林小學、仙巖二中等學校進行取樣調查,共發放問卷1003份,回收有效問卷815份,有效率82%。
1.2方法
1.1.1研究工具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采用肖水源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自1986年以來,該量表已被應用在國內二十多項研究中。為適合留守兒童的特點,對量表中部分項目進行修改,如“同事”改為“同學”,量表結構仍然保持不變,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以及支持總分??偟梅趾透鞣至勘淼梅衷礁撸瑒t說明社會支持程度越好。心理健康自測量表:采用周步成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它是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的,用于綜合檢測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測驗共有100個項目,其中包括8個內容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測謊量表),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單個分量表的得分表示某一方面的焦慮水平,得分越高,說明此項目上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在8分以上者表示在此項目上存在問題。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并且已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較好的信效度證明。
1.2.2施測與數據處理
在僑鄉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對班主任老師進行有關心理測試的技能培訓,以班級為單位,由施測者按統一指導語對調查對象進行團體施測。問卷收回后,剔除無效問卷后,對數據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6.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
2.1僑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狀況
僑鄉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總體狀況如表2所示。主觀支持度的平均值為17.59±5.35,客觀支持度的平均值為11.89±4.07,支持利用度的平均值為8.53±3.93,社會支持總分的平均值為38.01±9.00。
2.2僑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狀況的性別、年級差異比較
無論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的利用度還是總分方面,女童的平均值都要高于男童。在支持利用度維度上存在非常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童要高于男童。各年級在社會支持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在主觀支持方面,各年級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主觀支持得分最高的是七年級,其次是上八年級和四年級,六年級得分最低。在客觀支持方面,低年級段的留守兒童的得分要高于高年級段的留守兒童,且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經過多重比較,六年級與七年級的差異最為顯著。在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上,各年級不存在顯著差異。
2.3僑鄉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狀況的比較
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總分方面,非留守兒童的分值均高于僑鄉留守兒童,且在主觀支持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社會支持利用度和社會支持總分上的差異非常顯著。在客觀支持維度上差異不顯著。
2.4不同的社會支持水平對僑鄉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為研究不同的社會支持水平對僑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我們將社會支持總分進行排序,選取得分在前25%和后25%的留守兒童,分為高社會支持組和低社會支持組進行比較。高社會支持組在心理健康各維度上的得分相對于低社會支持組的得分小,在孤獨傾向上兩組存在顯著性差異,低社會支持組易產生孤獨傾向。但除此之外,兩組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5僑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經Pearson相關檢驗顯示,僑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各因子與社會支持各維度的相關性如表7所示。除自責傾向與主觀支持,孤獨傾向與客觀支持相關不顯著外,其余社會支持各維度與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間都存在顯著或非常顯著的負相關。
2.6僑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僑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關系,以MHT總分為因變量,分別以社會支持各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的三個維度: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依次進入回歸方程。進一步對本次調查結果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分析僑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社會支持利用度對心理健康總分的可解釋性最大,心理健康總分的回歸方程為:心理健康總分=-(0.578×主觀支持+0.664×客觀支持+0.762×支持利用度),顯示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對心理健康水平有較好預測作用。
3討論
3.1僑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狀況的討論
研究表明,在社會支持各維度上,僑鄉留守女童的得分值均比男童高。女生更善于與人傾訴,在遇到困難時尋求他人的幫助,這可能是因為傳統的撫養方式傾向于要求女孩要順從合作,鼓勵她們與人和睦相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比男生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也可能是因為男生比較愛面子,比較注重自己的獨立和自主,除非遇到重大的事情才會尋找他人的幫助。研究發現,不同年級的留守兒童在主觀支持與客觀支持維度上的差異非常顯著。主觀支持是指主觀的、體驗到的或情緒上的支持,主要指個體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緒體驗和滿意程度。客觀支持是指客觀的、實際的或可見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幫助和社會網絡。在本研究中,七、八年級的留守兒童主觀支持的均值與其在客觀支持上的均值相差較大,而四、五、六年級的留守學生在這兩個維度上的差異較小。這可能是由于七、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初期,是生理和心理變化最急劇的時期,相對于其他年級,他們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動蕩性更強,困惑、迷茫更多。隨著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關注點從外界客觀世界漸漸轉向自己內心世界,不希望什么事都需要他人的干涉,遇到事情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在支持利用度上,七年級的留守兒童得分最高,這可能是由于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需要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而自己的年齡和思想還不十分成熟,往往更需要獲得別人的幫助。對僑鄉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社會支持差異的研究發現,二者的社會支持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非留守兒童在各維度上獲得社會支持均比留守兒童要多。而在客觀支持維度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原因可能是其他方面的支持如民間、官方組織,學校等對留守兒童的特殊關懷彌補了父母缺位所帶來的差異,關于這一點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
3.2僑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對于那些處于不利環境條件下的個體,社會支持更是一個重要的應對資源,對個體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本研究發現,雖然除了孤獨傾向因子外,高支持組與低支持組的心理健康各維度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從各均值看,高支持組在心理健康各維度上的得分均小于低支持組,說明社會支持獲得越多心理越健康。這與李金釗、雷芳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對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一步作相關分析,發現心理健康各因子除自責傾向與主觀支持,孤獨傾向與客觀支持相關不顯著外,其余社會支持各維度與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間都存在顯著或非常顯著的負相關。國內學者趙建平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除自責傾向外,社會支持各維度與心理健康各因子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貧w分析表明,僑鄉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對其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高主觀支持可以讓留守兒童在社會生活中被理解,被尊重,被關心的體驗感高,從而減少孤獨、自責、恐怖等心理傾向。兒童在外界獲得幫助的客觀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父母缺位對留守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能夠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高社會支持利用度的留守兒童善于與人交流,人際關系較好,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具有團隊協作能力等,從而可以減少過敏,對人、對學習焦慮等傾向。三個維度中社會支持利用度對心理健康的解釋性最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對僑鄉留守兒童不僅要給予幫助,還要十分關注其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要積極鼓勵他們走出自我,積極融入集體。
4結論
(1)僑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性別、年級差異顯著。
(2)僑鄉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有非常顯著的差異,留守兒童獲得的社會支持少于非留守兒童。
(3)僑鄉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存在非常顯著的負相關,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對心理健康水平有較好預測作用。
作者:陳美芬陳丹陽袁苑單位: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第二篇:留守兒童青春期心理健康研究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攀枝花市鹽邊縣桐子林鎮年齡段在13—18歲的50名留守兒童和50名非留守兒童,問卷回收率為100%。
(二)調查方法
設計一份共15題的留守兒童心里健康狀況問卷調查表。調查表前10小題是等級選擇題,涵蓋十個心理問題:(1)學習適應性;(2)厭學心理;(3)環境安全感;(4)自卑心理;(5)自責心理;(6)個性化意識;(7)人際交往意識;(8)外在壓力;(9)沖動傾向;(10)抑郁。通過被調查者所選等級與心理健康有關活動的頻率來分析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后5小題有具體選項,每個選項側重點有所不同,主要針對五方面內容:(1)獨立性;(2)社會公平感;(3)戀愛觀;(4)性教育;(5)上網頻率。該調查表結合了當地兒童日常生活,涵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調查該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由研究者隨機發放給被調查的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被調查者根據問題答卷,當場回收。研究者根據概率統計學方法,利用EXCEL和卡方檢驗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留守與非留守兒童青春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情況
留守與非留守兒童青春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留守與非留守兒童青春期心理健康狀況在學習適應不良方面的檢出率均超過60%,其他方面心理問題較輕微。通過卡方檢驗可知留守兒童在環境安全感缺乏和自責心理方面的檢出率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通過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女生在個性化意識過強方面比例明顯高于男生;留守兒童男生在人際交流意識缺乏方面的比例明顯高于女生。在心理健康的其他方面男女生差異不顯著。
(三)留守兒童獨立性和社會公平感
留守兒童獨立性和社會公平感。通過表數據分析說明接近80%留守兒童比較獨立,接近70%留守兒童認為社會不公平;這兩項指標明顯突出。
(四)留守兒童戀愛觀、性教育和上網頻率
留守兒童戀愛觀、性教育與上網頻率調查結果。該地區留守兒童在戀愛觀上一半以上比較保守,贊成“給予理解但不提倡”;多數贊成通過“課堂”途徑學習性健康教育;上網頻率多為一周上兩次以下,比較良好。
三、分析與討論
(一)留守兒童青春期心理健康狀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與非留守兒童青春期心理健康狀況在學習適應不良方面的檢出率均超過60%,其他方面心理問題較輕微,主要與現階段的教育體制不完善有關,老師和家長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多余身心的發展,導致學生學習壓力過大,造成消極的負面影響。本次調查中留守兒童在環境安全感和自責心理方面的檢出率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本次調查顯示,約80%的留守兒童在留守期間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有研究表明: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他人監護的留守兒童缺乏一個有效的看護人員。當他們需要生活上的幫助和心靈上的慰藉的時候卻無法得到應有的照料。這對他們的心理影響肯定是不良的,極易形成他們的自卑,懷疑的心理。由于祖輩沒有能力或者其他人礙于情面而在留守兒童的學習方面不予關注,這對留守兒童肯定是有顯著影響的。兒童時期父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對子女的直接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學者詫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論,在嬰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中特別是社會化)過程中,父母子女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很多時候,孩子的需要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因此,父母應轉變心態,更多地和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溝通,從精神上關心子女的發展。與父母長時間缺乏溝通,使留守兒童感到缺乏家長的關愛,導致缺乏環境安全感。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在身邊指導和教育,凡事都是靠自己,責任心高于同齡非留守兒童,犯相同的過錯留守兒童的自責心理更重。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
以往研究發現與父母分離的不安全感容易影響留守兒童的生活適應性,容易使留守兒童對周圍的他人產生戒備而疏遠,逐漸凸顯個性化意識。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女生個性化意識過強的比例明顯高于男生;留守兒童男生人際交往缺乏的比例明顯高于女生。有調查顯示,留守兒童與同伴關系不融洽表現為不愛說話,不愿意和人交往,性格孤僻,多封閉自己尤其女生比較突出。女孩感情細膩,敏感膽小,喜歡發散思維,很多想法藏在心里而常常覺得自己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導致出現個性化意識過強。而男生青春期最大的特點是發育加快,思想和行為受同伴影響較大,獨立意識增強,而讓自己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平時多表現為挑釁,以此來取得大家的關注與關心,導致出現人際交流缺乏。李萬兵的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狀況總分上,男女留守兒童并不存在顯著差異,也就是說男女生在心理健康的總體評價來看,差異并不明顯。而本次調查問卷數據分析結果在男生女生的比列上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可能是由于本次調查問卷針對留守和非留守均為50份,樣本量過少從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三)留守兒童獨立性和社會公平感
有關研究顯示,長期與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不能凡事依靠父母,更多的是獨自面對和解決問題,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留守兒童獨立性高。本調查發現有79.6%的留守兒童是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要是缺乏社會支持所致,因為父母一方或父母長期不在他們身邊,父母的關愛和支持只能通過其他方式獲得或沒有。這種狀況下,父母及時的指導和關愛會給他們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有利于他們的健康發展。但是,如果父母沒能及時指導和給予關愛,同時得不到社會支持,他們就會產生不公平感,逐漸演變為對整個社會感到不公平。本調查發現有69.4%的留守兒童認為社會是不公平的,也證實了這點,應該引起家長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并及時給予留守兒童相關指導和關愛。
(四)留守兒童戀愛觀、性教育和上網頻率
本研究發現在戀愛觀上61.20%留守兒童比較保守,贊成“給予理解但不提倡”;多數贊成通過“課堂”途徑學習性健康教育;上網頻率多為一周上兩次以下。我們通過對當地教師的調查發現,家長老師對“早戀問題”一般都及時進行了宣教,讓青春期孩子對戀愛有了初步的正確認識;留守兒童多數時間是在學校上學,也比較集中,“課堂”是他們學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所以多數留守兒童希望通過“課堂”途徑學習性健康教育。有研究表示學校在留守兒童青春期性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占主導地位。因此學校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促進學生青春期的健康發展。由于本次調查地區偏遠,經濟拮據,電腦在小山村并不普及,該地區留守兒童接觸電腦上網的機會較少,因而多數一個月偶爾上一次或者不上網。
作者:任娟單位:攀枝花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