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通識教育引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通識教育
隨著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趨勢,高等教育的任務已從對人生特定階段的一次性教育轉變為終身教育。因此,高等教育不只是傳授某種知識和技能,而是使學生具備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等能夠幫助學生隨著工作職業的變動而不斷掌握新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任何時代所需要的人才都應具備諸如忠誠、敬業這樣的個人品質。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授多少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是在于能否使人的心智和潛能得到開發,能否使人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健全的人格,能否使人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中生存下去。而通識教育的理念正是使人不僅具有某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而且使人對人類的主要知識領域的基本觀點和發展趨勢有所了解,并且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香港中文大學提出,通識教育課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擴展學生之視野,培養其抽象與綜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萬變之現代社會中,能內省外顧,高瞻遠矚(《香港中文大學概況》1994~1995年)。
2004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綱中要求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學生應樹立全面的文化觀,提升綜合素養,這正是通識教育的主旨所在。夏紀梅指出,工具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是外語教育的本質所在。語言學家W.River認為,外語教學的兩大功能為工具功能和整體培養功能。語言承載了思想和情感,這些內容體現了人文性,體現了人文學科的特征。外語教學的整體培養功能正是通過承載文化與思想的語言工具來實現的。通過學習體現文化知識和多學科知識的語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而且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語言和思想文化的統一性決定了大學英語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統一性。大學英語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教學目標都是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其教育理念都是擴展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外語教學的任務不僅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技能,而且要幫助學生探究語言背后的無限的精神世界,建立綜合全面的人類知識結構,發展全面的人格素質,培養學生成為通融識見,具有博雅精神的人。
三、構建“語言技能+通識教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教學理念
現代教育的目標是“學知識,學做事,學共存,學做人”(learntoknow,learntodo,learntolivetogether,learntobe),這對于外語教育來說亦是如此。語言承載著各種文化與知識,外語教育不僅可以教授學生語言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學習文化知識和多學科知識。外語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和交際能力。同時,外語教育也是教學生做人的過程,培養學生能夠與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交流,能夠正確理解和接受各種文化和思想,成為具有多元文化意識的現代人。隨著時代的變革和發展,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其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能運用英語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除了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的人文厚重感,培養學生明晰的觀察、思考和表述能力。把知識的傳授與培養學生的人格、道德情操及社會意識相結合,從而培養出能夠適應全球競爭與合作的“完整的人”。
(二)教學內容
現在,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化主要在于增加英語課程的內涵,尤其是文化內涵。對于如何將通識教育與大學英語課程相結合,吳鼎民和韓雅君提出“三套車”課程內容框架,即把英語語言、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語言教學是根本,尤其對一些語言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掌握扎實的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語言教學并不等同于一個純學語言的教學,關鍵是如何以廣博的文化及多學科知識這個內容為依托進行語言學習。在大學基礎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聯系教材適當導入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厚重感。甘陽認為,中國的通識教育的兩大中心為全球化和中國文明,要使學生做到中西并舉。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多關注相關的本國文化,并將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相比較。這樣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客觀和寬容的文化價值觀,拓寬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學生在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時不乏對中國文化進行介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注入中國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向世界介紹中國來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吳鼎民和韓雅君指出,多學科知識包括文、理學科和社會發展等通識性知識。通識知識既不是簡單的基本常識,也不是專業性很強的學科知識。在基礎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不斷補充最新的、真實的語料,如國內外時事、熱門話題等,從而擴充課堂信息量,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思辨的能力。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四冊中有一單元的主題是關于經濟的,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真實的關于國內外經濟類的新聞聽力語料,并指導學生掌握與經濟相關的一些帶有一定專業性的常用的詞匯和表達。
(三)教學模式
本研究不涉及大學基礎英語課程之外的外語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主要是以基礎英語課程為依托進行通識教育,將英語基本技能的培養和通識教育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掌握英語基本技能。
1.課堂以師生互動為主。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主要以課文、詞匯和語法為中心進行講解和練習,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對語言學習就會失去興趣。發現教學法強調,教師的任務不是將現成的結論性知識教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如何思考,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自主地探索和重新構建知識。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面對各種知識與信息,如果不分良莠,不能批判性地去接受,就只能成為知識的奴隸和信息的容器。教師應激勵學生在探索與思考中去學習知識,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要求學生提交書面總結匯報或論文。融合了通識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思想和語言的互動。認知主義代表人物Bruner指出,教育應成為履行文化再生功能的討論場所,在討論中,文化被不斷闡釋和重新定義,以產生意義的交流和再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討論式、探究式的互動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批評性思維,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逐步擺脫“學了語言不會用”的處境。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冊中有一單元的主題主要涉及婚前協議,通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小組對這一主題進行討論,可以提高學生是非判斷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并提高學生通過語言把所思考的問題層次清楚、邏輯嚴謹地表達的能力,同時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這種以深層社會文化內涵為承載的語言技能訓練,使外語教學擺脫了單一的“工具化”傾向。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通識教育理念要求從傳統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教學法。由于學時數的限制,課外布置的任務可以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延伸。甘陽指出,通識教育的兩大內容是閱讀量和討論。閱讀量是對思維能力的培養,沒有一定的閱讀量是不會思考的。教師圍繞某一主題內容布置學生課外閱讀相關的材料,或在網絡上查閱資料,隨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與主題相關的陳述、展示或討論,也可以要求學生上交讀書報告。《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冊中有一單元的主題涉及人類基因工程和克隆,學生對于這種具有一定專業性的主題了解甚少,因此,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得相關學科知識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彌補了學生對一些學科知識的缺失,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課文。課外大量的閱讀是實現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提高閱讀及相關的聽說寫譯這些基本語言技能的根本,從而達到語言技能與通識教育的雙贏。
3.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作為對課堂教學的延伸,組織學生在課堂外進行演講、辯論、詩歌朗誦、競賽、給英文電影配音和根據名著改編的舞臺劇表演等活動。由于大學英語教學中沒有專門的語音課和口語課,這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語音語調的準確把握,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而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已遠遠超出了對其語言技能的訓練。當學生經過多次彩排和反復訓練后,惟妙惟肖地表演名著中的人物角色時,熟練地吟誦詩歌時,雄辯地闡述某種觀點時,這對于學生們來說是一次心理和能力的突破,是對其人格的一次教化和升華,是一次小組成員齊心協力、團結合作的努力。可見,這些通識教育理念下的第二課堂活動不但是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對他們的心理素質、思辨能力、道德情操、價值取向和人格的塑造具有重大意義。
(四)教學手段
教師在進行相關的文化知識和學科知識的導入時,可利用多媒體通過圖片、新聞、采訪、名人演講、紀錄片和原聲電影等進行直觀的教學。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中有一單元主題是關于美國黑人的歷史文化的,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美國黑人的歷史,并適當地選取能夠展現美國黑人歷史的電影片段展示給學生。這種融文字、視覺和聽覺為一體的教學方法改善了學習環境,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陳述和展示時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對于教材中涉及的黑人文化主題,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下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和陳述。這樣,學生就成為積極主動的思考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的情感、意志力等心理素質的提高。另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英語學習網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恰當地利用網絡進行英語學習,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國際競爭力。
四、結語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在內容上文化含量低,在教學方法上缺乏思維導向,通識教育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鍵是如何在一定的條件下,做到既保證學生的語言技能水平不下降又開展通識教育。以大學英語基礎課為依托,以英語為載體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將語言技能訓練、跨文化交際及多學科知識融為一體,從而為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創造條件。
作者:蓋曉蘭曲蕾單位: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