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廣,初中歷史老師的教學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老師不再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而是以學生的學習技能和學習興趣為主,這樣便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才可以逐漸的達到有效的歷史教學。本文便是根據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能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關鍵詞:
新課改;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我國的歷史教育也進入了嶄新的一頁,且做到了三個改變:從重視體制改革過渡到重視人才培養;從重視教學速度過渡到教學效率和質量;從重視知識教育過渡到授之以漁,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素養。而歷史老師們要怎樣去適應這樣的改革狀態,科學的運用好每節課的時間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呢?針對新課改的要求,筆者對于怎樣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老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老師自身的教學觀念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致,決定著教學結構的優化和教學質量的提升。之前的教學之中,老師將課堂作為個人的舞臺,學生是觀眾,只能默默的記錄。這樣的教學觀念是非常不科學的,高效的課堂不是要求老師講的多,而是要引導學生掌握的知識多,還要看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學生又是否在此過程中做到了獨立思考,是否真正的參與到了歷史教學中。因此,歷史老師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條件,進而才可以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友愛、互相平等、互相和諧和互相融洽的師生關系。同時,老師還要給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起真摯的師生情,使師生之間可以有效互動,在課堂之中要留給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與思考的空間,保持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這樣才可以使歷史課程呈現出真正的活躍與生動,使課堂富有感染力,盡最大努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這樣便為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二、歷史課呈現趣味性,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科目的興趣點
布魯姆曾經說過:“學習最大的動力,是要對所學的材料感興趣。”歷史科目中有許多可以激發學習興趣的地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之中,許多學生只是單純的喜歡歷史,而對于歷史課目卻沒有太大興趣。尋其原因便是由于歷史老師沒有意識到去挖掘學生感興趣的點,才導致學生的喜歡沒有轉化為學習的興趣、動力與情感。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材料,激發學生歷史興趣點新課改之后,歷史教材的編排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化、趣味化和直觀化,不僅有文字敘述,還有補充材料的模塊,有直觀的人物圖像、器物、場景和形勢等圖片,也有學生自主閱讀的材料與開放化的練習題等。這么多有趣的材料,只要老師善于利用和發掘,便會使一段材料、一幅圖畫、一句疑問等,都可以成為激發學生興趣的起點,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享受歷史長河帶來的喜怒安樂。
2、將歷史教學與現實相結合,引導學生思中尋趣歷史是描述過去發生過的事件,而現實又是歷史的延伸,學生們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和歷史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因此,老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學習方式,還要引導學生愛思考,愛利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之中得到快樂,逐漸養成思中尋樂的習慣,不斷增加學習的樂趣。
三、善于挑選教學方式,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應該注意的是必須根據當節課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這是實現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每種教學方式都存在其優勢與不足,所以,老師在選用教學方式之時,必須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目標。比如:選擇講述法必須要探索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式教學法必須要考慮到費時與費力的不足之處,不然都不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效。同時,還要重視因材施教方法的實施,要依據學生的實情來挑選教學方式。一些老師在歷史教學之中喜歡追新求異,但是他們追求的不過是過程和方式的形式,沒有學到本質的教學過程和方式。因此,只有老師善于根據學生的學情挑選出適當的教學方式,才可以使課堂教學在實施、創設情境、知識遷移、問題拓展、組織活動、教學設計等多個教學環節之中,才可以處于內容新奇化、過程活躍化、問題探索化、溝通有效化、思維廣度化、體驗有效化等的最佳狀態,才可以使學生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參與到學習之中,實現真正的課堂教學有效化。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眾所周知,作為一個優秀的歷史老師,不是要使學生學習到歷史知識,關鍵的點在于讓學生會學歷史知識。因此,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之時,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既科學有效,又是適合學生自己的方式。同時,老師既然是教學的引導者、合作者,便要在教學之中主動與學生溝通、互動,以達到共同發展為目標,這樣才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性和個性化的進行學習,要善于運用鼓勵策略,引導學生善于提出疑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要主動的將主教變為主導,將灌輸變為啟發,在教學之中發揮好自身的引導、啟發和服務的作用。還要給學生留足自我質疑、思考和解疑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質疑、思考和解疑之中,思維得到有效的發散,真正的將學會發展成會學,養成善于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這樣便實現了老師教與學生主動學的有機融合。此外,作為一名優秀的歷史老師,必須要將一些學習技巧和規律傳與學生,讓學生在有效的課堂時間之中掌握知識點,當節課的知識點必須當節課掌握。比如在學習“戰國七雄各國的記憶”時,可以采取歌訣記憶法,即東南西北到中間的;在記憶“十國”時,即南唐南平前后蜀,還有吳越毋疏忽。還可以采用趣味記憶法,例如講“巨鹿之戰”時,簡略補充“破釜沉舟”成語典故;講楚漢戰爭時補充“背水一戰”、“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講赤壁之戰時朗誦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詩篇。講商鞅變法告訴學生用“欠三壺酒”的諧音來記前359年這一時間,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由此得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四、結語
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歷史老師要不斷的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每個教學環節都呈現高效性,才可以逐漸達到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徐春香.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新課程(中)2015年09期
[2]劉彩玉.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優化創新[J].教師2015年35期
作者:馬潔 單位:貴州省興仁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