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基本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我國公共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社區教育管理逐漸由政府一元管理轉化為社會公共治理,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在其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凸顯。發展和培育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發揮其基礎性作用是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理想路徑,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新命題。基于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在推進社區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從理論上厘清其內涵、類型、屬性、功能角色等基本問題,以引領和指導實踐。
關鍵詞:
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基本問題
近年來,隨著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推進,社區教育在我國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如社區居民參與度低、社區教育有效需求不足等。究其原因,與社區教育供給主體單一有關。長期以來,我國社區教育一直是政府單一供給,這種供給模式的弊端是供給效率低、供給品質低。隨著“小政府、大社會”公共治理理念的形成,社區教育要走向成熟,必須在供給機理上進行優化和再造,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社區教育供給模式,除了政府是供給主體外,還要充分調動社會組織開展社區教育的積極性,激發它們的活力。社區教育社會組織是公民民主自覺意識覺醒的標志,是表達自身話語訴求、實現自身興趣愛好的組織化精神歸屬;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參與教育公共治理具有廣接地氣、了解民情民意、涵攝面廣、影響力大、滲透力強和自主自覺性高等獨特優勢。發揮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作用,有利于激活社會細胞,夯實社區教育治理體系的社會基礎。基于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在推進社區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從理論上厘清其內涵、類型、屬性和功能角色等基本問題,以引領和指導實踐。
一、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內涵
社會組織是指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組織,它既不屬于非營利性政府公共部門,也不屬于營利性市場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在西方社會通常被稱為“志愿者組織”、非營利組織(NPO)、非政府組織、第三部門等;在我國,學術界有的將其稱為社會組織,有的將其稱為民間組織,還有的將其稱為社團組織;官方過去將其稱為社會團體或民間社團,現在統稱為社會組織。社會組織是指由公民自愿組成,從事非營利活動的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其中,社會團體是指由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成員共同目標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非政府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1]基于上述對社會組織的界定,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可以表述如下:由民間力量自發主辦的,以社區居民為成員或服務對象,以服務社會公眾為宗旨,以提供社區教育公益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成立的各種社團類組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社區教育社會組織以滿足社區居民的不同教育需求為出發點,舉辦、開展和參與各種社區教育公益活動,既是參與社區民主自治的主體,又是開展、舉辦社區教育的基礎力量,還是構建和諧社區文化的載體。
二、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類型
社區教育社會組織類型多種多樣,可以按照以下四個標準進行分類。
(一)按照組織結構的松散與非松散程度分類
按照組織結構的松散與非松散程度進行劃分,可分為群眾性社會組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兩大類。群眾性社會組織是以友誼、情感、特長、志趣、愛好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如行業協會、專業學會、聯誼會、研究會、志愿者組織、讀書會、學習沙龍、學習圈和群眾性文體活動團隊等;民辦非企業單位主要包括民辦的醫院、學校、文化館、體育館、圖書館以及基金會等。前者結構比較松散,沒有剛性的組織結構,有些有一定的組織制度章程,有些有一定約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但都對組織成員的約束力不強;后者結構比較嚴密,是有特定目標、任務、功能以及一定制度規范的組織系統,組織結構封閉呈剛性化,組織運行嚴密,組織成員權責關系明確,組織內部各部門分工明確,有嚴格的等級和行政管理層級。
(二)按照組織結構的正規與非正規分類
按照組織結構的正規與非正規進行劃分,可分為注冊登記的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和未注冊登記的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兩大類。前者是指正規的、經民政部門登記批準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包括各類學會、協會、研究會、促進會、聯誼會、聯合會等;后者是指由社區居民在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自愿參加、自由參與的組織,包括以下兩類。一類是服務性組織,指面向社區,為滿足社區居民相關教育與學習需求,從事社區文體衛生健康教育、法制宣傳、法律服務、科普宣傳、人民調解、社區矯正、環境保護、社會救助等公益性教育服務的社會組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另一類是自助性組織,指自愿參與、自主活動、自我服務的民間組織,即學習型自組織或稱學習共同體,其中包括大量松散的、由群眾自愿參與的各種群眾性的學習型文體活動組織。
(三)按照與政府關系的親密程度分類
按照與政府關系的親密程度進行劃分,可分為官方的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半官方的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和非官方的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官方的社區教育社會組織主要指社區居民委員會,從其本質屬性來看屬于群眾性自治組織,但在我國目前還帶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具有一定的行政職能屬性,承擔上級行政委派任務,屬于政府賦權的最基層的社會組織。半官方的社區教育社會組織是指由政府推動成立、在人財物資源上依賴于政府、受政府約束并由政府主導的社會組織,如各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聯合會以及街道主辦的社區教育中心、文化活動站點等。非官方的社區教育社會組織是指由民間個人按照一定的志趣愛好自發形成的純粹草根型社會組織,如群眾性業余文體團隊,以及一些助老志愿者團隊。這類組織游離于政府行政體制之外,在組織結構上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和松散性,不依附于政府,不受政府行政直接或間接領導。
(四)按照組織活動的內容分類
按照社區教育活動的內容進行劃分,可分為公益類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和互益類社區教育社會組織。[2]公益類社區教育社會組織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而以服務于社會公共利益、公益事業為目的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主要包括以下五類。其一,權益維護類。主要功能是表達和維護社區成員的權益,如殘疾人社區救助站、社區法律援助中心和社區環境保護協會等。其二,公益文化類。包括舉辦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組織、參與群眾性文化活動的自組織或提供公共文化設施的場館,如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少年宮、文化館、文化站和公園等。其三,公益服務類。包括機構類和組織類,其宗旨是提供公共服務。機構類可分為非營利機構和社會福利機構兩種,前者包括社區非營利學校、非營利醫院和研究所,后者包括社區托老所和社區敬老院。組織類主要指社區志愿者隊伍和義工組織等。其四,公益慈善類。指從事社會慈善事業的社會機構,如殘疾人協會、私立基金會。其五,公益智庫類。指提供社區教育政策咨詢的思想庫、智囊組織,如開展社區教育學術研究的研究所、學會和協會,提供社區教育信息服務和開展社區教育評估的中介機構等。互益類社區教育社會組織是指服務于組織內部成員的共同利益、共同目的和訴求為宗旨而開展各種互助性活動的非盈利組織。互益類社會組織包括兩大類,一是興趣愛好互益類,也稱活動類,可分為非正式的興趣愛好團隊和正式的興趣愛好專業協會,前者包括社區舞蹈隊、鑼鼓隊、合唱團、歌詠隊、詩社、游泳隊、籃球隊和足球隊等,后者包括書法協會、集郵協會、象棋協會、攝影協會、釣魚協會、足球協會和車友會等。二是專業互益類,是指與社區教育專業相關的學術組織和行業組織,其服務、受益對象主要是組織內相對固定的成員,如社區教育理論研究學會、社區教育專業咨詢協會、社區老年人協會、社區婦女協會和農村經濟聯合體組織等。
三、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屬性
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具有五個屬性,即非政府性、非營利性、公益性和互益性、自治性以及志愿性。
第一,非政府性。
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具有非政府性屬性,作為社區教育公共產品治理的主體之一,它在社區教育治理方面雖然與政府殊途同歸,有著與政府體系相類似的社區教育公共產品治理功能,即提供社區教育公益性服務,然而在性質上又與政府體系完全不同。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具體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價值追求的旨趣化。社區教育社會組織以社會旨趣為基礎,依據成員共同的興趣、意志、利益、志向、愿望等情感因素自發組建,而非以政府行政機器職能為基礎建立。它是公民組織,是柔性地行使社區教育管理職能的工具。其二,組織運行機制的靈動性。社區教育社會組織是公民自發組織起來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和服務社區教育公益事業的自組織,在組織結構形態上與政府行政科層組織體系不同,表現為“船小好調頭”,服務效率高;服務品質好,能接“地氣”,提供社區居民需要的教育產品,做到適銷對路。其三,資源籌措的自主性。社區教育社會組織是獨立于政府行政體系之外的自組織,它開展社區教育的資源來源主要由組織內部自行解決,不依賴政府系統。
第二,非營利性。
非營利性屬于組織運行的目的范疇。社區教育社會組織作為獨立于政府與企業的第三部門,從社會人格屬性來看,它是公益人,稟具公益性屬性,以行使社會公益職能為己任,而非經濟人。與以追求利潤為終極目的的純粹性企業不同,它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謀求實現社區教育公共服務最大化、公共效用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終極訴求。基于非營利性這一屬性特點,根據國家非營利組織運行相關條例制度規定,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并非不能有營運收入和結余,只是其結余不能用于“分紅”,必須重新投入其所從事的事業中。但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非營利性并不排除適當的盈利。“盈利”與“營利”具有本質上的不同。“營利”屬于動機范疇,是以謀取私利、賺錢為目的。“盈利”屬于結果范疇,是指社會組織提供社區教育公益服務后所帶來的收入與投資支出的差額,即收支相減之后的利潤,該利潤最終將進一步作為投資用于社區教育公益事業。
第三,公益性和互益性。
公益性和互益性屬于組織存在的價值范疇。任何組織作為社會大系統的一個有機體,其存在的價值無非有兩種———公益或者私益。前者表現為利他性,后者表現為自利性。[3]顯然,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存在的本質價值是“利他”的,具有公益性和互益性屬性。一般而言,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公益性強調受益群體為不特定的多數人群,如社區教育志愿者組織義務為社區成員提供相應服務,社區心理咨詢機構向社區居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社區圖書室、文化館、體育館和博物館向社區居民無償開放等;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互益性強調受益群體的特定性(僅止于組織內部成員),如社區教育活動中,一些學習沙龍、讀書會和興趣愛好團隊等學習共同體(或稱學習圈、學習型自組織)在組織內部針對成員開展的互益性教育與學習活動或文體活動,一些專業學會和聯誼會在組織內部開展的學術交流活動和聯誼活動等。
第四,自治性。
自治性屬于組織機體對外在環境的依存程度范疇。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屬于自治型組織,獨立于政府而存在,在社區教育活動開展的策劃、決策、組織和協調方面,組織內部管理包括人事調配、財務管理和資源調配等,一般不依附于其他社會組織,尤其不依附于政府機構,具有獨立活動、獨立運營和有效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時,相對于政府組織內行政成員工作的被動性,社會組織內每位成員都具有較高的積極性與自主性,不僅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保持良好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還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能夠通過多種渠道整合社會資源,有效地解決社區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尤其在開展社區教育的經費籌措方面,社會組織不需要依靠政府撥款,而是依靠多種渠道籌集,調動方方面面的社會力量拓展資金來源渠道,開展社區教育活動。
第五,志愿性。
志愿性屬于組織生成的動力系統范疇,即成員對組織的參與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是自愿的,而不是外力驅動的。顯然,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生成具有鮮明的志愿性特征。志愿精神是社區教育社會組織最重要、最寶貴的精神資源。組織成員無私奉獻的精神、強烈的使命感是組織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重要因子,這與政府組織的強制屬性形成鮮明的對比。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志愿性有三層含義:其一,組織生成及參與制度的志愿性。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成立及成員的參與都是基于個人志愿,不帶有外在的強制和命令性。其二,組織活動的志愿性。社區教育社會組織是扁平化、開放式、民主式公民志愿組織,其活動的參與成員是自發的、自覺自愿的,而非執行政府官僚制剛性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其三,組織服務的志愿性。提供社區教育公益性服務是出于組織成員志愿,而非受外在行政權力的驅動。
四、社區教育社會組織的功能角色
社區教育社會組織作為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在調動社會資源、開展社區教育、舉辦社區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素質、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穩定以及推進和諧社會構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功能作用,其功能角色具體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社區教育資源的支持者
舉辦社區教育需要大量的人財物資源,而社會組織擁有充裕的人財物資源,可以為社區教育提供支持,如社區教育志愿者組織可以為社區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后盾(包括管理、服務和師資);民間財團、基金會可以為社區教育活動開展提供資金支持,以解決社區教育資金短缺的瓶頸,事實上,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社區教育的舉辦都是與民間財團、基金會的支持分不開的;一些民辦培訓教育機構(學校)可以為社區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師資、場地設施等。另外,作為政府和社區居民之間的中介組織,社區教育社會組織還具有資源整和的功能,如組織社區內有一技之長和一專之能的精英人才、熱心公益事業的離退休人員、社區駐地單位的在職人員成立志愿者團隊,提供公益性服務;廣泛調動群眾力量籌集資金,集中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小額閑置資金等,為社區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資源保障。
(二)社區教育產品的供給者
社區教育作為社區開展的一項公益事業,天然地與社區內的相關利益主體(包括政府、駐地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休戚相關。社會組織作為社區教育的相關利益者,不僅是社區教育的參與者,還是社區教育產品的供給者。社區教育產品除了由各級政府依靠其相應的社區教育機構提供外,更需要社會各界提供。社會組織是社區教育產品供給價值生態鏈中的基礎生態位,在社區教育產品供給服務中充當著基礎性角色,如舉辦社區教育活動(文化活動和培訓活動)、參與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參與社區教育項目的研發等。供給的方式既可以是直接提供服務,也可以是間接提供服務,如通過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與政府簽訂公益性服務合同項目,以無償或低償的形式提供各種教育培訓服務等。社會組織在產品供給上還會產生一定的規模效應,這是由社會組織的自然稟賦所決定的。其一,社會組織產生于民間深厚的民主文化土壤,發之于民,惠之于民,促成集體行動社會化的擴大和社會網絡關系的擴張,形成強大的組織空間張力。換言之,隨著組織內部成員的增加和組織結構空間上的擴張,較之于行政供給,在供給規模上能產生規模化的擴容性效應和乘數效應。其二,社區教育社會組織作為群眾性組織,以共同人群的發展愿景為基礎,深植于基層社區,自然而然代表一種基層民眾的聲音和訴求,能夠激活民眾的參與熱情,提高民眾的參與度,從而對社區教育提出更多的需求,最終促使社會組織提供更多、更高品質的供給服務。
(三)社區教育專業化服務的生產者
社區教育對象涉及不同性別、年齡、家庭、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度等形形色色的人員,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人員的訴求自然不同。如就社會階層來劃分,社區居民可以分為黨政干部階層、企業管理階層、知識分子階層、職員階層、工人階層、服務人員階層以及處于社會群體邊緣的弱勢群體階層。不同社會階層的社區居民有著不同的教育與學習需求,傳統的政府單一主體提供的教育服務無法滿足他們多樣化的需求。而社區教育社會組織根植于民間,代表民眾的聲音,自然而然了解民眾的需求和訴求,可以為他們提供體貼入微的教育服務。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功能多樣、門類齊全,有權益維護類、公益文化類、公益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和公益智庫類,每一門類又可以細分為功能不同的組織。不同的組織結構簡單、任務單一,組織結構呈原子型,決定了其在社區教育服務的供給上相對于其他組織更具有針對性,能夠充分發揮專業性、專門化優勢,在所熟悉的專門領域不斷創新,提供專業化服務,增強供求的耦合度,提高社區教育的有效性。
(四)政府職能的拾遺補缺者
1.參與社區教育微觀治理。
由于行政壟斷和科層制管理,傳統的政府集權式管理體制往往會導致社區教育管理效率低下。社會組織由于結構簡單,任務單一,在自然稟賦上比較適合參與社區教育公共產品的治理,如解決政府行政力量難以滿足民眾需求的難題,分流政府負擔,減輕政府壓力,承擔政府職能轉移的部分工作;在社區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更加靈活地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整合資源;在社會服務、小型發展項目的執行中,能夠帶來更高的效率。
2.為社區教育提供政策咨詢。
社區教育社會組織類型多種多樣,其中智庫類組織是社區教育公共政策的重要咨詢者。智庫類組織產生于民間,最了解民情社情,最了解基層民眾的呼聲和需求,具有參與公共決策的突出優勢。它參與制定社區教育公共政策,用理性溝通的方式幫助政府在制定決策時從不同角度考慮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有助于政策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社區教育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多種多樣,如通過“參加專題研討會、專家研討會、論證會、聽證會,遞交建議書、出版書籍刊物、開展社區教育調研、調研報告、開展社區教育評估等,積極影響和推動著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4]
(五)社區教育質量的監控者
社區教育的供給水平與質量如何,最終要通過最后的控制環節得以反饋,即根據確立的標準對社區教育的供給質量進行監督、考核與評價,以衡量成效,糾正偏差,對符合要求者進行激勵,對不符合要求者進行問責。在質量監控機制建設方面,需要建立多元主體參與機制,除了舉辦方自評、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評價外,還需依托第三部門即獨立的社區教育社會評估中介機構對社區教育的質量進行監控與評價。社區教育社會評估中介機構結合社區教育專業特點,遵循嚴明的制度規范,通過組建專業團隊對基層社區教育的組織與管理系統、資源與保障系統、措施與任務系統、效益與效果系統等進行科學、規范及導向性的評價,以確保社區教育供給的有效性。顯然,社區教育社會專業評價中介組織作為有別于政府和市場的第三部門,能夠平衡社會部門結構,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充分發揮監督政府行政主觀傾向、暗箱操作和市場逐利化傾向的積極作用,確保社區教育質量評估的公平、公正,促進社區教育活動的良性循環。
(六)社會矛盾的協調者
社區教育社會組織作為公民民主參與公共治理、建立與政府之間的平等對話關系、合理表達意愿和利益訴求的社會基層組織,是引導社會積極健康發展的一種基礎力量,具有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群體性矛盾和糾紛以及消融各種沖突的功能作用。“社區教育社會組織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具有地域性、民主性、群眾性、凝聚性、鮮活性和社會性等特點”,[5]可以為社區成員提供利益傳輸渠道,把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有效地匯集起來,促進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意愿表達。可以提供無所不包的服務項目,使社區服務達到老有所樂、幼有所托、貧有所扶、弱有所助、難有所幫、學有所教、教有所供,使社區真正成為居民精神回歸的家園。同時基于社會組織產生于社區基層民眾,可以促使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形成基層群眾民主自治的社區文化生態,有助于激發社區居民的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夏建中,張菊枝.我國社會組織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1):25-31.
[2][3]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課題組.外國非政府組織概況[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4,3.
[4]黃曉勇.中國民間組織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7.
[5]陳龍根,胡央波.多中心治理: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的路徑選擇[J].中國成人教育,2012(13):15-17
作者:丁紅玲 單位: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