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轉型期農村教育的障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背景
農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農村教育問題是影響農村發展及未來走向的核心問題之一。我國自從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近年來,政府對農村教育一再加大投入,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農村教師的待遇也有所提高。但是從多方調查來看,農村青少年輟學率卻居高不下,在一些學校初中輟學率達到50%以上,很多青少年在十四五歲就離開學校,這不僅造成了農村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也對農村社會的發展造成很大影響。農村青少年輟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轉型期的農村教育問題有哪些?這些問題的研究對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顯得意義尤為重要。
目前,國內對農村青少年輟學問題研究比較多,總的來看,學界對農村青少年輟學問題的研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農村教育制度層面分析,有學者認為,農村教育長期以來價值選擇上存在著“離農”和“為農”的悖論:一方面,農村教育以城市為中心,為城市的發展儲備人才;另一方面,又強調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教育的要求,這樣的悖論使我國農村教育在發展方向的選擇上陷入了困境[1]。鄧琴和覃永縣認為,現在的農村教育遭遇“話語權的缺失、知識的尷尬”等問題,農村教育話語權漸漸失去了應有的地位,從而進一步拉大了城鄉教育的差距,形成知識尷尬、文化退守的局面[2]。有的學者認為,農村教育面臨著與城市教育不同的社會和經濟背景,而不同的社會和經濟背景必然要求農村教育在發展模式和發展定位上與城市教育有所區別[3]。曹晶認為,在社會全面轉型過程中,農村教育由于受到再分配和市場兩種機制的雙重邊緣化,而使教育社會分層功能在城鄉之間明顯失衡,農村教育社會分層功能的減弱造成的最為嚴重的后果是在農村新的“讀書無用論”的興起[4]。
第二,農村青少年輟學原因分析,一些學者認為,農村青少年輟學的深層根源在于農村的社會文化因素,農村生產力落后,生產和生活不需要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而獲得理論的指導及專門培訓的技能,僅憑上輩人傳授下來的經驗完全足矣;農村人口具有很強的同質性,大家都沿著大致相同的軌跡生活,生活條件和境遇相差不大,教育改變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應難以顯現,農村的社會文化氛圍決定了教育處于次要地位[5]。有的學者認為,經濟原因是輟學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地方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約占輟學人數的71%。所學知識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學生厭學也是導致農村學生輟學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之一[6]。此外,農村青少年輟學行為也受朋輩群體的影響[7]。有的學者從布迪厄的理論視角出發,認為農村青少年輟學行為是由于農村習慣所引起的一種策略行為,青少年輟學行為是一種文化再生產的結果[8]。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本文選擇了河北省中東部的一個鄉村———常村為個案,采用質的研究方法來收集與分析資料。所謂質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研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者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質的研究強調研究者深入到社會現象之中,通過親身體驗了解研究對象的思維方式。采用多種方法收集與分析資料,如開放式訪談、參與型和非參與型觀察、實物分析等,通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理解后者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9]。之所以選擇常村為研究地點,在于近幾年常村青少年輟學的典型性。近幾年來,常村的輟學率居高不下,甚至有上升趨勢,很多青少年初中未畢業就輟學打工了,年輕人在20歲左右就結婚,家長對這種狀態也非常滿意,他們對子女期望就是能夠早點打工掙錢,然后就結婚成家,對于上學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常村18-25歲的年輕人有15人,這些人中只有3人是高中及以上學歷,1人是初中畢業以后外出打工的,其余11人中,9人是初中階段輟學的,剩余2人小學階段就輟學了。12歲至18歲的青少年共有15人,只有1人正在讀高中,6人正在讀初中,其他都已經輟學。調查對象由幾部分組成,包括輟學青少年4人,青少年家長8人,正在讀書的青少年3人,還有初中教師1人,鎮中學管理者1人。
三、農村青少年輟學問題的分析
(一)農村教育的環境背景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農村改革和經濟的發展,農村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2003年以來,中央提出加強社會建設的戰略方針,大大加快了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國務院從政策上、投入上和制度建設上,著力促進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實現了義務教育全部免費,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日益完善。近年來,中央政府對農村教育更是加大投入,2007年至2008年,我們用于全國農村中小學校校舍維修改造資金共達268億元。與此同時,政府在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也有一些舉措:一是在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推出了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4年累計招收免費師范生4.6萬人,首屆1萬余名畢業生全部落實到中小學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學任教。二是啟動實施了“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2010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5.5億元,培訓中小學教師115萬人,其中農村教師占95.6%。三是實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的“特崗計劃”,2006年以來招聘近30萬名特崗教師,赴中西部22個省區3萬多所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滿特崗教師的留任比例連續兩年達到87%。四是在義務教育學校率先實施績效工資制度。據調查,績效工資實施后,農村教師工資增長34%,明顯高于城鎮教師工資增速[10]。
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支持下,近年來常村青少年就讀的中小學辦學條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訪談中,很多學生家長也談到“現在學生上初中可比過去好多了,現在蓋的都是新教室,教室冬天有暖氣,夏天有風扇。2000年之前,那時條件就太差了,教室都沒有一塊完整的玻璃,冬天冷,透風,也不點爐子(沒有取暖設施)”。在調查中,常村居民中有一位是在本鄉鎮中學任校長,我們也對他進行了訪談,他說:“現在國家對農村教育很重視,學校的辦學經費很充足,咱們中學也都有了微機室,教師上網、查資料很方便,教學設施比過去強多了。可不像過去,教育經費緊張。”在訪談中,這位中學校長也談到農村青少年輟學的現狀:“現在農村辦學條件提高了,可是初中學生輟學的依然很多,甚至比90年代還多。現在很多學生都不愿意上學,家長也不贊成孩子上高中。在初中一部分學生智商也挺高,如果努力上個高中應該能考上,家長不支持,周圍不上(輟學)的也很多,看到同學一個個不上了,外出打工了,或學手藝去了,這些學生也浮躁了,往往咱們中學初一有4個班,到初三就剩2個班了,甚至有時就剩1個班了。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也很無奈,勸也白勸,就這環境。跟城市完全不一樣?!鞭r村教育硬件設施相比過去有了很大改善,師資水平有了提高,從教育制度的支持來看,農村青少年輟學率居高不下,顯然與農村教育的校舍條件等關聯性不大。
(二)農村生活的現實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呈現出城鄉二元對立的結構,這不僅表現為經濟活動的不同,而且表現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文化等一系列的差異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雖然已經從傳統的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中剝離出來,有部分農民已跨入現代化的門檻,但就中國廣大農民而言,其傳統的基本特征并未徹底改變,他們中絕大部分還是一個傳統群體,是現代性的旁觀者,仍保持著傳統社會的特征[11]。
以常村為例,目前的常村村民的生產活動以農業為主,人均耕地面積為2畝左右,村內沒有任何村辦企業或工廠,除種植玉米、小麥外,常村的另一部分經濟來源靠打工。由于靠鄰縣縣城只有3公里左右,很大一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在農閑時節去附近縣城打工或跟村里的建筑隊去蓋房子做小工,目前他們做小工一天的收入為50元左右。常村地處華北平原,離北京、天津比較近,也一部分青少年輟學后去這些地方打工。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行及國家一些惠農政策的實行,常村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不僅通了公路,而且早在2001年就接上了自來水。農業收入再加上打工的收入,常村人均年收入也在5000元左右。經濟、生活條件改善了,但是常村人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傳統農業社會的特征。這表現在很多方面,如常村村民的婚姻習慣。在常村,很多青年人在20周歲左右就結婚了,甚至一些男性青年還不到法定結婚年齡。對于常村有男孩的家庭來說,對于他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蓋房子、娶媳婦”。很多男孩在上到初中之后,家里就在開始考慮為他蓋房子的事。如果孩子提出輟學,他們一般不會反對,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大了,有勞動能力了,可以出去打工了,能掙一部分錢正好積攢下來,為蓋房子用。等到18歲以后就開始張羅給孩子介紹對象,差不多就結婚。等到孩子結婚、成家,父母的心愿也就完成了。對于家里的女孩,家長更不贊成讀好多年的書,讀到初中,然后就可以外出務工了,掙點錢補貼家用,等到20歲左右就結婚嫁人了。在這樣的生活軌跡與文化氛圍里,青少年輟學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這樣的生活軌跡,青少年家長是認同的,也是他們所希望的。這樣的生活也是他們期待的一種現實的生活。對于讀大學、留在城市,對于他們來說,太遙遠了。
常村所在的農村地區經濟生產方式還是處在農業生產為主,以不發達的工業生產形式為輔的階段,從事生產的科技含量比較低。這與現代化的工業經濟形式、組織結構、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還相去甚遠。在這種經濟活動的背景下,農村人口在沒有太高學歷和教育背景的情況下,也只能靠以體力為主的打零工、做建筑工等形式謀得生存條件。與相對簡單的農業生產相適應,常村人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理念也處于傳統社會階段,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非常小,不僅在物質活動領域,而且在精神活動領域,都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對鄉規民約有一種不假思索的認同。人們沿著傳統的軌跡生活,沒有現代社會的公民所具有的追求“個體的價值、理想”。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人與人的追求也有一種“傳染性”,在家長的灌輸及鄉村風俗的熏陶下,青少年的理想就是“長大掙錢、蓋房子、結婚、過日子”。沿著傳統的軌跡生活,沒有太多的求學欲望,等到上到初中有勞動能力以后,就想著離開學校,去打工或學點手藝,掙錢然后在家里的幫助下蓋房子、結婚等。
(三)農村教育功能的困境
教育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上學的目的就是實現向上的流動。在城鄉二元的格局下,農村人求學的目的就是實現農村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身份與地位的轉變。多年來農村教育在實現農村人的身份轉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不僅普通高校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就業問題,甚至一些重點大學的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就業制約,一些專科學校、職業學校的就業更是雪上加霜。在高校擴招的狀態下,就讀大學的學費對于農村居民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在這種狀況下,農村村民的想法是現實的,他們認為子女上大學,然后實現向城市居民轉變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甚至認為子女即使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找到工作,可能會使他們的投資血本無歸。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他們是不贊成子女讀多少書的。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認為:“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土性的,文字是現代化的工具。
在鄉土社會中,在面對面的親密接觸中,在反復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們,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認得,而是沒有用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需要。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后,文字才能下鄉。”[12]當代中國社會已經進入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時期,現代社會的特征之一就是理性化與人的現代性。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樣的一個現代化進程是由政府主導的學習西方的過程,有一種趕超歐美發達國家的特征,在這種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很多地方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在大城市,我們在某些地方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地區,我們的文化、觀念、行為習慣、生產力水平、經濟活動方式離現代性的社會還很遙遠。
而我們的教育制度、教育的知識體系等是按照一種現代化的知識體系來進行傳授的,因此對廣大的農村社會來說,有一種“嵌入性”的特征。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傳授的基礎知識尚且在農村社會用得上,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之后,我們的知識體系和農村現在的生活現實差距很大。一個社會個體在經由我們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之后,完全具備現代社會的理念、知識體系,具有了“現代性”特征。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社會個體一些想法在農村可能不符合當地的理念,有的可能還會被當地農民“排斥”。在這種狀況下,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如果在城市不能找到就業空間或者收入很少的話,農村人就會認為讀大學“沒什么用”。因為在他們的意識里,讀大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留在城市,如果沒留下,回到農村,這些知識是沒什么用武之地的。在當地農村,青少年沒有太高的學歷也能靠打零工等謀生,而且用他們的眼光看,生活得還“不錯”。這使得我們的教育在農村遭遇功能的“困境”。
四、結論與思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實現農村社會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必須要依賴現代教育對人現代性的塑造。當前中國農村社會出現的青少年輟學問題,這與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分不開的。農村地區的以農業經濟為主、不發達的工業生產為輔的生產形式,使得農村人口的謀生形式還停留在體力為主的階段。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村經濟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從我們的調查來看,農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風土人情同現代性的社會還相去甚遠。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的樸素的生活軌跡,使得農民對求學沒有太大的渴望,認為只要有基本的知識,就可以了,沒必要接受太高的教育。即使我們的農村教育的硬件設施、師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農村的生活邏輯里,上學沒有多大價值。尤其在高校擴招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農村人通過上學實現向上流動的機會減少,這使得轉型期的農村教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國的社會轉型過程充滿了矛盾與沖突,在城鄉二元格局下,農村的發展在繼續,在這樣的一個現代工業社會與傳統農業社會并存的社會發展階段中,我們既要理智地分析我國的國情,又要構建一種對社會發展、對歷史變遷負責的農村教育發展路徑,推進我國農村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