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教育志愿者建設的途徑和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區教育志愿者指的是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區教育,促進社區教育進步而提供服務的人。與一般志愿者比較,社區教育志愿者除了必須具備熱心公益事業、具有志愿服務的時間和精力等基本要求外,還需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教育或管理經驗。加強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是整合社區人力資源,提升社區教育影響力,促進社區教育深入發展的有效途徑。
1.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寧波海曙區的調查研究表明,社區教育志愿者能基本滿足居民對社區教育的需求,但與社區教育的多樣性需求相比,志愿者隊伍建設還有差距。
(1) 管理較散亂
社區教育志愿服務主體目前由多個政府部門或單位牽頭,志愿者隊伍都是單打獨斗、各自為戰。如海曙牡丹社區現有養老、科普、消防、法制宣傳、環保、安全、精神文明建設等 20 余個社區教育志愿服務團隊 ,這些志愿者隊伍由街道不同部門、社區以及單位自行組建,從登記注冊到工作記錄沒有統一標準,缺乏行動的統一性,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不能同步同向。散亂的管理體制要么導致活動內容、活動人員的浪費,要么造成某些活動志愿服務的空白。同時,從隊伍內部來看,70%以上是 50 歲以上的離退休人員,在職的中青年人員不到 10%,還有的就是社工、學生、部分社會組織人員組成,他們所承擔的教育職能大多是政府制定或者社會義務,其約束力差、回報率低和人員結構單一、不穩定等,導致志愿者隊伍很難相互配合,不能系統地開展專項社區教育服務工作。
(2) 缺激勵保障
社區教育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務是無償的、免費的,但其管理和志愿活動的開展是需要資金投入和經費保障的,需要社區及相關機構提供諸如校舍、場地、教育設備等“硬件”,以滿足志愿者開展專項教學和社區服務。同時 ,對社區教育志愿者也應進行物質或精神激勵,賦予志愿者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進而使志愿者隊伍不斷擴大。調研顯示,目前社區教育志愿服務的開展更多地依賴于各級行政單位的安排和社區居民的興趣愛好,缺乏市場運作和資金支持,也缺乏完整的激勵保障機制,志愿者干 多 干 少 、 干 好 干 壞 都 一樣 , 制 約 了 志 愿 服 務 的 發展,很難保證志愿者隊伍的專業化服務和新發展需求 ,導 致 志 愿 者 隊 伍 建 設 陷 入停滯。
(3) 教育培訓不足
社區教育志愿者需要科學有效的管理,而培訓就是管理的重要內容。沒有培訓,志愿者隊伍的素質就難以提高,就不能適應社區教育的深入開展。社區教育中心、街道、社區作為志愿者隊伍的具體領導者和組織者,要做好志愿者的培訓工作。目前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相應的專業培訓機構和培訓內容。志愿者學習積極性都很高,但沒有統一的要求和專門的管理部門,一些志愿者不知道自己缺乏哪些專業知識,去哪里培訓。二是存在工學矛盾,根據各級各類部門的培訓活動顯示,離退休人員參與的積極性較高,中青年志愿者參與度普遍不高,導致志愿服務工作大多集中在像體育鍛煉、文化藝術、手工制作等方面,法律知識、衛生保健、家庭理財、非物質文化傳承等專業人士有較大缺口。
2.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建設途徑與策略
(1) 規范化管理
社區教育志愿服務必須具備“六個有”:有一支相對穩定的志愿者隊伍,有志愿者和服務對象的檔案,有相對固定的服務項目,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服務基地,有完整的活動計劃,有規范的規章制度。首先,規范志愿者檔案。每個街道都要有社區教育志愿者數據庫、志愿者管理制度;每個志愿者社團都要有備案登記表、社團章程、社團成員名冊表、社團管理細則、活動記錄表;每個志愿者都要有統一的登記表、活動記錄表等,區社區教育指導中心定期在指定街道召開檔案現場會,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利用海曙區鋒領 E 家黨員志愿服務平臺和 81 890 志愿者服務平臺對志愿者的情況、服務時間、服務內容等進行登記、統計和宣傳。其次,建立各項制度。社區對志愿者的招募、錄用、培訓、活動、考核、退出等都要有具體的規定,做到有章可循。如,招募志愿者前,要到當地民政局或相關行政部門備案,然后公開招募,其報名條件有共性要求,如自愿、遵紀守法、身體健康、不計名利、有奉獻精神等,亦可附加其他條件,如有某項專長,或對某項工作有一定的興趣愛好等。志愿者一旦招錄,應先學習相關制度,填寫登記表,同時發放志愿服務手冊,對每次服務時間、內容、效果和表現、參加培訓情況等,在手冊中登記,以備察考。再次,健全考核激勵機制。一是制定標準,將志愿者服務情況作為街道各類評優活動(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五好文明家庭”“優秀黨員”“文明樓組”等)的準入或重要參考條件,以此提高全社會對志愿者工作的重視程度。二是每年開展優秀志愿者團隊和個人評選活動,對典型事例加以總結、宣傳,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讓志愿者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同和肯定,同時為志愿活動資金投入提供依據。三是每年向優秀志愿者所在單位、社區反饋信息,或通過表揚信等形式予以肯定,贏得單位重視,鼓舞志愿者。
(2) 開展網絡化培訓
首先,在區學院成立社區教育志愿者培訓中心,對全區志愿者社團負責人進行培訓。首先是通識培訓,側重于志愿者團隊的管理、組織、溝通及檔案整理。其次是專業培訓,如針對文藝類團隊,開展活動的策劃、組織、舞臺美化等培訓。通過培訓,提高社團負責人的管理水平和專業知識。其次,以街道民間組織聯合會、社區社會工作室為落腳點,對志愿者中的“草根領袖”、骨干進行志愿工作的目標、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學習培訓,拓寬他們的工作思路;通過交流和活動,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專業技能。再次,區、街道、社區三級社區學院互動,對全體志愿者進行專業培訓。根據志愿服務的特點,對志愿者進行崗位和業務流程培訓。區、街道社區學院設計方案,落實經費,社區分院落實培訓任務,對特色社團的成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整體素質。
(3) 加強專業化建設
一是借助“寧波市志愿者培訓基地” 和“海曙區社區教育志愿者培訓基地”開展專業培訓。寧波市“81890”志愿服務中心志愿者培訓基地,重點對各級各類志愿者及特色團隊進行崗位培訓,海曙區基地則每年開展社區教育志愿者培訓。二是聯合其他公益服務單位拓展志愿服務領域。 學院每年聯合寧波市人和心理培訓學校開展心理咨詢進社區公益活動;每年暑假招募大學生志愿者作為“海之夢”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師;與寧波市健康家園公益服務中心聯合,借助他們的志愿者團隊,在全區開展母嬰健康、青少年關愛及為老服務三大領域的公益項目。三是結合黨建工作提高志愿者素養。學院黨支部與周圍社區的黨委合作,簽訂“校社結對,共育黨員”協議,圍繞增強黨組織凝聚力,聯合開展黨員志愿者培訓活動,共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如,學院與牡丹社區黨員志愿者開展“五水共治宣講活動”、與轄區單位黨員志愿者開展國內外形勢講座等;與寧波市三江保護志愿者隊伍簽署了“‘三江保護’團隊友好合作協議”,并在學院黨支部的牽頭下,區域內的十多個社團加入了保護三江的志愿行列。
作者:夏玲琴 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社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