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抗戰時期晉察冀根據地小學教育愛國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抗戰伊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就把教育與戰爭相結合,實行抗戰教育。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強調偉大的抗戰必須有偉大的抗戰教育運動與之相配合。作為抗戰時期根據地的基礎教育,共產黨人對根據地小學教育的建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抗戰為主題的小學教育,在同敵人的斗爭中表現出的愛國性十分明顯。
關鍵詞:抗戰時期;晉察冀;小學教育;愛國性
一、培養抗戰意識
對抗戰與教育的關系,晉察冀邊委會于1938年10月在軍政民大會上決定了“建立抗戰理論,提高民族意識;粉碎奴化教育,肅清漢奸言論;提高民眾信心,自覺參加抗戰”[1]的文化教育方針。這個方針明確指出晉察冀根據地實行的是抗戰教育,把小學教育和兒童抗戰緊密結合起來,從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方面培養抗戰意識,進一步加強教育和抗戰聯系。
1.課程安排
在教學科目的編排上,1938年2月晉察冀邊委會頒布《晉察冀邊區小學校教學科目及每周教學時間表》規定了小學教育的科目,國難講話課為每天的第一課,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國難講話學習的時間也不斷增加。開設抗戰愛國、救亡圖存的國難講話課是要兒童對抗戰有一定的認識,在實踐中指導兒童學習御敵救亡的方式,培養兒童熱愛國家、復興民族的意志和信念。在游唱課上,邊委會十分注重教授救亡歌曲,規定唱歌應注意多授救亡歌曲,以激發兒童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晉察冀邊委會頒布的《邊區小學校暫行辦法》[2]中規定的高級小學課程及其比率中政治常識百分之十,自然常識百分之十,軍事體育百分之十,并且高級小學每周均須作時事報告一次。說明邊區十分重抗戰教育,努力把教育和抗戰結合起來,從教育中激發兒童的愛國熱情。《邊委會發各級小學檢閱月的號召》中檢閱科目中也突顯出“抗戰教育”的基調,例如對一、二年級學生只測驗政治常識一科,選每村學生若干,用問答方式檢測政治常識。這些教學科目編排和課程設置占比充分說明晉察冀根據地十分重視培養學生們的抗戰意識,注重把抗戰和教育相結合,從實踐中提高兒童愛國精神,培養學生抗戰意識,樹立兒童的愛國思想。
2.教材內容
抗戰以來晉察冀根據地舊的課本不適合新環境,并且時局混亂,編者對于教育的經驗與研究不夠。鑒于此,晉察冀邊委會規定了教材編寫的十原則:其中要求教材編寫要注重歷史教材;注重民族習慣;選擇抗戰時期需要的教材;培養民族的堅強毅力。華北聯大編的小學教材制定了五個標準,即與抗戰有密切聯系的價值最大;適應本地區的社會特殊材料價值最大;抗戰生活中應用最多的價值最大;長期性的比暫時性的價值較大;緊急關頭所需用的價值最大。這些原則和標準以抗戰愛國為主,強調教材編排的民族性和愛國性,以適應抗戰的政治要求,體現了教育為抗戰服務的愛國特點。為適應抗戰的需求,晉察冀根據地的小學教育與愛國思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并且從一開始就與抗戰任務相結合,表現為把愛國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各門課程中。在一切為了抗戰的愛國性原則指導下,根據地國語課本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圍繞抗戰救國編排的。例如,《不讓鬼子來破壞》《加緊除奸》《拿槍干一場》等這些課文內容以抗戰為主,激發兒童的抗戰熱情,培養兒童的抗戰意識。還有在《邊區是個怎樣的地方》課后練習問到:“晉察冀根據地包括哪些地方,敵人對根據地用哪些方法想摧毀它,咱們要怎樣和敵人斗爭?”[3]由此而見,根據地小學教育的愛國性原則是抗戰時期根據地教育的首要原則。在戰爭年代,愛國內容占比大、分量重,可見抗戰時期小學教育的愛國性原則貫穿于整個教育內容中。
二、反奴化教育斗爭
侵略軍對共產黨根據地實行毀滅掃蕩,“三光”政策。一方面捕殺抗戰教師,使教師被迫放棄教學。另一方面成立偽小學,強迫兒童入學,講授偽課本,進行奴化教育。晉察冀根據地的反奴化教育斗爭中,廣大師生們保持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思想,在克服了物質條件的困難和堅持抗日民主教育的情況下,與敵人展開斗爭。
1.反奴化的“五不運動”
1942年1月晉察冀根據地開展了“五不誓約”的教育,“五不誓約”為:1.不告訴敵人一句實話。2.不報告干部和八路軍。3.不報告洞子和糧食。4.不要給敵人東西,不上敵人當。5.不上敵人學,不參加敵人少年團。同年3月根據地政府紀念兒童節號召敵占區兒童展開“五不運動”。在“五不運動”中,兒童們都堅決不見鬼子的面。上課時,他們都帶著謙刀和繩子,鬼子一來就都跑到坡里去割柴。他們的情報非常靈通,每天都有兒童假裝捻線、做活或玩耍在村口放哨,一見鬼子來了就報告。這些實際行動培養了兒童的民族氣節,創造了對敵斗爭的辦法,樹立了對敵斗爭的典范[4]。晉察冀根據地的兒童們在與敵人的斗爭中充分展現出抗戰時期的民族氣節和抗戰決心,表明晉察冀根據地的小學教育把抗戰放在首位,從小培養兒童們的家國意識和抗戰意識,突出了在戰爭環境下愛國性的教育原則。
2.反奴化的教學斗爭
在教學形式上,廣大游擊區的小學迅速實現了組織形式和斗爭方式的轉變,公開斗爭、隱蔽斗爭與合法斗爭相結合,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教學形式:一種是兩面小學,一種是隱蔽小學。由于敵寇漢奸經常來學校巡查,在敵占區的小學把教學環境進行巧妙的偽裝,例如學生有兩套課本,敵人來了擺出偽課本,敵人走了念抗戰課本。也有的利用風雨天、早飯前或午睡時,趁日偽不在意,召集兒童和成人,報告時事和抗戰消息。晉察冀根據地的師生們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分組教學和游擊教學的教學方式。分組教學是為了縮小學校的目標,分散敵人注意。一般是按班級和學生的性別、居住地點編為若干小組,在偏僻的地方,掌握敵人活動的規律,巧妙地進行分散教學。游擊教學則是因為環境動蕩,敵偽經常騷擾,學生們無法固定在一個地方上課。在青紗帳起來的時候,又會到田野里去進行教學和上課。這種教學的方式充分體現了晉察冀根據地的師生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與敵人英勇斗爭,堅持辦學。說明根據地始終把抗戰和教育相結合,在同敵人的斗爭下堅持辦學的愛國特色。
三、兒童團英勇抗敵
為發展兒童自我教育,積極參加抗戰救亡的工作,兒童團成立之初的宗旨就是組織和訓練廣大的兒童,對其實施抗戰救亡教育,使他們參加救亡工作,增加抗戰力量。對兒童團的訓練,根據“教學做合一”的原則,采用講演、討論和批評等多種方式,對兒童進行軍事訓練、政治常識和生活訓練,以培養兒童的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
1.站崗放哨、盤查行人
站崗放哨,盤查行人是兒童團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兒童們站立在“保衛根據地”的崗哨上,認真的嚴肅的忠于自己的神圣任務,“不容許一個漢奸敵探混入邊區”這是兒童們的戰斗口號[5]。兒童們在檢查路條方面非常認真,沒有通行證或通行證有疑點等問題,絕不放過,不管你是什么職務,官有多大也休想前進一步。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穿便裝經過平山的時候,故意騎在馬上不理站崗兒童,結果查崗的引出四十多個小孩子,各執棍棒刀槍攔住去路,馬不能前。晉察冀根據地的兒童們配合自衛隊站崗,放哨和掩護教學及各種集會,因為他們認真負責,一般人又不注意他們的活動,常常查獲敵探漢奸,曾經受到政府的獎勵,如:河北完縣、唐縣和曲陽三縣的小學生,到抗戰第五年,捉住真正漢奸九十人,漢奸嫌疑犯四百三十二人。
2.偵察敵情、傳遞消息
偵察敵情、傳遞消息是晉察冀根據地兒童團的一項重要任務。兒童團員們利用自己年齡和身材等特點,化裝成走親串巷的、趕集的、賣報紙香煙的小商小販,深入到敵人的據點里去偵察敵情。他們常常趕著牲口,或者提上一框蔬菜、挑上一擔柴,把自己偽裝成普通百姓和小孩兒,混過敵人的檢查哨或封鎖線,深入敵人的據點找到隱藏在敵人內部的地下人員完成送情報的任務。兒童團員們臨危不懼,同敵人斗智斗勇,把敵人出來“掃蕩”的行蹤和信息,例如人數、武器等情報報告給軍民、鄉長、里長等。有一回,十四歲的馬耀山站著崗,偽軍特務下來要到村里搶東西,那時他手里只拿著個鐮刀糞筐,趁偽軍特務不注意,馬耀山繞了個彎兒,把糞筐放下,馬上跑步報告村干部。
3.勞軍優抗、宣傳抗戰
為了讓軍隊提高戰斗情緒,多打勝仗,保衛家鄉,兒童團動員大批的慰勞品,去慰勞他們的家屬。有的派代表到前線,有的組織慰勞隊到部隊里去,有的把慰勞品送到傷兵醫院,有的在傷兵過路時獻花、送慰勞品。還有的募集雞蛋,義賣之后,再買東西慰勞軍隊。在宣傳抗戰方面,兒童團員們建立各種文娛組織,利用唱歌、演劇、貼標語、散傳單等形式向人民群眾講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宣傳八路軍英勇的斗爭事跡。這些宣傳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結果,僅北岳區1940年16個縣的統計,就有兒童劇團1342個,歌詠隊1860個,舞蹈隊1102個,宣傳隊1860個。
四、結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在晉察冀根據地開展的以愛國性為基礎的小學教育將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融為一體,不僅提高了晉察冀根據地兒童們的民族意識、思想覺悟和愛國熱情,而且對鞏固晉察冀根據地的政權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它不僅使整個根據地的教育面貌為之一新,取得一定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革命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為增強抗戰民族氣概和推動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喬吉偉 單位:太原師范學院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