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和諧健康的民族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存在的瓶頸問題
1.民族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向外流失嚴重學生和教師是學校教育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資源,尤其優秀的學生和教師。但,近年來,這種優勢的教育資源在民族地區卻在不斷嚴重地流失著。其中原因有多方面。總的來說,這是“社會轉型期”必然的社會現象。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的快速推進,帶來社會的巨大變化,大量的人口從落后邊遠的山區或農村遷徙到中東部發達地區或中心城市,這成為中國當下不可逆轉的人口流動大潮。具體到當下民族地區教育資源流失問題的原因分析,可以進一步列舉為三點:第一,由于歷史的原因,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尤其優質的教育資源——教師、先進的教學設備都集中在中東部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民族地區學校教育一直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導致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根本性提高,從而引起學生家長失去對學校的信任。其結果必然是,只要家庭條件稍好的家庭,他們都愿意舍近求遠,把孩子送到各方面條件比較好的中東部發達地區或中心城市學校就讀;第二,民族地區學校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與中東部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學校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甚至一些民族地區鄉鎮學校教師的工資還時常有被拖欠的現象,民族地區教師工作積極性因此遭受嚴重打擊。工作環境等的不如人意,迫使部分民族地區教師做出新的選擇,他們不得不到更有發展前途的中東部發達地區或中心城市尋找機會;第三,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和發展,部分民族教育教師受市場功利化的影響,民族教育責任意識逐漸淡化,他們中一些人不再愿意承擔自己的民族教育歷史責任,徹底拋棄了“當老師的行當”。人口的自由流動本來是社會進步發展的標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前面所提到的“人口流動”絕對談不上是社會進步發展的表現;相反,它是社會不公——具體表現為社會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所產生的不良現象;任其發展,毫無疑問,會給本已脆弱的中國民族教育帶來致命的打擊。
2.教育考核評價標準單一帶來的被動局面由于歷史、自然、社會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區長期處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落后、經濟欠佳的后發展狀態。民族地區各級各類學校大多地處偏僻落后的地域環境。尤其民族地區的兒童少年很難獲取應該的學習資料、信息,他們大多知識量少,視野狹窄。由于長期居住在邊遠落后的山區,少數民族的小孩在入學初期一般都不太通曉漢語普通話。一些少數民族學生聚集的民族地區中小學校,教師為了照顧學生的學習,只好使用當地的民族語言進行授課。盡管,目前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校教師已經可以使用“雙語”進行教學。不過,對于本來就存在“文化隔閡”的少數民族兒童少年來說,要他們完全掌握“老師的語言”已經非常困難,但他們還是被要求跟全國同齡的中小學生一樣都要學習英語,以及學校所開設的規定使用全國統編漢語教材教學的各門功課;更困難的是,他們還要跟全國同齡的中小學生一樣,都要使用“同一張標準化考試試卷”……簡之,跟一般漢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障礙性客觀上是多了幾層,而語言思維的障礙恐怕就是其中一關。在全球化、現代化已席卷每一個角落的當下時代,少數民族學生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他們必須盡可能地接觸和學習更多的現代技術文化知識,尤其要適應和通過現行的各種考試和選撥(而這些考試與選撥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而言多少有不公平的地方——是起點上的不公平)。因此,很多就讀于基礎教育或者中等教育階段的少數民族學生,只能忍痛割愛,選擇放棄使用本民族語言,隨之對本民族的文化也就棄如敝屣。在應試教育標準單一的考核評價“指揮棒”下,民族地區少數民族青少年學生正在面臨民族文化根性徹底丟失的危險,他們有可能要迅速蛻變成現代社會里缺乏民族精神定性的“無根人”;而這樣的人,要么是缺乏自信,要么是狂妄自大,身心難以得到健康發展。
二、推進民族教育和諧健康發展的路徑探討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2]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總結民族教育經驗與教訓,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尤其大力推進民族教育和諧、健康發展,這是歷史的潮流所向,是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所在,值得深入探索。
(一)繼續加大對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留住民族地區優質教育資源,這是突破當下民族教育發展瓶頸問題的關鍵所在。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黨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尤其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這句話語的重要精神,始終把優先發展民族教育作為中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來抓;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民族教育的投資和扶持力度。其中,要留住優秀的教師和吸引優秀的人才,讓他們安心長期甚至終身從事民族教育,國家必須對民族地區教師實行工資傾斜政策,確實提高民族地區教師的工資待遇水平;制定相關的監督保障機制,確實落實和完善民族地區教師社會保障政策,保證教師們工資按時足額發放。而要留住學生資源,特別是留住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就要認真貫徹落實好國家對于民族地區學生的各種扶持政策,做到“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3],不斷改善民族地區學校的辦學條件,逐步縮小民族地區與中東部發達地區學校的差距,辦好民族地區民族學校,重新贏得學生家長們對民族教育的信任。
(二)不斷完善民族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在全球化時代,真正的民族教育應該既要強調“民族性”,又要強調“現代性”,必須做到兩者的高度統一。但,目前的民族教育似乎還無法完全擔當起這樣的重任,癥結所在無疑與目前還在執行的過于單一的教育考核評價體系有關。尤其針對民族教育而言,只有深入改革現行的教育考核評價體系,變單一的考核評價為多元的考核評價;積極探索、試行適當減少全國統一規定的考試科目,增加少數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識考核;根據少數民族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行選擇考試科目,等等。簡之,從實際出發,從少數民族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出發,不斷完善民族教育考核評價體系,民族教育的時代困境才有望得到突破。
三、結語
概而言之,黨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認真貫徹和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加大對民族教育的投資和扶持力度,確實提高民族地區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改善民族教育的辦學條件和辦學環境,千方百計留住民族地區的優秀教育資源;同時,圍繞少數民族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成才需要,進一步改革現行單一的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實行特殊靈活的考核方式,為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推進民族教育和諧、健康發展,保證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以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
作者:李金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