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命教育對德育實效性的提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高校德育與生命關懷的疏離
生命是人的智慧和情感的唯一載體,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高校德育的目的是“為了人”,即為了學生的人格趨向完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關愛生命,以學生為本,是德育的永恒主題,生命關懷也就成為了學校德育的人本訴求。但是,審視當前我國高校的德育,“從教育目的來看,渺視學生生命的完整價值,從教育內容來看,忽視對生命主體身心發展和生活多樣性的關注,從教育方式來看,漠視與教育對象的互動交流,從評價機制來看,無視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表現為課堂內的傳授和灌輸,只強調教給學生“有關道德的知識”,忽略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德育內容也因疏離了師生共同生活的現實世界,使德育不再充滿生命活力,成了脫離學生現實生活的空洞說教,學生變成了盛放知識的容器,教學過程變成了知識的堆積,大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性受到壓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難以德育的實效性。“人是具有鮮活生命特征的個體,關注生命、關懷生命應該成為德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一方面要求人們對生命本身的重視與關切,特別是對人作為個體存在所具有的差異性及其個性發展需要的充分尊重;另一方面又要求人們對生命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引導與提升。受中國傳統倫理型文化重思辯輕實證、重人倫輕自然、重整體輕個體的影響,高校德育也強調統一人才的培養,強調德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德性,而做有道德的人意味著要“奉獻”甚至是“犧牲”,在遇到矛盾沖突時要以滿足他人或集體利益為第一選擇,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個人發展需要,不以學生為本,不以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意義以及學生的多元價值觀為過程,這就導致高校德育與生命關懷的疏離,失去生命關懷的德育在面臨各種現實壓力帶來的挑戰時就會降低實效,導致大學生重名輕命,無謂擴大挫折的后果,輕生、暴力等怠慢、漠視生命現象的發生。
2高校德育與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契合
生命教育與道德育息息相關。因為道德的源頭是對生命的熱愛,德育只有深入人的內心,關心生命,理解生命,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才能喚醒生命深處的力量。高校德育就是在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這一特殊時期,區別于其他階段的德育要求,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本質是促進大學生個體人格和品德的建構和塑造。歸根結底,高校德育工作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大學生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視野開闊,享有豐富的資訊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就業形勢的嚴峻同時也使大學生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由此也帶來了人生目標迷失、浮躁焦慮的心態,因此幫助大學生形成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和積極有為的人格,追尋生命的價值就成為高校德育的必然任務。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本質就在于,以生命關懷、尊重生命為中心,“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以大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喚醒大學生的生命意識,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的活動。”其最終目的也是“以人為本”,即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珍惜生命、善于生存,熱愛生活,能積極預防和干預心理危機的人格健全的人。因此,高校德育與大學生生命教育在本質上是相契合的。
3探索基于生命教育的高校德育實踐模式
3.1建構倡導對話和交往的生命化課堂
高校德育只有喚醒大學生內在的情感,激起成功的渴望,才能得到他們的共鳴。因此,高校德育必須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建構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生命化課堂,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生命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為目標,以生活為根基,以活動為主軸,充分釋放學生生命活力,體現生命的互動和平等交往的課堂。道德人格的養成不能僅僅靠簡單的說教、知識的傳播、理論的灌輸來實施,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在鮮活的教育情境中才能比教材更生動,只有在體驗中才能變成自覺的意識。高校德育僅靠傳授德育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承認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積極的情緒和活力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建立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善于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熱愛、關懷和賞識學生,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生命情感和優良品格,教會學生珍愛生命,體悟人生的意義,追求人生的理想,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之間平等對話與交流的過程。
3.2打造以生命關懷為價值取向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作為大學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能夠為大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積極的校園文化能夠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對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生活,從而珍愛生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具有重要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是德育課堂教學的有益的補充,高校可以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打造出以生命關懷為價值取向的校園文化。在制度文化方面,可以制定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有利于激發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制度和規范,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促進大學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環境文化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校園網、校刊校報以及櫥窗、板報等重要陣地,大力宣傳生命教育理念,為生命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在行為文化方面,高校可以通過舉辦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娛樂活動,為學生盡情揮灑青春熱情、張揚個性提供廣闊平臺,在組織和參加文體活動中,大學生能夠施展才華,發展個性,凈化心靈,彰顯生命的活力。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精心設計打造人文景觀、名人雕塑等,為大學生創造一個美觀、優雅和文化內涵豐富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讓他們的生命在校園里升華。
3.3開展體驗生命的社會實踐活動
德育是一個知、情、行的過程,高校德育必須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品質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使道德認知內化為一定的道德情感,并外顯為一定的道德行為,堅持知行統一。因此,高校要密切聯系學生自身實際和社會生活,堅持以人為本,結合大學生內心的道德情感需求,使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命,提高道德修養,發展道德能力,促進大學生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在德育實踐活動中,給學生親自體驗生命的機會,讓學生自己發現、感悟,才能激起他們珍重生命、提升生命,實現自身價值的熱情,從而使他們增強生命的責任感,體驗和感悟生命的快樂。
4結語
道德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輸,而是靠心靈的感受,而生命教育正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因此,高校德育必須把生命教育的價值取向和內容融入到德育的實踐中去,使大學生正視生命的價值,端正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高校德育從抽象化、形式化、空洞化的說教回歸到大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中來,以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中心,遵循大學生生命發展的規律,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發展生命,創造生命的價值,促進大學生生命健康發展,以此增強高校德育的人文關懷,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性。
作者:郭淑清單位:通化師范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