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培養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改革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小學生的思維特征由于受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逐步地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即使到了高年級,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然需要許多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在小學階段,只有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創新能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為將來更深層次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改革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小學生的思維特征由于受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逐步地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即使到了高年級,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然需要許多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在小學階段,只有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創新能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為將來更深層次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數學教學中只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和創新能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環境,培養學生思維的正確性、靈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獨創性,才能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智力發展。
一、營造和諧氛圍,誘發創造動機
課堂教學中,學生創造力往往體現在對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時,創設良好的情境,營造自由、和諧、全面發展的氛圍,誘發其內在的動機,可以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誘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建立綠色的師生關系,努力營造和諧的氛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協調好教與學雙向活動,使教學組織形式從單向轉為雙向、多向,成為多元的、動態的交流網絡。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學會自我組織,自我參與,自我學習,千方百計為學生營造寬松融洽的課堂氣氛,給學生提供發表獨立見解的天地,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爭論,激發他們自己探索的動機。例如:在解答“某校二、五年級在校園內植樹,把120棵植樹任務按1:4分配,二、五年級各種多少棵?”這一問題時,我沒有給予任何的提示,而是我讓學生獨立思考進行解題練習后,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解題思路,并逐一地組織學生評議解題思路的合理性。有的同學按例題的方法進行解答:1+4=5,120×=24(棵),120×=96(棵);有的同學則認為把120棵平均分為5份:120÷(1+4)=24(棵),求得一份數便是二年級植樹的棵數,4份就是五年級種的棵數:24×4=96(棵);這時又有不少同學紛紛發表不同的見解。有的先求每份數,再總數減去這一份數剩下的便是五年級種的棵數;有的則從比例的角度考慮,用比例解答出來。小學生在教師營造寬松融洽的氛圍中,發表了自己獨立的見解,進入一個自我學習,自由發揮的情景。他們在多向交流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拓寬了知識面,創造欲望得到充分的激發,創新精神也得到了培養。
二、點燃興趣火種,開啟創造閘門
興趣是人對某種事物的特殊的認識傾向,這種興趣促使個體去積極的探索新事物,并從中得到心理滿足。探索新事物的興趣能幫助兒童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促進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創造性活動。小學數學的知識網絡相對其它學科而言,比較嚴謹,教學起來也比較乏味,如何激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如何使學生在學習數學中變“接受”為“創新”呢?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時時提醒自己: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上,我努力實現自己的承諾。例如,在引導學生認識圓柱側面時,若照本宣科,勢必會把學生思維禁錮在只能沿著一條高剪開,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的思維定勢上。教學時,可抓住學生已掌握測量圓柱底面、長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大小這一時機,及時啟示:“能否用測量平面的方法來測量圓柱側面的大小呢?你打算怎樣測量?這就設置了不能直接用測量平面面積的方法來測量具有曲面特征的圓柱側面積的障礙,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誘發學生聯想、設想,進而提出多種測量的方法。當學生急于知道設想的結果時,進一步啟發:“能否把這個曲面轉化成一個平面呢?把它拆開看看。”此時,好奇的學生紛紛親自嘗試。當讓學生說說此時怎樣測量圓柱側面面積時,他們就能根據以往測量平面大小的經驗說出此時測量當前這一平面的方法。學習中,同學們獲得了成功的愉悅。好的學生認為:今天我真行!后進的學生認為:今天我也行!這節課我激勵學生敢于突破常規、敢于設想推論、敢于標新立異,最后創造性地認識了圓柱的側面,為圓柱側面積計算的學習鋪好路。每一節課的教學,我注意讓全班學生樹立:你在這里行,我在那里行,不但自己行,爭取大家行的崇高理念,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和探究興趣,開啟他們的創造閘門。
三、引導動手實踐,挖掘創造潛能
創造學認為:人的創造潛能不存在于現成的認識成果中,而活躍在形成結論成果的探索過程中,只有認識發展的積極活動,才能釋放創造潛能,驅動著發現真理。小學數學課本的知識,雖然已是人類創造的現成財富,但對于小學生來說,通過自己的探索而獲得仍不失為“新發現”,是一種再創造。發現總是探索問題的開端,可是在探究活動中,對于受到知識和生活經驗等等因素限制的小學生,讓他們在探究知識活動中發現問題,特別是與所學習知識有聯系的問題顯得更加困難,這一障礙容易打擊小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壓抑創新意識的生成和發展。此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教材,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善于發現問題,在活動中增強善于發現問題的欲望,在交流中明白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歸納總結中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進入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情境,積極投入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的探索活動和過程,自主地走向結論。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當學生認識圓錐的體積不能像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那樣用V=sh來計算,并且在通過多媒體教學演示中發現圓錐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有密切關系后,我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你認為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會有怎樣的關系呢?2、你打算用什么辦法來證實你的猜想呢?把學生帶入一個針對性強,沒有限制因素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可以用往圓柱體里倒水的方法來證實;有的說:可以往圓柱器倒米的方法來證實;有的說:可以用倒沙的方法來證實……接著,讓學生運用他們設想的其中一種實驗方法組織分組實驗:在圓錐里裝滿沙子往圓柱里倒。在實驗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記錄、分析實驗報告,發現、總結出“圓錐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這一規律,并借助求圓柱體積的方法,推導出求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V=sh,這樣,就使得學生自主地走向了掌握求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整個過程,以學生為本,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獨立嘗試,動手實驗,發現規律,運用已知同化新知,從而掌握了新的知識點。小學數學課本中的知識內容大多是比較抽象的,教學中教師善于結合實際,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才能有效地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激活學生蘊藏創造的潛能。這種潛能,往往成為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力,成為愛好志趣;這種潛能,能極大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種潛能,無疑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一把“金鑰匙”。
四、結論
總之,教學中,我始終遵循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將“鎖匙”教給學生,創造性地教;要解放學生,讓學生創造性地學。每一節課,每一個內容,每一道習題,我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創造能力也得到較好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文鋒.淺談提高小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5(06)
[2]鄭貴樹.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4(24)
[3]沃野.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討[J].神州.2013(19)
[4]黃秀玉.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中).2011(03)
作者:周光能 單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爐城鎮康定民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