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彈性留守兒童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留守兒童的研究
與留守兒童概念類似的研究多見于西方學者關于“寄養”、“隔代教養”、“親戚撫養”、“非親戚撫養”的兒童研究中(DubowitzH,FeigelmanS,ZuravinS,TepperV,DavidsonN,LichensteinR,1992;DubowitzH,SawyerRJ,1994;Tarren-SweeneyM,HazellP,2006;IngallC,2006)。Billing等對美國的一項全國性普查發現,由親戚撫養的未成年人比由父母撫養者檢測出更多的行為問題、情緒障礙和身體健康問題(Billing,2002)。親戚撫養的兒童在情緒與行為問題以及學習和學校適應方面比父母撫養者的問題更多(SmithGC,PalmieriPA,2009)。非親戚撫養的兒童比親戚撫養者和父母撫養者更可能產生情緒和行為問題(HalfonN,MendoncaA,BerkowitzG,1995)。寄養條件下的兒童更容易出現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學業方面的問題(GarlandAF,LandsverkJL,HoughRL,Ellis-MacLeodE,1996)。然而,國外的研究對象與中國留守兒童現象并不能等同,在西方,親子分離的原因大多是父母在撫養功能上存在問題(身體和心理疾病、違法、物質依賴、虐待等)。中國的留守兒童多是由于勞動力遷移、工作或家庭經濟狀況需要而產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來,國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較高,出現了許多相關研究,結論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自我意識、情緒和社會支持、社會行為、學業與校園關系、生活與家庭關系、人格等方面。這些研究基本上都假設留守兒童是有問題的群體,留守經歷對兒童有較大負面影響。隨著研究者的進一步探索,發現有很多留守兒童并沒有因此而行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為什么同樣處于不利環境,有些留守兒童能發展良好,另一些卻適應不良?許多研究者引入了心理彈性理論對其進行解釋。
二、心理彈性理論
1、心理彈性的概念
心理彈性理論基于對處境不利兒童的研究,Block在1950年提出了ego-resiliency(自我心理彈性),第一次使resiliency(心理彈性)這個概念進入心理學界的視野。而美國心理學家Rutter和Garmezy等人在21世紀70年代對resiliency(心理彈性)的關注則為以后心理彈性的廣泛研究奠定了基礎。然而,直到目前,學術界對心理彈性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界定。查閱大量心理彈性的研究文獻,可將其歸為三類:(1)結果性定義:著重從發展結果來定義,認為心理彈性是一種即使在嚴重威脅下,個體仍能產生發展順利、適應較好等結果的現象。(2)能力性定義:把心理彈性看成是個體的能力、品質,能讓個體承受較大的破壞性環境變化,并產生盡可能少的不良行為反應,更快地從消極經歷中得到恢復。(3)過程性定義:認為心理彈性是一種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
(1)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人口統計學變量性別:李志凱(2009)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社會支持總量表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在這三方面,女生的得分都顯著高于男生。劉巧蘭等(2011)也同樣發現性別是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之一,留守兒童中女生心理彈性的內部特質維度高于男生。王淑芳(2010)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在性別和年級特征上存在顯著差異,女生高于男生。也有研究者認為男生心理彈性發展狀況優于女生,如張勝紅(2011)、蔣玉紅等(2013)。另一部分研究者認為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如童秋萍(2009),駱鵬程(2007)。年級:王淑芳(2010)認為初一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高于初三留守兒童。胡會麗(2009)發現初二的心理彈性得分在三個年級中最低,初一和初三則沒有顯著差異。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在年級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如童秋萍(2009),駱鵬程(2007)。父母外出情況:王淑芳(2010)認為父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心理彈性顯著高于母親或父母雙方外出;父母外出2年以下留守兒童顯著高于父母外出2年以上的;父母一周聯系一次的留守兒童顯著高于一個月以上聯系一次的。李永鑫等(2007)認為父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最高,其次為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最低。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和父母在外時間的長度成反比,和與父母團聚次數成正比。其它變量:蔣玉紅等(2013)認為獨生子女心理彈性發展狀況優于非獨生子女,譚水桃等(2009)研究結果與之相反。(2)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人格特質駱鵬程(2007),李永鑫、駱鵬程等(2009)從不同心理彈性水平的兒童的人格特征差異角度也進行了研究,發現高心理彈性留守兒童與低心理彈性留守兒童在人格的大多數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敏感性、興奮性、憂慮性及緊張性和心理彈性呈負相關,樂群性、穩定性、有恒性、自律性、聰慧性、輕松性及敢為性和心理彈性呈正相關。樂觀進取的人格特質(自尊)、積極成熟的應對方式是心理彈性重要的保護因子。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許松芽(2010)、駱鵬程(2007)的研究都認為,高心理彈性留守兒童與低心理彈性留守兒童在社會支持及其各維度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對社會支持利用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彈性。李志凱(2009),李永鑫、駱鵬程等(2009)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各維度(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客觀支持)呈顯著正相關(p<0.01),其中與支持利用度的相關性最高。(4)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一般自我效能感楚艷平等(2013)研究發現,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彈性及其各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P<0.05),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個體心理彈性程度越高,反之亦然。梁慧(2011)也認為,心理彈性與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一般自我效能感、內控歸因及努力歸因對心理彈性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胡會麗(2009)則通過對留守兒童進行一般自我效能感團體輔導訓練,提高了被干預者的心理彈性。(5)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其它相關因素劉巧蘭等(2011)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學業表現呈現正相關關系。唐開聰(2012)認為家庭教養方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發展起重要作用,正面積極的教養有助于提高兒童心理彈性。王淑芳(2010)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與母親依戀、朋友依戀和積極的應對方式存在顯著正相關。與以往的留守兒童研究相比,以心理彈性理論為視角的研究不再將留守兒童視為一個籠統的整體,并將其與非留守兒童對立起來,而是更重視留守兒童內部的分化,更積極地看待留守兒童的發展成長。研究重心也從純粹的關注留守兒童的發展困境,逐漸轉移到挖掘和尋找影響兒童心理彈性發展的保護性因素,試圖提高留守兒童的適應能力,減少留守給兒童帶來的消極影響。
三、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目前,國內對留守兒童日漸關注,但研究仍不夠深入,研究方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關注范圍也較為狹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問卷調查法,方法比較單一,一些被試可能會隱匿一些真實想法,問卷編制也未必能很好地體現個體差異,可能會給調查結果造成一定影響。未來研究可以試著采用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將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社會調查和檔案研究等多種手段相結合,更深入地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影響機制,為政府、社會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進行干預提供科學依據,使他們能夠健康地成長、發展。第二,由于時間、經費、精力等多方面的限制,當前研究多為橫向研究,缺乏發展性,具有片段性、分離性的特點。橫向研究容易夸大或縮小一些關鍵因素的作用,也容易忽略了人的發展可能帶來的問題。在后續研究中,希望能用發展的、連續的視角來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問題,將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相結合,為不同時期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干預提供實證依據。第三,大多數研究對象都是在校留守兒童,而忽視了輟學留守兒童。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選用更全面的被試類型,擴大取樣范圍,增大取樣代表性,提高研究結論的信效度和科學性。第四,目前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對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與危害性因素做出了較有深度的探索,但理論的研究終究是為實踐服務的,我們依然缺乏有可行性的、值得推廣的干預方案。未來研究應進一步關注如何增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如何促使留守兒童得到更好的發展。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勞動力的轉移,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必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存在,這就需要研究者從更加積極的角度來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理論促使研究者從關注留守兒童的發展困境轉移到尋找保護性因素上來,有助于提高留守兒童適應能力,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作者:顏雅琴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