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皖西地區農村小學教育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調研了皖西地區部分農村小學的教育現狀,包括教育基礎設施、教育師資隊伍現狀、學生生源情況和鄉村教育觀念等。針對該地區農村小學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開展分析研究,指出了問題的產生背景與原因。從持續改善該地區農村地區小學基礎設施、完善農村小學師資隊伍培養、加強農村地區社會教育風氣整頓等多角度對進一步改進皖西農村小學教育現狀給予反思和建議。
關鍵詞:
皖西地區;農村小學;教育現狀;基礎設施;師資隊伍
我國是有著眾多農村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關系著農村地區的持續發展[1,2]。近年來,國家對農村中小學的財政投入逐漸加大,農村小學的基礎教育狀況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3,4],但不能忽視的是,農村基礎教育的薄弱和農村傳統觀念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仍然會長期存在[5]。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變革,一些新的問題也不斷出現。這些傳統問題和新的矛盾點不斷的顯現,從根本上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長期發展,導致其背離了國家在新世紀倡導的城鄉均衡教育發展規劃[6,7]。皖西地區作為經濟社會相對欠發達的老區,其廣大農村的小學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一、皖西農村小學的現狀分析
皖西地區地處大別山老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相對落后。隨著國家對貧困地區教育投資力度的加大,皖西地區的基礎教育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老問題的持續存在以及新問題的不斷涌現,使得農村基礎教育改進之路艱巨而漫長,該地區農村小學主要涉及教育基礎設施規劃問題、師資隊伍培養問題、生源問題以及不良社會教育風氣問題等。
(一)基礎設施問題調查發現,皖西地區多數農村小學的校園建設規劃不科學,辦學條件不達標。2005年以前普遍實行屬地管理,辦學主體是鄉鎮人民政府,受地方財力薄弱的限制,在小學校園建設上投入很少而且規劃不合理,不利于教育專項資金的高效利用和小學校園的長遠規劃。2005年以后,農村中小學建設劃歸縣一級財政統籌,專項資金投入逐漸加大,先后通過全面危改、校安工程、中西部初中項目、抗震加固、營養計劃食堂改造等系列項目建設規劃,投入了大量資金以促進基礎教育設施改善。通過不斷努力,校園建設和辦學條件均得到較快發展和較好的改善。但是,在這些基礎建設過程中,受專項資金分批投入的限制,很多資金只能用于解決學校迫切需要改善的辦學條件等,仍然存在很多基礎建設沒有能夠嚴格按照科學規劃實施,出現頻繁變更的現象。而且隨著皖西農村地區小學合并情況的不斷出現,大量堆積的基礎設施面臨著棄用的局面,這對寶貴的教育資金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浪費[8-9]。另外,由于教育資金的相對短缺,校園建設的單調乏味,而且多數學校校舍功能單一,缺乏現代化教學所必須的專用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在新的辦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為了能夠實現城鄉教育發展同步,這些已有的基礎設施依舊面臨著新的改造或重建。表1為皖西地區15所農村小學教育設施配置情況
(二)師資隊伍問題皖西地區的農村小學師資隊伍同樣存在諸多問題。一直以來,安徽省農村小學教師編制師生比是1比23,并且是按中心小學為編制單位進行核算的。由于適齡就讀兒童數量的逐漸減少,目前皖西山區農村村級小學和教學點的學生人數往往都在100以內,部分偏遠小學甚至不足40人。雖然學校規模較小,但年級跨度卻較大,依照以往編制所審批確認的教師人數則無法完成正常的教學工作。這一現狀在近年來愈發突出,生源的逐年短缺使教職工短缺問題日趨嚴重。同時,教師隊伍結構性失衡也較為嚴重。由于缺少學科專業老師,導致教非所學、學科教師不匹配的情況普遍存在。在多數小學里,美術、音樂、體育、地理、自然、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教師非常缺乏。其課程多由語文、數學老師兼任,這種狀況顯然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有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表2為皖西地區6所農村小學學科專業教師配比情況統計。雖然目前有很多教師培訓計劃,通過多角度的培訓鍛煉來促進農村教師教學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升,但從總體的實施情況來看,由于諸多客觀條件和原因所限制,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相對薄弱。在皖西地區部分偏遠農村學校里,教學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師少,經驗豐富的高水平教師流失情況嚴重,而且有不斷加劇的趨勢。相對于城區教師,農村教師較少有外出交流培訓機會,部分年長的教師陸續出現知識老化、教學思維方法陳舊等問題,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致使很多新課程的理念和內容難以落到實處,尤其是涉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等難以實施。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工作迫在眉睫。
(三)生源與社會風氣問題近年來,國家加大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資金投入力度,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從多方面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按時完成學業,杜絕了貧困家庭子女因貧輟學的現象。但目前農村生源流失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劇,這一現象在皖西地區農村小學中十分常見。目前皖西多數農村小學的生源人數越來越少,部分偏遠山區甚至出現瀕臨倒閉的情況,例如,皖西地區某縣部分小學的調查數據顯示,幾乎所有的鄉村小學學生均不足50人,部分學校甚至出現個位數。這種情況使得城鄉教師資源配置差距進一步加大,越來越多的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這種現象是由以下因素所導致的。首先是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這是越來越多的農村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城鄉教育差距造成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設法將孩子送進城區小學就讀,普通條件的家庭往往也將孩子送進縣鎮所屬小學,家庭條件確實困難的孩子才會留在鄉村小學就讀,這是目前部分農村家庭孩子的擇?,F狀。其次,隨著國家逐漸加大了對城市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的關注,在政策上給予多方面關照,使得更多農村孩子有機會隨外出務工的父母在城市里就讀,這也是近年來生源流失的一個因素。表3為皖西地區15所農村小學2015年度生源情況統計。家庭環境也是影響農村小學教育的一大因素。當前,農村家庭對教育的認識缺少正確的價值導向。很多父母堅持的是“學而優則仕”,唯分數論,希望孩子通過教育升學將來找一份好的工作,走出鄉村,光宗耀祖,教育投入的功利性很強。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則趨向于讀書無用論,認為孩子只要能擺脫文盲的身份,出去打工掙錢即可。這些價值導向對于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正確引導十分不利。同時,許多農村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缺少一個好的標準。例如,在農村少子家庭,普遍存在對孩子的溺愛問題,在很多隔代照顧的留守兒童身上就更加明顯。爺爺奶奶對于孩子的照顧往往只是關注于吃穿,對孩子的任何物質要求都會竭盡所能予以滿足。而父母也會因為不在孩子身邊而十分愧疚,往往設法在金錢和物質方面給予彌補,而對孩子的許多過錯,往往沒有很好的教育方式,通常是以打罵等粗暴方式來處理。調查發現,當前的社會不良風氣對農村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經濟改革的浪潮下,讀書無用論等思想也有一定的市場,這一現象,在父母外出務工農村較多的皖西地區尤其明顯。當今的鄉村已經卷入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愛慕虛榮攀比、追趕時尚潮流、崇拜金錢物質、逐名角利不擇手段等不良思潮開始侵入農村社會,對傳統價值觀有極大的摧毀作用。
二、問題反思與改進措施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這就從國家層面明確了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和努力方向。相應地,地方政府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對農村中小學教育資金的投入比例、優配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完善農村教師入職流程、交流活動、職稱評定、學習培訓、考核評價政策制度,破解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瓶頸,穩步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加強學生的文明道德教育,特別是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首先,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對轄區學校進行重新規劃和布局調整。撤并一些生源數量很小的小學,成立綜合性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教育投入上不再全面開花、撒胡椒面,重點建設農村規模超過100人的村級小學,并盡力做到建一所成一所,完善好附屬設施、校園環境和相關美化等基本配套建設。其次,在師資建設上,著力加強農村教師的校本培訓,培養其愛崗敬業、扎根基層的奉獻精神。重視農村教師的職稱提升、交流培訓等工作,不斷提升教師整體素養。在教師待遇上,學校應通過績效考評和績效工資,平衡工作量,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地區財政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將待遇向偏遠山區在崗教師傾斜。采用多種措施,切實改善農村教師生活條件,關心教職工身心健康,既要待遇留人,也要感情留人。在學生管理教育方面,通過課堂教育、早操、集體活動、國旗下教育、班會和班級主題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德育工作,加強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矯正不良行為。努力培養其文明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保護環境。學??梢远ㄆ诮M織學生參加簡單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從而積極引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另外,強化政治教育,嚴肅校規校紀,加強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時矯正可能出現的不良行為,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對于目前農村小學普遍存在的留守兒童,要給予關心愛護。針對留守兒童常年與父母分離、缺失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對學習缺乏興趣和自信心,學習成績差、厭學傾向嚴重或性格內向不愿意與同學們一起玩等諸多問題,教師應該把更多的關心和呵護傾注到他們身上: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的細節,如提醒他們注意路上安全;觀察他們的心理,多與不愛說話的孩子溝通;對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多給予輔導;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班級的集體活動,多與其他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玩耍,培養活潑開朗的心態。另外,加強家校聯動,盡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經常聯系,教師也定期與家長進行“電話溝通”,家?;?,共同促進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君全.農村學校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初探[J].科學咨詢,2010(34):47.
[2]段成榮,楊萠.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3]陳敬樸.農村教育概念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11):39-43.
[4]黃穎,葉敬忠.農村基礎教育中村級社區的作用發揮———基于留守兒童支持活動的調査和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9):101-103.
[5]何光潔.留守兒童學校管理策略淺析[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1(2):55-59.
[6]賀小華,張建育,梅小?。r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管理對策研究[J].農業考古,2009(3):81-83.
[7]陳思根.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7.
[8]杜啟明,江芳.優化學校教育管理,關愛農村留守兒童[J].科技資訊,2009(32):230-231.
[9]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a(7):78-84.
作者:衛志梅 單位:六安市裕安區城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