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化教學下審美教育的實踐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藝術化教學改革與審美教育的發展關系密不可分,它在高校未來美育發展中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藝術化視域下去探索美育實踐新途徑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將為未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發展提供可參考標準。
【關鍵詞】藝術化教學;審美教育;實踐;視域
“美”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情感享受,“審美”是一種高層次的享受方式,高校進行審美教育,就是培養具有高級人文素養的現代人才,而藝術化教學的不斷改革,將為審美教育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一、藝術化教學與審美教育
藝術化教學是一種有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手段,更偏重藝術在課堂上的作用,我國教育學家閻增武曾這樣定義:“教學藝術是通過誘發和增強學生的審美感以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以獲取到知識的營養和美的享受。”[1]因此,藝術化教學與教育有著天然緊密的聯系,可以說藝術化教學就是教師審美力、創造力應用于課堂教學的體現,這種教學手段能更加充分地展現人文社會科學感性的魅力,它的感染性、新奇性、形象性更能調動學生對課程的主觀興趣,有了興趣才有可能深入學習,才能為審美化學習提供前提和基礎。美育作為德智體美勞的一個教育方面,需要多種教學手段合力才能發揮其推進人才全面發展的作用,其中包括藝術化教學手段。里德在《寓教育于藝術》中講到“美育應該是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2],足見美育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激發的不僅僅是學生對知識的潛在認知能力,更多的是激起他們對整個生命的關注與生活的情感需要,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人格健全的現代人。藝術化教學的審美特性在課堂中會從多方面體現,比如藝術化教學的語言美,這是對教師教學語言功底的考驗,大學課堂上不乏這樣的優秀教師,聽他們的課如同欣賞激情澎湃的交響樂。筆者曾有幸接觸到一位人稱“瘋子教授”的思政課教師,在整個課堂中學生既是他的授課對象,又是他的朋友,可以一起分享知識帶來的樂趣,也可以一起瘋狂地探索知識的無窮魅力。他的語言相當有吸引力,他的課成了學生選修的熱門,這種語言美正是培養審美興趣的良好開端。
“藝術化的教學語言使教師的情感更豐富”[3],學生自然學得滿意,師生的情感交流始終保持興奮,這是藝術的魅力所在。由此可見,藝術化教學與審美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一是藝術化教學與審美教育都以美的實現作為終極目標。藝術化教學在方法手段層面體現美,它要求整個課堂達到美的效果,要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抓住每節課內容與審美教育的結合點,將美育的觀點、方法融入課堂,帶領學生欣賞美,達到學生自我審美能力的鍛煉,進而發現美,創造美,把美與藝術相結合。審美教育以培養審美的人為目標,既是精神層面的要求,也要落到實處完成審美人格的養成。學生在藝術化的課堂教育中,體會知識的美,努力成為美的人,自然也達到了審美教育的目的。二是藝術化教學與審美教育都具有愉悅身心的特征。藝術可以陶冶情操,藝術化教學以它特有的本質感染學生,進而演變為對生命和人的本質力量的追求與崇尚。審美教育同樣擁有愉悅身心的本質特征,它使學生在獲得美的體驗時接受社會規范、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并使其轉化為自己的行動,進而影響群體素質的提升。由此可知,藝術化教學是審美教育的一種有效實現手段,它們共同致力于引導學生成為真正擁有審美人格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有遠大追求的人。
二、藝術化教學模式對審美教育的意義
1.有助于促進美育情感的培養,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
藝術化教學順應了時展的要求,既能準確傳遞專業信息與知識,滿足學生就業的需求,又能聯系具體的感性體驗使教學過程更具思想性,整個教學方法依賴人本主義的精神塑造,發揮道德作用、體現審美價值。藝術化教學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依靠活潑風趣的語言、豐富奇妙的聯想、感人至深的意境來渲染課堂氣氛,目的在于表達美,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存在,久而久之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審美的認知,培養審美思維
廣博的思維是學習知識的前提條件,審美教育對美的認知也需要激活學生的潛能。藝術化教學模式正是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來進行思維拓展,進而貫穿審美教育的整個過程,最終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近年來,各高校進行的教學模式改革,其中一項就是藝術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師以藝術家的身份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學生不再厭惡課堂的枯燥乏味,在這種模式下,審美的內容被藝術化,課堂教學開始有趣活潑。因此,藝術化教學對學生審美思維的拓展,正是審美教育要完成的任務。
3.有助于增加師生精神交流,實現審美的升華
藝術化教學的優勢主要凸顯在精神層面的教化上,藝術本是人類感情的寄托,用藝術來教化學生就是在與學生交流感情,知識性的內容會在藝術的表達方式下顯得娓娓動聽,更容易被接受。藝術化教學的這種本質特征正是審美教育實現的有效途徑,審美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就是審美的人與審美對象精神的交流,目的在于互相融會,最終形成共鳴,轉化到課堂當中,則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
三、藝術化教學視域下審美教育的實踐途徑
1.發現美,認識美,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興趣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美存在于我們所能感知的點點滴滴,但關鍵在于你是否去感知過,感知后是否認識到了它就是美。大學生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群體,他們對美的洞察力更優于他人,但現實中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來自于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大、來自于學校的品牌提升要求、來自于家庭的榮譽感增強等,使他們不再單純地享受知識帶來的美好,而是功利的為外界的一些影響埋單。因此,審美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而審美教育實現的第一步就是引導學生再次發現美、認識美,對一切與美相關的活動產生興趣。因此,可以采取言傳身教的方式,以自身的經驗引導學生熱愛審美,懂得審美。
2.感知美,鑒賞美,激發大學生的審美情趣
有了發現美、認識美的興趣做保障,審美教育應向著第二個階段進發,也就是審美的更深層次——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與激發。首先,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促進審美情趣的培養。人文素養是一種精神,它與審美情趣密切相關,但它的養成卻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應選擇人文精神豐富的活動,比如讀詩、讀史,以豐富的歷史文化精粹來感染學生。大學生雖然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但大部分學生不能科學管理這些時間,更不會合理地分配時間去進行審美化學習,所以高校的藝術類課程十分必要,而藝術化的教學手段又將藝術融入其他課程,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3.創造美,表達美,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會了認識美,鑒賞美,有了審美興趣并培養了現代大學生應有的審美情趣之后,就應該進行審美教育的升華,即創造美,表達美,做一個真正具有審美人格的人。在最后的這一階段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最是關鍵。首先,想象力的充分發揮是人類創造一切的先決條件,無論是在審美過程中,還是在自然理工科學中,都得到了良好體現。蒸汽機的發明僅僅受啟于一壺開水,萬有引力的發現是因為一顆成熟蘋果的落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藝術化的教學模式應注重啟發學生讀懂看懂一篇文章、一首曲目、一幅名畫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內涵在作品中觸及情感深處的東西,這是進行科學想象的第一步。想象其實是對已有對象進行思維抽象后,形成新意向的過程,培養大學生審美能力依靠想象力的發展而發展。總之,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培養,應注重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藝術化教學視域下審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亟待接受實踐的檢驗,并將為繼續推動我國各大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全面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閏增武:《淺析教學過程的審美感》,《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
[2]楊天敏:《談如何提高學生審美閱讀能力》,《文化教育》2011年第11期,第136-138頁。
[3]俞東毅:《簡論藝術化教學語言及其運用策略》,《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作者:馮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