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命科學與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基地”國際化辦學的意義
(一)體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真理與知識探索的無邊界性決定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趨勢。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即將高校置于全球環境中,用國際化視野審視自己的辦學,力爭具有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模式,師資隊伍高水平、多樣化,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全球化,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早在1966年,美國就頒布了《國際教育法》,鼓勵高校放眼世界,主動了解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發展情況,這使美國的高等教育以及科學技術逐漸在全球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力。歐盟自1976年“聯合學習計劃”的推出開始,不斷加強歐盟成員國之間以及同第三國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國際化辦學取得了顯著成就。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全球化推動下,中國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大大推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符合我國生命科學的高速發展對高端人才的需求
生命科學與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生命科學與技術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應用于醫藥、農業、化工、環保、信息等領域,為解決人口與健康、糧食、環境、能源等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要實現我國生命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科研與產業化,參與國際競爭,除了需要有政府主導的大規?;A研究投入以外,更需要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人才作為支撐。雖然目前我國有近1000所高校設置了生物學專業,初步形成了一支生物技術人才隊伍,但高水平科研及產業化人才缺乏,在前沿科技研發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方面還不具有國際競爭力?!盎亍弊鳛閯撔滦秃透呒墝嵱眯透咚刭|生命科學人才的重要培養場所,其國際化視野和國際競爭力是加速我國生物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因素。
(三)適應大學生個人發展的內在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外資大量涌入中國這個經濟大市場,人才在國際間的流動也越來越頻繁,不僅企業需要國際貿易、商務談判、國際旅游、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涉外高層次人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也因國際交往而需要大量國際通用型人才。這使大學生對于自身跨文化認知能力和跨文化職業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他們希望在日益開放、多元化、跨國界的工作環境中,能夠具有全球視野和責任意識,能夠有效實施跨文化和跨國界的溝通與管理,成為具有全球領導力和行業領袖力的優秀人才。
二、“基地”國際化辦學路徑
為實現“基地”人才培養目標,也為適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建設要求,南京農業大學提出了對“基地”國際化辦學的設想,并進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注重營造國際化氛圍
學校大力宣揚“基地”面向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和提高生物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需要、培養創新創業高端人才的辦學目標,在辦學中實行本碩連讀和滾動分流來吸引和選拔優質生源,讓學生心生在“基地”學習的自豪感。同時,學校更是舉全校之力,為“基地”教學配備有留學背景的優良師資,開展雙語教學,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科研訓練、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游學及留學項目等,從而確保學校的優質教育、管理、科研資源為基地國際化人才培養服務。
(二)配備具有國際水平的師資隊伍
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教學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基地”辦學伊始,對于重要專業基礎課程以及專業核心課程,都是在全校選拔生命科學領域海外留學引進人才或者具有出國研修背景的知名骨干教師授課。這些教師有的是生命科學學院本院教師,有的來自農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等生命科學相關學院,既有“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杰出科研人才,又有“國家教學名師”等優秀教學人員,這為提高“基地”教學質量,提升“基地”學生國際化視野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三)組織國際化課程與教學
學校在“基地”人才培養中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一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專門的國際教育課程,如《西方文化概論》、《世界文化史》、《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修滿10個學分。二是開設專業領域注重國際應用主題的新課程,如《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現代生物信息學分析技術》、《現代顯微分析與制藥技術》等,促進學生對國際先進生物技術的了解與掌握。三是在已有課程中增加一些國際研究前沿的內容,如功能基因的高效表達與調控、功能菌株大規模篩選技術、農業生物安全與主要病蟲害控制原理等,引導學生對國際重大研究課題加以關注。四是在《植物生理學》、《細胞生物學》和《基因操作技術原理》三門專業基礎課程中配備全英文教材,開展雙語教學,讓學生在校內體會國際化教學的氛圍。
(四)提升學生的創新科研水平
學校非常重視“基地”學生的創新科研能力,科研訓練體系及平臺日益完善,為培養學生一流的科研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依托學校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基地”建立了以“實驗層次、輔助方法、教學途徑、成績評定、效果評價”為代表的創新實驗教學體系,建立了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互通的實驗教師梯隊和固定與流動相結合的實驗技術隊伍。同時,“基地”還以“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科研能力提高項目”為帶動,開展各級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積極推動大學生進行科研深度研究。2011年至2013年,“基地”學生分別獲得41項、47項和41項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參與近百篇,學生科研能力顯著提升?;凇盎亍睂W生良好的科研素養和科研能力,學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等一批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都向“基地”學生全面開放,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和開展創新實驗搭建了高端平臺。
(五)加強學生的國際交流
近年來,“基地”學生積極參加國內外國際學術會議、境外暑期修學旅行以及本科生留學項目等活動,國際交流活動日益增多,接觸到了學科領域的前沿知識,拓寬了國際視野,豐富了國際學習的經歷。每年,學校會從“基地”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代表隨課題組赴香港、日本、韓國等地參加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學生在暑期積極赴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地進行為期半個月到一個月的修學研習,了解國外大學的教學、科研和文化。目前,學校已與國外109所高校簽訂合作協議,與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國巴黎高科技學院集團、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日本千葉大學等許多大學開展學生互換項目或聯合培養項目,使學生真正接受創新活動的訓練,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盎亍泵磕甓加薪?0名學生入選。
三、進一步處理好“基地”國際化辦學中的幾個關系
(一)學術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系
“基地”每年都有70~80%的學生會選擇繼續深造。在“基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廣博知識、較強思辨能力和自學能力的人才,即學術型人才,他們能夠在生命科學錯綜復雜的表象中辨清生命科學發展方向及內在規律。但我們也要看到,“基地”高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推動生命科學與技術的產業化進程,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服務,所以,“基地”人才的培養也需要加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環節,即增加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以及創業能力訓練,培養學生將先進理論與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學術型與應用型人才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著力點,就是他們都是從經濟社會現實需要出發去解決問題的,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創新力的來源。
(二)出國學習與利用校內資源的關系
在“基地”辦學國際化進程中,鼓勵學生出國學習與交流以及讓學生利用校內已有的國際化資源,如外文教材、外文文獻、參加國際會議、與國際學生進行交流等,都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國際化相關素質的養成。雖然出國學習與交流可以讓學生直觀了解和學習出訪國家的語言、文化、學術等,國際化效果明顯,但受益學生少,并且需要一定的家庭經濟條件作為支撐。所以,“基地”辦學國際化更應充分利用校內的國際化資源,如利用好來校交流及任教的海外學者以及在國內舉辦的國際會議,開展國際交流與人才培養;利用學校里有著良好留學教育背景的師資,著力打造符合“基地”學生培養要求的外文授課平臺,推進學生國際化科研素養的養成;利用好外文網絡和外文文獻查閱平臺,有效拓展學生的國際理解與國際化視野。
(三)專業學習與學科交叉融合的關系
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規律以及生命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作為基礎自然學科,比較注重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研究與開發,具有很強的探索性。隨著學科間交叉融合的日益普遍,其研究成果也正越來越多地被其他學科所應用。南京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業為特色的研究型大學,其優勢學科(農學、植物保護、果蔬、花卉、動物醫學、動物科學等)的發展與進步越來越依賴生命科學與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突破,因而,在生命科學與技術領域有著扎實理論功底和較高水平實驗技能的“基地”學生也越來越受到這些學科的歡迎?!盎亍睂W生要利用本校學科優勢,加強對農業相關學科的學習與探索,推動現代生物科技與傳統農學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從而推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的高速發展。
作者:吳彥寧劉園園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