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新型通識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通識教育視角下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要求
1.基礎素質要求
對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的基礎素質要求就是要求教師掌握通識教育理念,并在通識教育理念下展開工作和進行教學。在筆者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對通識教育一般了解的教師占82%,完全不了解的教師占12%,比較了解和很了解的教師占6%。通識教育不僅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的培養需要具有通識教育理念的教師,通識教育理念有助于英語人才的“復合化”和“創新化”。經過長時間的應試教育,學生成了一定程度的“考試機器”,創新素質和復合能力的發展都受到嚴重限制。因此,教師的通識教育理念對人才培養尤為重要。
2.專業素質要求
近年來,網絡力量逐漸強大,工作崗位對人才要求也發生了轉變,同時,學生知識結構也產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能力、與所教授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以及較高的專業教學能力。扎實的英語語言能力既包括涵蓋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英語基礎知識,還應該包括文化知識以及風土人情知識。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往往教授專業英語,因此,所授專業的基礎知識必不可少。發揮教師的作用,順利達到教學有效性,都對專業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的教學能力包括一定的教學技巧,也包括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等多方面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教學的順利進行的素質。
3.創新素質要求
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不僅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素質。創新不僅包括教學方法的創新,也包括知識結構的更新,還應該包括教學媒體的創造性使用。教師職業的創造性和英語語言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創新素質提高的不可替代性和迫切性。
二、通識教育視角下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培養模式和途徑研究
1.培養模式構建
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不是創新型和復合型英語人才的簡單疊加,而是具有創新素質的專業復合型英語人才。人才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師的參與才能完成。培養這種人才,首先要求教師是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茲南尼基(Znaniecki)曾經提出:每個人無論承擔何種社會角色都必須具備正常擔任該角色必不可少的知識。馮憑將高校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歸結為兩類,即單一型結構和復合型結構。通識教育視角下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應該是專業知識、教學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和通識知識的有機結合。知識結構的多元性需要通過多元培養模式來實現。建構復合英語人才的多元化專業知識結構,必然要求英語專業教師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的建構,以適應不斷發展的高等教育需要和迅速發展的社會對于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的需求。這樣的英語教師對教師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通識教育視角下的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培養應該是在通識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著重培養教師包括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創新素質以及涵蓋知識能力、教學能力、教育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復合水平。這種“塔”式培養模式能夠比較全面的給教師培養提供指導理念,也對教師的具體能力和素質提出了要求。
2.培養途徑研究
以通識教育理念為指導加強教師培養帕卡德教授指出大學要提供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第一次將通識教育和高等教育聯系起來。通識教育涵義廣泛,不僅涵蓋了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還包括這些知識背后更深刻的涵義:人生哲理、文化思想、探索進取精神等等。亨利·羅索夫斯基指出:“作為起模范帶頭作用的教師也是通識教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一個具有高標準和善于關心人的教授在道德行為方面肯定會教給學生更多的超過授課時限的東西。”目前通識教育的開展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通識教育師資的匱乏。結合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實情,有學者提出“與其增加老師和學生的負擔,不如采取比較務實的做法:在設置一定專門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同時,讓專業教師承擔通識教育的任務,在專業科目的教學中發揮通識教育的機能。”[4]專業教師承擔通識教育任務,首先要求教師本人具有通識教育理念。如上文所述,大部分教師對通識教育理念僅限于一般了解的程度,有些教師甚至完全不了解。如此,很可能造成對通識教育理念的理解模糊甚至誤解,而通識教育的實施難免流于形式,舉步維艱。高校英語在很長時間都是語言工具課,往往圍繞對學生語言基本技能的培訓而開展,而教師也會因為課時、意識等客、主觀因素忽略語言背后的文化內容,從而很多圍繞英語展開的課程失去了其應承載的人文通識意義。只有教師充分了解通識教育、在工作中以通識教育理念為指導才能為通識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英語教師轉變觀念,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授語言技能的傳統教育理念,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心智發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扭轉教育中技能性、功用性和應試性的思想傾向;其次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師德師風修養,對本職工作懷有“熱情”付出“真情”,在言傳身教中將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道理傳授給學生。以創新素質和復合水平為目標加強教師培養培養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首先要求教師是具有多元知識結構的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培養這樣的英語教師,需要學校和教師兩方面的共同努力。這樣的努力也分為兩個層面,即教師學習和教師梯隊建設。在教師學習方面,學校除了提供傳統的攻讀碩博士和國內國外訪學機會,也可以開展主題性短期培訓班(如教學提高主題、通識教育主題、師德師風主題、教學媒體主題等),還可以舉辦專題性學術會議(如認知語言學、跨文化交際、語用學等)。此類教育方式對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是受限于時間短、普及面窄等方面,效果有一定影響。所以,學校應該注重教師梯隊的建構。教師梯隊建設方面分為縱向梯隊和橫向梯隊兩方面建設。縱向梯隊是學校根據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教研水平將師資隊伍劃分為學術(科)帶頭人、學術(科)骨干、課程骨干、梯隊成員、梯隊后續成員。橫向梯隊是學校根據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將教師分為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橫向梯隊的劃分不會造成教學和科研的割裂或者斷層,反而會更好的發揮教師特長,促進教學相長。兩個梯隊在人員、工作和研究上可以重合。教師自身也應該加強學習。懷有通識教育理念的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應該博學多才、博聞強識、思維開闊、勇于創新。現在很多高校的英語教師“年輕化”,這些教師掌握了較扎實的英語技能,聽說讀寫譯能力較強。然而,教師的其他水平卻不容樂觀,表現為中文水平的下降、文化知識的缺失、教學方法的欠缺、個人修養的有待提高。這些都可能成為通識教育開展的阻礙因素。因此,教師本人應該積極優化自己知識結構----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個人修養、加強專業知識,有意識地拓寬知識面,培養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問題、講解問題的思辨能力,并形成于教學活動,避免學生培養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能力培養為連接點加強教師培養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能力可以劃分為知識能力、教學能力和教育能力三個方面。知識能力包括英語語言知識能力、語言應用能力和語言與專業結合能力。英語語言知識能力是基礎,包括,既要求聽、說、讀、寫能力的達到,也要求語言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養。語言應用能力是橋梁。語言的應用在社會情境中進行,教師尤其應該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在常規的教學活動中融入文化概念,還原語言文化使者的本質,給英語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英語語言和專業結合能力是最終目的地。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要求英語語言的工具化,英語語言和專業結合能為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平臺。教學能力的培養對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能力培養非常重要。為實現通識教育視角下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教師需要不斷探討并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能力。很多高校的英語教學采取的是以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為主的傳統的學課型教學方式。而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教師能夠以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為目標,結合活動,在活動和協作中達到學生提高英語能力的目標,因此,對英語教師在具備創新和復合兩個方面素質的基礎上提出了將創新和復合兩個特質融入教學的要求。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應該包括專業教學時的內容設計和實施步驟安排、專業和語言知識結合的能力以及課堂上對學生知識水平和參與度的把控能力。這些能力可以通過職業培訓和自我訓練來完成。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教育能力的培養主要應該突出其職業性和實踐性。職業性要求教師較多的參與在崗培訓和到崗培訓。通過在崗培訓,加強專業和語言知識的結合;通過到崗培訓,加強崗位知識的訓練和積累,進行雙向或者多向反思,通過循環的反思,提高職業性。實踐性要求教師的知識緊跟時代步伐,了解學科前沿知識、更新專業知識,用開放的心態積極接受新事物,并擁有將新知識運用于一線的教學從而提升教學效果的能力。
三、結語
通識教育理念的目標是培養素質全面、健康發展的社會人,它的普及和應用為教師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應當認識自己角色的重要性,不斷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培養能力,擔當起為創新型英語人才培養的任務,并為自身發展尋找契機,達到學生培養和教師發展的目標。
作者:劉茂玲單位: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