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審美教育的人格塑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關于人格
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總和,是一個人的品行、道德、情操的集體表現,也就是人的思想素質、覺悟水平和精神境界等。中學生正處于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關鍵時期,但他們的價值觀、是非觀又時常受社會各種潮流的左右。我們無不遺憾地發現:社會丑惡現象日益逼近校園這塊凈土,侵蝕著青少年本來純潔的心靈。雖然我們不可能擋住外界的影響,但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辨識、分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因此,這一艱巨的教育任務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在了語文教師的肩上。
語文教學具有審美特性:第一,情感性。情感是為人所專有的,是人對認識對象的一種體驗和態度,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反映形式。審美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由美的形象所引起的,審美情感使理性滲透于感性的個體之中,是情感與意志的高度統一。第二,形象性。美育以情動人,是通過審美形象來實現的。審美形象是美感的基礎,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美的形象對學生進行美育,借助優秀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教會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第三,愉悅性。古希臘美學家賀拉斯很早就提出了“寓教于樂”的美育原則,這也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特點。美育的愉悅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暢,既給人快樂,又給人啟迪。美育的潛移默化過程正是通過美育的愉悅性逐步實現的,所以語文教學要達到育人的目的,絕不是靠一兩次的欣賞活動就能夠完成的,而是要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與審美材料,進行經常的審美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總之,美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和審美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途徑
(一)讓學生體會先進人物的思想理念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學作品都包含有歌頌祖國、贊美英雄、宣揚真善美的內容,這些內容具有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內容來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例如,屈原在《離騷》中體現的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李密在《陳情表》中流露的報答、奉養祖母的孝順之情;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表達的雖身處黑暗的現實社會,但并不絕望,仍有執著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堅定信念;《羚羊木雕》啟發學生學會尊重;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可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深刻理解古人“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的節操。此外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氣;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英雄惜英雄的情懷;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豁達……這些文學精髓,都足以滋養學生的心田。
(二)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學會明辨是非語文教科書中的小說、戲劇、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有好有壞、有美有丑、有真有假。例如,甘于淡泊的“布衣總統”孫中山,為愛情獻身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愚昧無知的華老栓,性情乖張的賈寶玉,追求精神勝利的阿Q,純真可愛的英子,性格剛強的魯侍萍,道貌岸然的周樸園,鴻門宴中表現得優柔寡斷的項羽,堅毅不屈的杜十娘,愛國忠貞的蘇武,“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的聞一多,“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朱自清……這些都是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若語文教師能引導學生對他們進行分析,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對人物形象投以贊美、歌頌、敬佩、欣賞、喜愛、同情、可憐、厭惡、蔑視等情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明辨是非,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塑造一代人的靈魂”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不僅僅是一種狹窄的鑒賞、精神愉悅,其中還包含人格的塑造。我們必須把人格塑造和審美教育結合起來,寓人格塑造于審美之中。充分挖掘文章中的人格美,抓住時機,不斷要求學生多用善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美好的心靈去感受人生,以正當的行為去參與生活。培養學生健康的審判能力,塑造學生的人格。而體現人文思想的語文學科,在審美和人格塑造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語文課堂應成為塑造健全人格的主要陣地。而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富有人格美的人文世界和樹立了一個個人格典范,如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古今中外名人的崇高心靈、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無私無畏等。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充分挖掘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格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接受美的熏陶,進而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達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從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塑造一代人的靈魂”。
作者:羅明仙 單位:貴州省安龍縣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