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欣賞教學中強化審美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文學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學素養,帶領學生蔥文學作品中獲得審美享受,感受到文字語言的魅力以及教育意義。審美教育在高職文學欣賞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與文學底蘊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學欣賞 審美教育 教學方法
在高職文學欣賞時,強化審美欣賞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們的文字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也使得他們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收獲快樂,陶冶心靈,開拓視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可以采取由淺入深、耳濡目染的教學思路,帶領學生學習一定的文學賞析理論知識,增加文學知識水平與文學積累,擴建文學作品閱讀量,考察學生的寫作能力與閱讀理解水平,逐步遞進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去感受古今中外不同文學著作中的博大精深,,真正感受到文學藝術的魅力與靈魂。
一.審美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審美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對于學生的人格培養和陶冶情操具有關鍵的影響作用。隨著社會文明的快速發展,審美情趣和審美品味成為了一個人需要具備的優質素養之一。在文學欣賞教學過程中,審美水平關系到學生感知文字的能力和鑒賞技巧,每部文學著作由不同的人來解讀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但如果沒有了一定程度的審美品味和健康的審美取向,那么那些具有深沉博大情懷的文學藝術作品就很難被人們所理解,反而一些低級惡俗的作品會成為被追捧的對象,影響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風氣。文學審美教育的缺失,同時也會使得諸多古代文學史上的出色作品成為了難被人和理解的絕唱,難以產生共情,“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為謂我何求。”像《離騷》這種帶有悲憤交加的情懷,沒有一定的文學審美水平是無法透徹理解的。審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與整體審美情趣與思想境界,也能讓學生走入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去體悟對人生、對世界、對文明的思考,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開拓視野,陶冶精神。
二.高職文學欣賞教學現狀
在現今的高職高專教學中,不僅僅需要培養學生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技術,同樣也要注重綜合素養教育,而文學欣賞教學就是美育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文學鑒賞課程,學生能夠提高自身文學修養和人文素養,掌握正確的鑒賞技巧,提高鑒賞水平,但在目前教學過程中仍舊有著一些不足:
1.鑒賞能力培養不足。在高職院校文學欣賞教學時,教師的教學重點大多是圍繞教材內容進行,課堂講解是根據教材中選取的文章進行逐篇的精講,教學核心放在了文學作品而非文學鑒賞之上,忽略了對于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和分析閱讀技巧的訓練,這就會導致學生遇到了新的文章時,閱讀欣賞能力依舊沒有得到提升。他們經過教師的講解和分析能夠對于課堂上學習的文章熟練掌握,卻沒有獲得文學欣賞方法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模式重心已經偏離了文學欣賞課程的教學目標,也無法真正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與分析能力。
2.課程教學內容有限。文學欣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為了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整體文學素養和文學鑒賞水平,但在目前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課程教學內容是固定且單一的,教師圍繞教材授課,教學方法死板枯燥,這就會導致學生能夠獲取的知識、技巧基本都停留在課本上,且學習文學欣賞的過程毫無樂趣,沉悶乏味。想要提高文學鑒賞水平和閱讀理解能力,需要一個日積月累的長期過程,學生不僅僅要會看、會讀,還要能夠深入思考和分析文章背后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思想,光憑借教材上所收錄的文章內容是不夠的,教學模式也應當適度調整,激發學生對于文學鑒賞的興趣。3.學生文學基礎薄弱。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入學時,其文學素養和文字鑒賞能力較為薄弱,且由于社會崗位就業壓力的影響,其整個高職學習過程大多將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訓練上,對于文學欣賞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許多學生對于文學欣賞課程采取消極敷衍態度,不理解、不重視、不關注,是當前文學欣賞課程的現狀。而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采取的是“一刀切”方法,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和指向性,沒有考慮到班級學生自身的文學底蘊和分析理解能力,課堂講解內容寬泛直白,沒有估計學生的學習體驗感。
三.文學欣賞教學強化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
1. 注重培養正確的文學欣賞方法技巧。文學作品是創作者對于自己的生活、人生以及世界的情感與感悟,是其精神世界的折射和反應。即使是看似簡單的記敘文,在字眼片語中也會不經意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和情緒,只有掌握了正確高效的鑒賞方法,才能夠使得學生更好更快地感知和理解文章主旨思想,才能促使學生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和情感共鳴,進一步提高審美情趣。審美教育,其實就是教授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實踐和練習的,只有當學生的主觀感受和思維能力都具備時,其文學鑒賞水平和審美品味自然會逐步提升。打個比方,在帶領學生進行文章鑒賞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正式講課前,向學生介紹和講解這篇文章屬于哪種類型的文體,具有什么象征性特點,以及閱讀欣賞技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授學生高效正確的鑒賞方法,遠比帶著學生逐字逐句地解讀要來得好。當學生知道這篇文章的特點、關鍵欣賞部分、主旨思想和正確的賞析思路后,就能夠自主閱讀,自己去思考、分析、探究文學作品背后的寓意和精神內涵,從而提高文學審美能力與鑒賞水平。
2. 適當拓展和延伸文學欣賞課堂內容。文學作品欣賞雖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學生通過一定階段的學習可以知道什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什么是缺乏內涵的作品,而這種評判標準正是由審美情趣所決定的,在文學鑒賞課程中,學生需要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分析、理解去從中獲取情感共鳴與精神體悟,自己學著去感知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現力,這就需要一個潛移默化地長期訓練過程。教師在進行文學欣賞課程中,可以將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為幫助學生提高課外閱讀量,訓練了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另外一方面也能夠開拓學生視野,增加文學素養,提高文學知識水平。譬如說,教師可以為學生選取和推薦一些教材課本中沒有涉及的題材、文體,以一些學生可能會感興趣的優秀文學作品去激發他們的欣賞興趣,從而讓學生在閱讀和鑒賞的過程中逐步提高文學審美情趣和品味。像是劉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說系列《三體》、余華的《活著》司湯達《紅與黑》、《百年孤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瓦爾登湖》等,讓學生養成定期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并督促他們記錄下自己的讀書心得,將所思所想所感都逐一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品味自然會提高。
3. 借助多媒體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模式。針對高職學生文學基礎薄弱、對文學欣賞課程缺乏興趣的情況,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和先進的教學設備來輔助講課,為學生打開文學世界的大門,帶領他們慢慢去了解那些優秀文學作品背后的歷史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經歷、不同文化的交融等,文學作品表面看起來只是一系列的文字,但所蘊藏的豐富精神世界和情感思想是需要讀者自己去感受、思考、挖掘的,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樣一篇文章,不同人閱讀起來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這就是審美情趣和鑒賞水平造成的差異化。閱讀能力是一種共情的能力,是讀者與文學家進行情感交流和共鳴的方式,而文學審美就是每個人將自己的認識與情感結合,去自行解讀文學作品中的內涵。對文學欣賞教學而言,學生們會讀、會看是不夠的,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將文學作品的二維轉化為立體、鮮活、生動的媒體影像,讓學生更加深入透徹地理解作品背景。舉例說明,教師在正式講課之前,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課前導入,暫時脫離文學作品本身,而是帶領學生去深入理解創作者的生平經歷、創作時的時代背景、當時發生的一些歷史事件等,適當加入一些紀錄片、訪談記錄、社會評價等資料,讓學生構建起一個基本的認識框架,到了正式講課時,讓學生能夠更透徹地去理解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和狀態。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感性情感與理性思考去欣賞文學作品,讓認知與情感交融,促使學生提高文章理解力和文字感受力,進一步提高文學審美水平。
4. 定期組織和舉辦文學文化實踐活動。一個良好的環境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可以積極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學文化活動,將文學作品與戲劇、繪畫、音樂等其他藝術門類聯系起來,營造出一個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投身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去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綜合能力。比如說,不少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其誕生時并不是單純的著作,而是轉供于舞臺的戲劇劇本,像是歌劇、吸取、話劇等,在世界文學史上屢見不鮮,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俄國的《天鵝湖》,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都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戲劇文學作品表演,采用戲劇、話劇、舞臺劇的形式將這些文學作品再現出來,一方面提高了文學欣賞課程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其次,在表演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進一步強化對于這些文學作品的認知,切身去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內心情感與情緒,是提高學生文學審美水平的一條有效途經。
審美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感知、體悟、共情文學作品的能力,也影響了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對于文學作品進行鑒賞不單單需要字面意思的解讀,更需要從文字中去領悟和感受作者需要反應的思想、情感。在高職文學欣賞課程中,想要提高學生文學審美水平,強化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可以調整現有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文學鑒賞方法,提高自身文學底蘊和知識水平,積極開展文學文化實踐活動,增加課外閱讀訓練,從而進一步提升高職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和審美水平。
參考文獻
[1] 羅功宇. 文學欣賞中的審美體驗———評 《文學欣賞》[J]. 語文建設,2019(24):84.
[2]葉繼奮.審美體驗:提升文學欣賞能力 的必由之路 [J]. 名作 欣賞,2019(13):100-105.
[3]葉繼奮.談文學欣賞過程中審美體驗的發生[J].名作欣賞,2018(34):81-86.
作者:孟江鵬 單位:榆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