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教育特色課程的寓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社區教育特色課程是以特色為中心開發設計的社區教育課程,主要包括自主課程、地域文化課程和生命課程。隨著社區教育的持續推進,其內涵不斷豐富,質量也隨之提升,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特色課程的開發。社區教育特色課程之所以有特色,原因在于其具有生命寓意,即對生命自主、生命自覺、生命超越等生命哲學的執著探索。
關鍵詞:
社區教育;特色課程;生命寓意
社區教育特色課程是以特色為中心開發設計的社區教育課程。特色是事物特殊性的體現,有獨有、特有和專有之意。在社區教育的持續推進中,其內涵在不斷豐富,質量也隨之提升,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就是特色課程的開發。從我國社區教育特色課程現狀來看,自主課程、地域文化課程和生命課程是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課程分別以自主彰顯特色,以地域文化凸顯特色,以生命關注特色。生命價值主導特色課程具體包括生命的自主、生命的自覺和生命的超越等內容。生命的自主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懷,讓每一個生命自由真實、自主創造;生命的自覺體現了在自主基礎之上對于生命的覺知,歸宿安適、幸福美好;生命的超越則表現為在自主和自覺基礎上提升生命價值,放飛生命理想,躍動生命旋律,實現生命向更高層次提升。特色課程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意蘊,呈現著生命的尊榮和傳奇,它是社區教育課程的恒久生命力之所在。
一、自主課程之于生命自主:自由、創新和尊重
社區教育特色課程關注個體個性發展,強調發展“自我”意識,促使“自我”形成和“自我”價值實現。課程是既定的“跑道”,也是學習者自己確定的“跑的過程”,既是一種結果,又是一種過程。自主課程是學習者依據興趣與需要,通過自主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活動的選擇與組織、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方式等來發展課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體性為根本價值取向,是實現學習者自主學習、自由發展、自我實現的個性課程。[1]近年來,社區教育自主課程因彰顯個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課程結構體系的一員,在完善社區教育課程結構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自由中感受生命自主自主課程體現自由的教育精神和教育原則。“世界范圍內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不能獨立于個體而獨立存在的,缺乏個體生命感知的世界性生命是沒有生命力的”。從根本上來說,社區教育自主課程真正體現社區教育對個體生命主體性的關注與培養。因為這種課程的前提是喚醒生命的自由,是對個體本性與自由的激發與啟迪。正如葉瀾教授所言:“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別人代‘活’;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歷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別人代走。這是一個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道理,是每一個活著的人都能體會到的樸素真理。”[2]社區教育自主課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性為根本價值取向,實現學習者對生命自主和自由的追求。如上海市奉賢區莊行鎮社區學校的《花泥畫制作課程》、閔行區莘莊鎮社區學校的《莘莊蛋殼畫》、閔行區虹橋鎮社區學校的《虹橋面塑》、長寧區社區學院和長寧區天山路街道的《手工面塑》以及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社區教育學院的《服裝設計———服裝DIY》等特色課程,將課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習者,體現了自主課程對其生命自由的關注。在自主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習者不再被動接受預設好的千篇一律的學習資源,不再是充當“填鴨式”的被灌輸的“學習機器”,不再是埋沒個性“唯教師是瞻”的“學習奴役”。當一種課程的學習者可以完全自由地滿足自我需求,完全自主地發展自我興趣,完全自發地實現自我成長時,這種課程無疑是體現自由與價值的課程,是弘揚自主與本性的課程,是塑造主體人格與生命的課程。
(二)創新中徹悟生命自主社區教育自主課程強調將課程設置的主動權交給學習者,學習者依據興趣與需要,自主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活動的選擇與組織、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等各個環節。自主課程不是因循守舊的知識課程,不是被動接受的固定課程,不是忽略生命的呆板課程,而是真正關注生命、關注個體價值、關注學習者創造性培養的課程。生命的活力在于創新,唯有創新,生命個性才能得以延續與發展,生命的個性價值才能得以實現。人是富有個性的人,人的個性在創新中得以實現。“現代化的目光不光在于提高生活水準,它在生命的每一個范圍和層次:社會———政治、文化、教育、宗教、娛樂、科學與科技等方面也給人預備了全新的結構”。[3]可以說,創造性是生命的本質特征之一。生命只有具有創造性,作為生命個體的主體性才能得以顯現。生命具有永遠向著未來開放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促使生命處于不斷地創造之中。自主課程是動態生成的課程,是依據學習者意愿、以學習者為中心而設置的課程,也是動態生成的過程。自主課程的動態性與學習者生命的靈動性相契合,以生命發展為動力,以生命創造為依據,以生命個性為根基,以生命創新為目的,為學習者提供自由發展、創新發展的空間,讓心靈放飛,讓創新靈動,讓生命成長。[4]如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區桃花塢街道的《桃花塢木刻年畫》、揚州市廣陵區文峰小學的《剪紙》、金閶區留園街道湖田社區的《剪紙藝術》、南京市鼓樓區銀城小學的《乒乓球》,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社區學院的《國學詠誦》、西崗區社區學院分院的《生活環堡DLY》和《絲網花制作》,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坎山鎮社區教育中心的《蕭山手繡花邊》等都是自主課程,讓學習者實現自由學習和體驗生命創新的樂趣。社區教育自主課程使學習者在自主創作、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過程中徹悟生命自主。
(三)尊重中享受生命自主杜威倡導關注學習者的本性,生命需要自由生長、創新推動和尊重維護。人的生命需要尊重,是作為生物本性的追求;人的發展需要尊重,是作為主體性存在的要求。自主課程是以人為本的課程,不是“唯教師獨尊”的加工廠,不是整齊劃一的生產產品的“流水線”,而是注重學習者個性的自由課程,是尊重生命主動性的民主課程。自主課程克服過去那種片面、固定、呆板的課程缺陷,尊重主體意識,尊重個體成長,尊重生命尊嚴。這是民主與平等在自主課程中的體現,是尊重與關愛在學習者生命中的流動與徜徉。如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虎嘯詩社”以詩會友、以詩聚情、以詩濟世,社友自主設計課程,自主拓展項目,現在這一詩社已經成為典型。這一切都得益于滿足了學習者自主需要這一前提,使主體意識得到滿足,大大釋放了他們的潛能,使他們成為學習的創造者和設計者,成為學習的享受者和欣賞者。同時,自主課程要求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努力適應學習者的各種需要,發揮學習者的各種潛能,使他們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有尊嚴地學習。
二、地域文化課程之于生命自覺:安適、歸宿和滿足
徐特立先生認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鄉土教材”。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區域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與積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最具有本土化色彩。在地域文化轉化為社區教育課程資源之前,常以一種隱性課程的形式影響著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言行作風和生命態度。因此,社區居民與地域文化本來就有天然的聯系,是渾然一體的一脈相承,他們最容易發掘地域文化有價值的根脈,形成以地域文化為核心的地域文化課程。在地域文化課程熏陶下,學習者內斂的、自發的、隱性的融合、認同、依戀迸發,進而轉為外在的、意識的、顯性的安適、歸宿、滿足。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迸發、由里及表的融合、由隱性到顯性的統一,同時也是一種對本地域文化的認同與融合、歸屬與尊重、自豪和滿足。以地域文化為載體的地域文化課程,使學習者的生命體驗有了文化依托,從而促進生命自覺。
(一)安適中觸摸生命自覺社區教育地域文化課程是以地域文化特色為依托,根植于地域文化生活的土壤中,反映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這種課程資源有其文化基因———根土文化,即一種生命文化,是職場群體向社區群體的一種轉變。久受地域文化熏染的人們,不能察覺地域文化對他們影響的細枝末節以及彼此之間的天然聯系,因為人們對文化耳濡目染以及與文化渾然一體,文化總能帶給人們安適感,使之得以安適生活并將這種安適傳承下去。在心靈世界的反思中,心靈的安適與逍遙使生命在頃刻間獲得永恒性存在,這樣,人們才能以超越歷史的眼光和胸懷給人類以深度的人文關懷。地域文化課程開發應以地域文化為載體,傳承地域文明、發展地域文化、反映地域特色、彰顯地域內涵,將鄉土資源作為課程的精神養料,深挖鄉土資源包含的文化意蘊,注重優化和傳承。如北京市西城區廣內街道的《北京抖空竹》、西城區月壇街道市民教育中心校的《月文化》,天津市河西區掛甲寺街市民學校的《泥塑》、河東區春華街道的《面塑藝術》,遼寧省大連市金州新區光明街道的《金州龍舞》,江蘇省昆山市巴城鎮社區教育中心的《巴城戲緣》、昆山市錦溪鎮社區教育中心的《江南民間曲藝———宣卷》等地域文化課程在宣傳地域文化,發揚地域特色,傳承地域文明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使學習者吸收地域文化課程的營養,體會文化的精髓,感受地域的歸屬。
(二)歸宿中喚醒生命自覺只有在永恒的前提下,生命才是有歸宿的,生命才能得到安撫。證明生命存在的依據不是生命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而是生命的永恒。缺乏永恒性支撐起來的生命,最終都會陷入實在和價值上的虛無,或都會因隨之而變的目標或因素而異化為他在。永恒的生命需要歸宿,精神上的歸宿與現實世界的歸宿缺一不可。精神上的歸宿需要靈魂歸一與沉靜,現實世界的歸宿則需要一定的地域團體,回歸一定的社會秩序與文化。地域文化課程是以地域文化為載體的課程,以地域為中心,以文化為內核,發揚地域特色,傳承地域文明。地域文化課程無疑是牽引學習者回歸文化的重要資源,它使得他們認同地域文化的價值,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如江蘇省常州市金閶區留園街道湖田社區的《剪紙藝術》、金閶區白洋灣街道的《民俗、民風、民事》特色課程對鄉里民俗的挖掘,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大連灣街道的《襪子娃娃》、甘井子區紅旗街道的《中國國畫》、《呂劇》、《鑼鼓健身》、《歡樂腰鼓》,上海市浦東新區蘆潮港鎮社區學校的《蘆潮港鄉土文化》、盧灣區瑞金二路街道社區學校的《走近瑞金,親近歷史》等根系地域文化的特色課程無不閃爍著生命的活力,給人以熾烈的歸宿感。而當學習者對地域文化產生自然的歸宿感時,將會在歸宿中喚醒生命的自覺。
(三)滿足中盡享生命自覺人作為責任人存在,生命因責任而得以前行。人在發展中日趨完善,是充滿個性的,同時又是處于一定區域環境的社會人。地域文化課程以充滿特色的地域文化為課程資源,使人對區域文化產生依賴與滿足后,感受到理應存在的生命自覺。如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采荷街道的《茶文化常識》、上城區社區學院清波分院的《手工編織》,山東諸城市農村社區學院的《諸城特色文化》,四川省武侯社區教育學院的《川劇》、《話三國說蜀將》,武侯區金花橋街道的《鞋文化》,上海市青浦區的《茭白葉編織》、《學唱申曲,傳承滬劇文化》、《絲網版畫》等特色課程充盈著地域文化特色,展示著地域所獨有的魅力。因此,不同地域文化課程的學習者都可以感受到本地域文化的與眾不同。當這種與眾不同、無可替代、唯我獨有的文化資源轉化為課程,它勢必將地域文化特性轉至學習者身上,進而將獨具特色的感覺轉化為強烈的滿足感,即對本地域文化的熱愛、自豪、守望,以及油然而生的責任、義務、奉獻。
三、生命課程之于生命超越:體驗、改善和提升
人的生命成長只有在實踐之中才能得以顯現。“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5]生命的成長需要成長的資源。回歸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力量;追求生命內在,才能發現生命在體驗、改善、提升中經歷超越。社區教育生命課程應關注生命實踐的體驗、生命經歷的改善、生命質量的提升和生命境界的超越。知識本位課程以知識為課程設計與開發的中心與原點,雖然有使優秀文化科學知識迅速傳承、教育目標易于實現的優點,但是由于對學習者生命本性的忽視、生命訴求的壓抑、生命價值的蒙蔽,致使知識課程的弊端愈發明顯,由此生命課程應運而生。生命的靈動性、生長性和個性決定了生命課程的生命性、過程性、經驗性和個體性,進而決定了生命課程的特性與類型,即生活課程、經驗課程、過程課程和個性課程。其一,生命課程是生活課程。生命離不開生活,社區教育課程必須具有生活性。課程在生活中產生,課程是一種生活,生活就是課程,生命課程是完整生活的課程。其二,生命課程是經驗課程。生命在生活中得以體現,生活在經驗的積累中得以進行,生命在經驗中成長,是經驗的改組和改造。其三,生命課程是過程課程。生命具有靈動性和生長性,生命課程是學習者的生命活動和生命經歷,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其四,生命課程是個性課程。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充滿個性而獨特的人,是一個無可替代的個體。生命課程應該為生命而存在,應該關注學習者發展的需要與多樣性,關注學習者的獨特性,關注學習者的生命個性。課程只有以生命為核心,社區教育只有以生命課程為載體,才能真正回歸生命,成為人的教育。
(一)體驗中嘗試生命超越社區教育生命課程從學習者生存出發,關注學習者的生存需求,根據學習者的生存狀況,適當地安排相應的內容。生命課程關注學習者的基礎經驗和情感體驗,促進學習者的生存改善。生存是物質生存與精神生存的統一體,學習者在課程中獲得必要的物質生存技能,解決基本的物質生存問題。同時,在物質生存獲得滿足的前提下,精神生存的需求應運而生。精神生存的獲得是完滿生存的必要條件,精神生存是學習者生存的原動力與基本點,是物質生存的根基。在這些基本的生命體驗中,一步步嘗試生命完善和超越。如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的特色課程《巧娘手工技能培訓》將生存技能帶給廣大社區居民;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社區培訓學院農民參與式教育培訓實驗把培訓辦進農村、辦進田間、辦進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切實深入農民和為農民服務。又如天津市金州新區七頂山街道的特色課程《甜櫻桃實用技術四季管理指南》等。社區教育生命課程對學習者生存的關注,是生命課程實施的基本點,是促成學習者生命完善的重要一環。
(二)改善中經歷生命超越社區生命教育課程是生活的需要,而生活又是社區教育生命課程的本源,社區教育生命課程要通過生活進行豐富。[6]因此,社區教育生命課程是生活課程,是以學習者的生活為基礎,遵循學習者生活邏輯的課程,是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習者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的課程。它與學習者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以學習者生活為中心,從學習者生活中來,再到學習者生活中去,并著眼于提高學習者的生活質量,注重課程開發的綜合性和人群覆蓋性,切實關注學習者的生活需求,解決其生活困難。按照學習者的生活需求設置社區教育課程內容,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可以設置心理健康、娛樂游戲、生活小妙招、美食制作、法律常識等深受學習者歡迎的特色課程。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長慶街道的特色課程《美食達人》關注美食,關注生活;廣東省廣州市蘿崗區社區學院的《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讓我們的身心更健康》、《讓我們的家庭更幸福》系列特色課程真正實現生命課程的生活性。這些關注生命生活性的特色課程,從學習者的日常生活出發,類型豐富,適合各類人群,形成一定的人群覆蓋性,滿足各類學習者的生活需要,改善學習者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社區建設的健康發展,使學習者在改善生活過程中實現生命超越。
(三)提升中實現生命超越社區教育生命課程本質在于提升人的生命價值。生命課程是對生命的回歸與關注,在對學習者生命關注的過程中,用生命設計課程,以課程影響生命。首先,社區教育生命課程的根本是人的生命,是對學習者生命過程的關注和對生命情感的關懷。只有以學習者生命為中心的課程,才能稱得上是鮮活靈動和富有生命力的課程。其次,人是富有個性的人,生命課程就是要關注每位學習者的生命個性,以學習者的生命為基點和起點,關注“具體個人”。再次,人是具有生命價值的。人的生命價值是社區教育的根本價值,生命課程的根本在于啟發人的生命價值。生命課程通過培養出有價值的人以實現它的完整價值,“嚴格來說價值教育只能從人的價值層面,對其主體價值素質的生成施加影響,其中尤應將人的價值創造意識和能力作為強項,顯示出人的價值可貴之點……價值教育的實質是創造人的價值的教育或真善美的人的創價教育”。[7]生命課程通過對生命的關懷,關注“具體個人”,啟發學習者生命價值,實現價值提升。如美國公民教育與社會緊密結合,通過課堂教學、社會活動、學科滲透、建立學生組織等各種各樣的途徑,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并用,重視公民技能訓練,[8]走出一條富含價值意義的公民教育特色課程之路。又如上海市長寧區社區學院的特色課程《城市公共安全》注重對學習者生命價值與公共利益的教育;天津市河東區社區學院的特色課程《心理健康》注重對學習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啟迪,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洪武路街道的特色課程《社區公民意識教育》注重對學習者公民價值觀念的培養,這些都是社區教育生命課程在學習者生命價值領域的回歸。回歸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力量;追求超越,才能發現生命在動態中生長。社區教育生命課程是體現靈動生活、關注個體生存的課程,是體驗生命存在,改善生命質量的課程。它在提升生命價值中實現生命超越,這種超越,關乎生命質量的改善、生命成長的歷練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邱德樂.論自主課程[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2-15.
[2]葉瀾.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102.
[3]孫志文.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M].北京:三聯書店,1994:12.
[4]張蕊,張永舒.自主課程:生命教育課程的重要課程載體[J].信陽師范學院,2010(3):11-14.
[5]葉瀾.回望[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92.
[6]吳亞林.價值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18.
[7]王逢賢.價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J].高等教育研究,2000(5):32-36.
作者:桑寧霞 王曉丹 單位:山西大學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