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教育專業學習狀況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對長沙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高等數學的學習狀況展開問卷調查,旨在弄清學生數學課程學習的基本狀況,分析數學課程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不良的非智力因素、課程偏難與專業結合不緊密,并由此得出對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
小學教育;高等數學;問卷調查
一、引言
長沙師范學院是一所新升格的本科師范院校,2013年招收小學教育專業第一屆本科生。目前,該校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小學教育專業開設數學類課程主要是為了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數學素養,幫助他們掌握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必備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等。而在兩年的實際教學中發現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類課程的通過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基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和現狀,開展問卷調查了解當前小學教育本科生高等數學課程的學習現狀,開展數學素養的培養和策略的研究,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數學課程學習的有效性,提高師范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質。為小學教育師范生教育的長足發展打下基礎。
二、調查研究概況
1.調查內容本次調查采用自制問卷,問卷共包含10個問題,從數學學習信念、興趣、學習計劃、聽課狀況、作業完成、學習適應性、對高等數學課程需求等方面了解師范生數學的學習狀況。
2.調查對象本次調研選取小學教育專業13、14級學生,發放問卷321份,回收308份,進行質量審查,收到有效問卷281份,有效率為87%。
3.調查結果調查發現學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現出不良狀況:學習興趣不濃、自信心不足、對數學學習的價值認識不夠充分、學習適應性差、學習方法不當,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具有良好的數學學習品質。對數學有興趣的僅占34%,對學好數學有信心的只占38%。僅有20%的學生覺得師范所學的數學對未來的教學工作很有用,認為作用不大和沒有作用的多達80%。31%的學生能適應數學課程的學習且感覺很好;60%的學生認為數學課程內容多、速度快、不適應;9%的學生認為自己基礎差不適應。17%的學生對自己的小學數學教師成長之路有規劃;61%學生考慮過但沒有詳細的規劃;22%的學生從未考慮。只有15%的學生上課能專心聽講,積極配合老師;48%不能一直專心聽;20%專心聽,但基礎差跟不上;7%從不聽講。32%的學生能獨立完成作業;55%能模仿例題的便自己做,不能模仿的看同學的作業;13%全部抄襲他人。70%的同學課余沒有閱讀數學類書籍的習慣;20%的同學平均每月能讀1-2本;10%能讀3本以上。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目前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存在問題:教學內容陳舊,和專業結合不緊密,缺乏應用性,沒有突出數學的文化價值。學生普遍認為目前開設的數學課程難。在數學課上除基礎知識外,有13%希望數學學習中多一些應用實例;36%希望多一些小學數學相關的內容;14%想多一些數學史;37%希望有趣味數學的內容。
三、調查對教學的啟示
1.充分調動學生非智力的因素,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大部分學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認為高等數學的學習對今后的小學數學教學沒有作用。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在數學學習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足。雖然,有些學生也認識到了數學課比較重要,但數學課比較難學,有畏難的情緒。在教學中讓學生認識數學學習是一項富有難度的思維活動、智力活動,其中包括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這些思維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會得到極大的鍛煉。各種數學問題的解決,也有利于培養提高人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不是單純的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一種科學的思維習慣。培養他們正確的數學價值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只是為及格而學習,難免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來。結合專業特點介紹應用數學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實例,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講述基本理論知識時穿插介紹數學家的事跡,并注意揭示其人文科學精神價值。比如在微積分的教學中,可適當穿插講授牛頓、萊布尼茲、柯西的生平和他們在微積分相應理論建立中所做出的貢獻,并分析與之密切相關的數學的發展等,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增強對數學的熱愛。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正確,直接影響學習效率的高低。為使學生盡快適應大學數學課程的學習,在開學第一次課,就要闡明大學數學學習與高中學習不同,向學生提出課前預習、課中聽課做筆記、課后獨立完成作業等的具體要求,并在今后的教學中持之以恒、貫徹始終,使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在課堂教學或輔導中要不失時機地創造機會,加強學習方法指導,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在學生克服數學認知“難點”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品質,培養終身學習的方法與觀念。
2.結合專業需求,優化課程結構,降低課程難度。從2014年開始,對筆者所在學校小學教育專業高等數學課程進行充分的調研,針對目前小學教育專業的高等數學內容陳舊、過深、與專業結合不緊密的現狀進行了改革,使高等數學課程由高深性向基礎性和應用性發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優化和調整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首先抓住高等數學課程的關鍵內容,把最基本概念、理論、主要的思想方法介紹給學生,并適當融入數學理論的發現、發展過程。對于一些重要的數學定理,如其證明牽涉面廣,則采取述而不論證的方法,或作為選講部分,讓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選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高等數學知識的難點,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將線性代數與解析幾何這兩門課程進行整合,克服了代數與幾何相關內容重復講解的問題,有利于“數”與“形”更緊密地結合。兩門聯系密切的課程成為有機整體,不但能縮短教學時間,減輕學生負擔,而且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更好地把握相關知識,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空間想象等能力。針對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解決小學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不強的現象。要強化應用性課程,增加初等數論課時比例,使學生從整數性質的深入研究中體會小學數學中的重要思想、概念、方法與技巧。課程優化以后,不僅降低了數學課程的難度,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完善的數學本體性知識,增強學生對小學數學各學習領域內容、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有利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深入理解數學的本質、豐富數學視野,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和數學能力。
3.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方式上,結合學生的數學基礎和興趣愛好,采取因材施教的分級教學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教學。將教學內容分為“講授模塊”、“科研模塊”和“討論模塊”。“講授模塊”以老師講授為主;把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問題留作窗口,作為“科研模塊”供學生鉆研、討論,以引導學生向更高的層次發展;選擇部分與專業應用緊密的內容構成“討論模塊”,以學生討論為主,老師進行點評。在教學手段上,強調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使用,采取多媒體課件和板書教學相結合,建立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發揮的環境,創設學生展示思維過程的條件和機會。將大量枯燥的概念、定理以直觀的圖形、生動的動畫表現出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學習,不僅可以提高講課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將學生的注意力轉到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和應用上,在教學實踐中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受到了學生的好評。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我們不僅可以講授更多更新的教學內容,而且可以展示出該課程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注重基礎、類比引導,對部分內容采取了回顧、講解和展望的方法,同時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方式,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例如,高等數學大學第一學期的內容基本上是高三微積分初步的拓展,講授重點放在學生不熟悉的問題上,引導學生對高三函數、極限、導數等概念與高等數學中函數、極限、導數等概念進行比較,找出異同,既能復習舊知識,又能突出新知識,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己思考,進而得出自己的一些結論。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讓學生體會到知識運用的樂趣,自主構建富有個性的知識體系。這種類比引導,進而獨立思考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鄭毓信.國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呂杰.大學新生數學學習“困難期”的成因及應對措施[J].現代教育科學,2003(09):115-116.
[3]楊高全,李學全.對小學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問題的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7,16(01):93-95.
[4]王萬良.小學數學教育與小學教育專業數學課程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06(01):77-80.
[5]張基益.本科小學數學教師專業化培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作者:鄧霞 單位:長沙師范學院初等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