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村優化人才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高等林業院校農業農村農民教育生態化應用型創新人才
〔論文摘要」高等林業院校應該面向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以教育生態化理念指導人才培養,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創新,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更多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
知識經濟呼喚創新型人才,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于人才,未來林業將逐步成為科技密集性的高技術產業,實現從傳統林業向現代化轉變。浙江林學院作為一所特色鮮明的高等林業院校,幾十年來堅持依靠自身優勢和特色,為浙江經濟建設特別是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服務,培養了大批高素質高質量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一、教育生態化的基本要求
美國博伊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委員會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1998)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報告中提出了“大學生態系統”這一新的教育理念。
所謂大學教育的生態化,是指大學教育將按生態學見識,致力于解決大學教育過程中“本體自然”的對抗性矛盾,以形成整體的動態平衡的大學理念。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看,教育是以人類的本體自然為對象,改造體外自然的實踐活動,大學教育的生態化,其目標是要形成一個均衡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個人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在參與探索和創造,因此,大學教育的生態化,可以說是現代大學倡導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為主線的教育;以創造個性、多樣性和全面發展為基本特征;以教學相長、師生互動、探索性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以重視學生之間的活動和交往為紐帶,通過活動和交往,讓學生學會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納他人,寬容差異。它更加重視和突出整體的功能和人,把教育活動看成是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這一整體既包括師、生、課堂、內容、方法,也包括整個育人的環境設施和文化氛圍,是把親和、融合的精神貫注在每一個有機的因素和環節之中,最終形成統一的教育生態鏈、生態區和生態整體。
二、新農村建設對應用型創新人才需求的緊迫性和林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緊迫性對應用型創新人才提出了要求。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近13億人口中有超過9.35億居住在農村,占總人口的73%。全國城鎮化的比重只有37%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10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低40個百分點。農村的城鎮化建設、農民收人增長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生活環境和生存質量的呼聲日漸高漲,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地位和使命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并且,林業也處于由傳統林業向現化林業轉變的過程中。現代林業把生態和環境的效益放在首位,逐漸由原來注重第一產業的林業原材料產品產出向第二產業的加工和第三產業的旅游與服務方向發展。
知識和人才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要使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各類高素質的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長于把知識、科學原理應用于實踐,具有較強的操作能力,將科學原理轉化為設計方案、圖紙,并付諸實施,轉變為社會需要的產品。創造型人才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長于某一專業領域的突破性工作。所以,培養具有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創造型專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堅持以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不斷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高素質專門人才,這是科學教育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因此,高等林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為:“高等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其表現在意識方面,熱愛祖國,熱心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外在表現為強烈的創新欲望和創新沖動,內在表現為強烈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競爭意識。在思維方面,有敏銳的直覺、巧妙的想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善于提出新觀點、新方法、新思路解決實際問題。在知識方面,系統掌握林業技術專業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最新知識。在能力方面,表現為較強的專業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專業技能。在人格方面,表現為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務實的作風、求實的態度、無畏的膽識、堅韌的意志、豐富的情感、濃厚的興趣。
(二)應用型林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應具有自己的特色。
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是科學教育發展觀的基本內容。現在我國林業院校應用型專業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各院校的辦學歷史、背景條件差異較大,并各有自身特點。其人才培養應根據本院的資源和客觀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形成鮮明的富有自己特色的專業和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一方面要求學生要全面充分發展,按林業技術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素質、能力、知識結構的要求,具備現代林業工程師的基本素質和技能;另一方面,要不斷發展個性,完善自我,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及具體條件,充分挖掘自身潛能,有獨到的思維方式,善于行動設計,在某一方面形成自身突顯的優勢和專長。此外,林業院校要根據各方面的實際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和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和特色,通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創新,力求達到“專業方向明確、林業實踐能力強、專業特長突出”的人才培養效果。轉貼于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一)教育生態理念認為,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教育生態化理念要求林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從科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時代特征出發,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促進人才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人格品質的塑造、實踐能力的增強以及良好個性的發展等五方面得到切實提高。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就是將上述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五個方面要求進行全面系統運籌,協調配置;具體是把課堂教學,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調研等教學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全面協調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以教育生態化理念研究傳統教學過程,會發現我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弊端,束縛了學生的智力與人才的成長。主要表現為:一是現行林業院校課堂體系中,指令性課程、統考類課程擠占了大量的時間、空間,專業板塊課程的時間、空間變得非常狹窄,使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沒有余地,這與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背道而馳。二是課程設置的學科本位型,即高校課程設置以學科本位不變為主線。與新興學科、新興行業的要求不相適應。并且還存在有些課程教學內容老化,使學生局限于書本、課堂和本專業的課程,難以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興趣,被動地接受教育,成為學校工廠的物化產品。二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單一,以教師為主體,滿堂灌,注人式教學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在這些問題,在新的培養方案中應予以糾正、更新。
(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就是對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以及各種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素質方面進行優化。根據教育生態化理念的要求應注重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全面、協調培養。課程設置應符合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要求來優化課程設置結構。現有林業技術專業課程設置有:公共基礎必修課、學科及專業基礎必修課、專業方向選修課和相關專業知識選修課。優化課程結構體系應適應時代特征,體現教育生態化理念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優化課程組合,并強調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技能。
(三)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能力訓練。教學計劃是教學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教學方案就是把教學計劃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科學安排、合理配比。理論教學是教學計劃中的主要核心部分,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教學課時安排。理論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教師課堂教學,授予學生該學科的系統理論知識和方法,以培養學生獲得厚實的基礎知識。同時,在教學計劃中還應安排專題講座和學生自學及利用網上課件進行學習等內容。
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根據應用型創新人才一培養目標對學生的素質、能力、知識結構的要求,構建科學、合理、有特色的林業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抓住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個性化特征,整體優化教學計劃。基礎知識由公共基礎必修課和學科與專業基礎課組成。專業技術應能體現服務經濟建設和增強能力的需要。個性化特征要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在有關課程中加以培養。
實踐教學是教學計劃中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包括科學實驗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技能訓練。在教學設計和安排上,應有一定的專業實踐教學時數。同時,依托行業構建林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的教育基地,讓學生參加真正的林業技術實踐,從而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轉貼于中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