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析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除了教授學科知識之外,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美術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繪畫能力,拓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但在目前的小學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只重視教授課本上的內容,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美育;學習興趣;全面發展
美育是一種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旨在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正確地認知美好的事物,使學生具備鑒賞和理解美的能力,引導學生發現美、創造美,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會對其一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滲透美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美術教學生活化
教育離不開生活,在生活中,只要留心觀察就能發現很多美好的事物和美麗的風景。相對于枯燥的文字,學生在生活中頻繁接觸的事物或風景往往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將美術教學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滲透美育,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首先,教師可以在生活中尋找作業素材。如,在美術課上,教師經常會讓學生畫出不同季節的風景,讓學生體會四季的變換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四季之美”繪畫課上,教師首先讓學生討論四季中最美的景色,再用畫筆將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呈現出來,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最愛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秋天。因此,教師以“秋天的校園”為題布置了一次美術作業,并鼓勵學生認真觀察,找出秋天的校園中最具代表性的風景。由于作業題目和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最后學生作業的效果讓人十分滿意。其次,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物體為材料進行美術創作。如,在雞蛋殼上進行繪畫或用彩紙進行裝飾,以新鮮的橘子皮為材料作畫,也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水果啟發學生做成不同樣式的水果拼盤,等等。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景,無論是夕陽照射在建筑物表面的光芒,藍天白云下聳入云霄的建筑,公園里形態各異的綻放的花朵,還是利用科技手段展現出的絢麗的燈光。教師應該在美術教學中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美好的生活。
二、精心創設美的情境
在美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十分重要。但在目前的小學美術教學中,部分學生雖然能夠在藝術作品中選出自己認為最美的,但無法品評藝術作品美在哪里,更難以理解一些藝術作品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內涵。再加上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依然采用固有的教學模式照本宣科,導致教學枯燥乏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改善課堂氛圍、提升教學效果,就必須改進教學模式、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如,在一次國畫品鑒的美術課上,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將課堂設置成一個國際收藏品拍賣會,學生扮演國畫收藏家。教師在課前將本次課程需要欣賞的作品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這些畫作的名稱和故事,以及其中表達的深刻含義,并了解真偽品的鑒別方法,上課時所有學生一起溝通交流。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被充分調動起來,愿意了解國畫的來源和發展歷程,以及如何欣賞國畫。在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后,教師系統講解國畫的分類等知識,學生腦海中就能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同時能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
三、在實踐運用中創造美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美、發現美,還要讓學生創造美。教師應該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生活中有許多廢棄物品,藝術創造往往能夠使這些廢棄物品具備新的價值甚至成為一件藝術品。如,隨意丟棄的飲料瓶不僅會影響城市美觀,還會污染環境,藝術創造能使飲料瓶具備使用價值。在透明的塑料飲料瓶中倒入顏色各異的彩砂,再對瓶口處進行裝飾,蓋上蓋子后就變成了非常漂亮的啞鈴。除去玻璃飲料瓶外的商標,在飲料瓶上系上絲帶,就變成了好看的花瓶。除了飲料瓶之外,生活中還有許多材料經過奇思妙想和藝術創造可以煥發新的光彩。如,廢舊的布料經過裁剪和縫制,可以做成紙巾盒套、開關套等;落葉經過制作,能夠變成美麗的書簽和藝術品;從海邊撿來的貝殼也可以制作成手鏈和工藝品;等等。教師將教學和實踐相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環保意識,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美術課程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課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能夠在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同時引導學生發現美、創造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珍.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考試周刊,2017(48).
[2]張麗.淺談情趣教育在小學美術課上的滲透與應用.未來英才,2016(12).
作者:楊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