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欣賞與審美教育實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或“美感教育”。從具體過程來看,美育是一種以情動人的美的教育。它的基本內涵表現在用審美對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個體以達到教育目的,是一種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也是一種以情動人的美的教育。音樂欣賞是一種經由聽覺而實現的審美活動,始終發揮著以美育人的重要功能。它是進行審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音樂樂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感受體驗、聽賞分析、評價音樂的能力以及發展想象力,加深對音樂與文化、歷史關系理解的重要手段。對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義。德國美學家黑格爾說:“通過音樂來打動的就是最深刻的主體內心生活: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音樂不僅可以抒發人類各種細致復雜的情感,而且能夠傳達溝通情感,觸及到人類心靈的最深處,激發起欣賞者強烈的情感共鳴。因此,我們在欣賞音樂時,能夠感受到《寂靜山林》的優美恬靜,《春節序曲》的熱烈奔放,《黃河怨》的悲憤哀怨,《光明行》的清新幽靜。《樂記》中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一、音樂欣賞的特點與作用
在藝術的大家族中,音樂是最具有個性的一員,其個性表現為它是一門純粹聽覺的藝術,主要訴之于感情。而音樂中的情感是聽賞者被喚起的情感,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不具像性。音樂欣賞時對于作曲家創作背景、創作活動等方面的了解,對于音樂中表演手法、表現手段的運用,對于作品中體裁、風格、文化等方面的分析,都需要有主觀理智因素的介入。欣賞音樂是一個復雜的感情與理性的綜合過程,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教育的終極結果在于培養學生歌唱及欣賞(音樂)的審美情感。”中小學音樂教育是以“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為基本目的的,而音樂欣賞是實施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音樂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
學生可以從音樂欣賞中體驗到人類創造音樂的美好情感,保持、喚起人類崇高的道德情感,使身心得到健康協調地發展,使他們更加聰明,并且在精神上得到更大的滿足。音樂欣賞教學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外部聽覺訓練達到豐富內心情感、意識的目的。學生在音樂的欣賞中,能夠以恰當的標準評價和參與音樂表演,最終實現在音樂中分析音樂基本要素,分析音樂作品獨創性和表現力的關系,理解音樂作品喚起情感和情緒所使用的音樂表現手段的目的。
音樂更易于使人動情,它不受其他音樂形式、設備、技術和生理條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定的聽力,每個人都可以欣賞音樂,享受音樂的美。音樂欣賞可以引起學生對音樂的愛好,音樂欣賞活動可以組織和調動更多的人營造自己的音樂生活,通過欣賞音樂,更便于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
二、音樂欣賞過程的幾個階段
音樂欣賞是一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的動態過程,有著一定程度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參照彭吉象老師在《藝術學概論》一書中對藝術鑒賞的審美過程的劃分,可以將音樂欣賞學習過程大致分為:音樂審美直覺、音樂審美體驗和音樂審美升華三個階段。
(一)音樂審美直覺階段所謂“審美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或藝術鑒賞活動中,對于審美對象或藝術形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審美直覺是審美與藝術活動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審美直覺的特點是直接性和直觀性,體現為一種感性直觀的審美感受。在音樂審美直覺階段存在著多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注意和感知等心理因素十分活躍。音樂欣賞中的審美直覺,作為欣賞活動的開始,雖寶貴、重要,但是仍需要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需要進一步發揮聽賞者諸多審美心理因素的積極能動作用,因此,音樂欣賞必然進入第二個階段,即音樂審美體驗階段。
(二)音樂審美體驗階段音樂欣賞中的音樂審美體驗階段,是整個審美活動過程的中心環節,是在注意和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聯想達到的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音樂對于客觀世界的描繪,直接呈現出來的只是一種聲音形象,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把聲音轉化為一種形象和意境,而這種轉化,較強地依賴于學生對于已有生活經驗和音樂經驗的積累。如舞劇《天鵝湖》、交響童話《彼得與狼》等,學生可以從音樂的自然信號中去聯想,通過標題或音色變化的提示去聯想,通過曲調信號模式化(如《婚禮進行曲》就成為一種信號模式)去感受,將樂曲的情節描繪比擬為另一情節去感覺。對于一般欣賞者來說,達到審美體驗階段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對音樂作品的欣賞,然而,它還不是音樂欣賞的最高境界,音樂欣賞的最高境界是審美升華階段。
(三)音樂審美升華階段作為音樂欣賞活動的最高境界,審美升華是聽賞者在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的基礎上達到的一種精神的自由境界。音樂欣賞的審美升華,能夠實現作品與聽賞者“心神合一”的共鳴和頓悟,可以使聽賞者獲得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此時的音樂世界,已經滲入了聽賞者的理解、聯想、情感、直覺、體驗等多種心理功能,成為審美再創造活動的產物。魯迅先生說:“是彈琴人么,別人心上也須有弦索,才會出聲,是發聲器么,別人也須是發聲器,才會共鳴。”聽賞者在獲得理解與頓悟時,產生了音樂欣賞情感體驗的極致——情感共鳴,這種共鳴是感覺、知覺、想象、情感、思維,特別是想象心理功能在聽賞對象刺激和誘導下交織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美感心態。沒有情感的激發,也就沒有想象的展開,沒有想象就沒有音樂欣賞,更沒有共鳴的產生。
三、音樂欣賞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重視聆聽音樂音樂是音響的藝術,音樂的美只能通過聽的渠道才能感受到;音樂的體驗也只有通過大量的聆聽才能真正積累豐富。美國的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說:“如果你要更好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在反復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產生的,也只有反復聆聽音樂,教師才能把握住音樂作品的特征,才能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它是教師確定教學方法的先決條件。一是教師要反復聆聽;二是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聆聽。教師的反復聆聽是要打實自己理解音樂的基本功,學生的反復聆聽是要積累對旋律的理解。我國音樂家朱踐耳提出理論家、音樂家、作曲家都具有三副耳朵,分別是聽古典音樂、現代音樂、和民族民間音樂的,他認為還應該再增加一副聽流行音樂的耳朵。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不同風格的音樂,地于培養對音樂的愛好、浮起,對于從比較與鑒別中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很有幫助。目前我國部分中小學生存在著熱衷于流行音樂的狀況,對于學生的偏好,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引導,在不斷擴大音樂欣賞面的同時,逐步在學生中建立和應用對音樂作品及音樂表演質量效果的評價標準,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音樂審美興趣,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提高。
(二)發揮通感作用音樂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重要的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真正成為審美主體。[5]通過“聽”、“唱”、“想”、“說”引導學生投入到音樂欣賞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古至今,人們以點頭、拍手、擺身、歌舞等形式參與一到音樂中,可以使人們全身心地投入、表現。由于中小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原因,在音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專注不斷地傾聽,必須重視參與音樂的欣賞形式。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它不是孤立的音響運動,蘊含著很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和舞蹈、戲劇、美術、文學等藝術相互依存和借鑒,而且與其他學科也有許多聯系,它常常和其它姊妹藝術相結合,以一種更為豐富、更為精彩的形式出現。在欣賞教學中,把音樂與其他門類藝術形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發揮諸感官或意象之間的交錯、混合的聯覺作用,能夠促進學生對音樂作用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藝術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發展。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注意以非音樂的形式所表現出來的對音樂的感受,絕不可以等同或替代音樂本身,更不能把音樂具象化,不可因猜測音樂的具體內容與形象,而干擾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欣賞。
(三)聽賞方式多樣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合理恰當的音樂欣賞聽賞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常見的聽賞方式主要有:1.休閑式聽賞:以音樂為背景,為其他活動進行伴奏或作為陪襯。2.聯想想象式聽賞:隨著音樂結合已有經驗進行聯想和想象,然后以語言、文字、圖畫等方式進行表達聽賞者對音樂的感受。3.結構式聽賞:分析理解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和作品風格。4.主觀式聽賞:理解作曲家的創作文化歷史背景、創作意圖、創作特色等,了解表演家的藝術特色、風格等,并對作品與表演作出評價。
作者:孫巖 單位:黑龍江省教育學院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