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院校學科建設的有效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校學科建設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身,是一項具有綜合性、全局性、長期性、基礎性的系統工程。學科建設的水平直接關系到高校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是衡量高校辦學質量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更是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地方高等農業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因其特殊的發展歷史、辦學背景和目標定位,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形成了學科結構相對單一、學科發展不均衡、學科整體水平不高的現實特點。根據地方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凝練學科方向,調整學科結構,優化學科布局,把服務“三農”融于辦學過程之中,以學科鏈對接產業鏈,是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學科建設的有效路徑。
1以服務地方為基礎,合理調整學科發展戰略
地方院校的角色定位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提供科學技術支持。有了這種辦學定位和宗旨,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就必須以此作為基礎,突出地方性和區域性,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理念,以促進當地的產業發展為己任,使學校的學科設置與當地的產業發展需求相契合、適應。從目前我國高校發展的整體情況來看,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的辦學條件、整體實力、學科水平等方面,普遍不如“985”和“211”的高校,因此,作為地方農業大學,應該揚長避短,避實就虛,有意識地與其他高校同一學科實力較強的研究方向避開,圍繞其特有的地緣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學科發展戰略,合理調整學科布局,優先發展能夠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有競爭力的學科,從而帶動學校學科水平的整體提升。
對地方高等農業院校而言,學科鏈只有與農業產業鏈相對接,才能不斷地顯現出學術優勢,科學研究才能不斷地出新成果、上高水平,學校的社會知名度才能越來越高,進而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和辦學經費,不斷增強地方農業院校的自我發展能力,形成學科建設的良性循環。吉林省是農業大省,按照對接區域產業與資源的原則,吉林農業大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科優勢,圍繞吉林省地方經濟建設及長白山區域特產資源、黃金玉米帶的優勢和西部荒漠化治理的實際,著力打造優勢特色學科。針對吉林省建設糧食大省、牧業大省、林業大省、北方特產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的農業發展實際,對一些與地方農業產業發展關系緊密的學科進行重點建設,增強這些學科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學校現有的78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21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和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充分體現了學校在種植業生產、畜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長白山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學科優勢,也與吉林省農業產業形成了高度對應和充分對接。這些學科每年都承擔著大量的科技攻關和研究生培養任務,對吉林省現代農業科技和農業高端人才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正是因為緊密對接了地方農業產業鏈,吉林農業大學的學科建設如源頭活水,煥發出勃勃生機。
2以特色建設為根本,充分挖掘區域資源優勢
特色,既是一個學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個學科的“競爭之本”,抓住了特色學科的建設,就抓住了辦學特色的核心和根本。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地方院校,在規模效應的影響下,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學科設置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可言,學科鏈與地方產業鏈嚴重脫節。一所大學如果有幾個一流的學科或獨具特色的學科方向,就會在國內乃至國際產生影響。與辦學歷史悠久的部屬院校和重點大學相比,地方高校學科實力相對薄弱,不能去建設所有的學科方向,只能利用區域資源來建設特色學科,這是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戰略選擇。對地方高等農業院校而言,要建設富有生命力的特色學科,就應該充分挖掘區域資源,在“農”字上狠下功夫,大做文章。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設,大部分的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已由原來的單科性農學院,發展為擁有不同學科門類、多個學科的農業大學,但較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大學而言,地方農業院校的學科門類仍然相對較少,學科布局不盡合理,發展也不均衡,涉農學科仍是地方農業院校的特色和品牌。因此,地方農業院校要根據國內外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結合自身學科基礎和地方特有的區域資源,與地方經濟建設,特別是農業產業的發展相連接,選準自己的學科方向,使其不僅具有前沿性和先進性,更重要的是要有自身的獨特之處,舉全校之力重點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學科方向,不斷突顯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優勢。以吉林農業大學為例,吉林農業大學針對北方農區產業結構,特別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以“作物學”、“植物保護”等學科為依托,開展了農區“米菇間作”、林區發展林下經濟為主要內容的高產立體菌類栽培模式的研究,改變了傳統的栽培模式,建成了吉林省食用菌高新技術園區等產業化示范基地,形成了汪清木耳、敦化林區菌類、磐石半山區滑菇等一批獨具特色的菌類生產模式。同時,以“食品科學與工程”、“中藥學”兩個學科為基礎,強化食用菌和藥用菌的研究與開發。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一批極具吉林農業大學特色的學科研究方向,如“作物學”學科的菌類作物、“植物保護”學科的菌物學、中藥學學科的中藥資源學等。
3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全面建立良性互動機制
高校學科鏈對接地方產業鏈,可以使學科建設和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建立起一種良性的互動機制。學科建設是高校的根本和基礎,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最佳結合點;因此,開展學科建設的過程,無疑也是培養人才、孕育成果的過程。學科建設的成果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技術支撐,又恰恰體現了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不僅有助于地方產業技術的創新和產品的更新換代,更可以促進地方產業升級,為地方社會發展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學科是指一定的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歸納、分類的知識系統。也就是說,學科本身來源于實踐,是伴隨著人們的實際需求應運而生的。而在地方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實踐當中,有利于催生出新的學科,或者衍生出其他的學科分支,這無疑進一步推動了科學的向前發展。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來分析,學科之所以能夠向前發展,一是學科自身內部矛盾的不斷演變,二是社會需求等外在因素的牽引和拉動。毋庸置疑,事物自身的內部矛盾運動,促進了學科的新陳代謝,不斷發展。而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需求的拉動力顯然更為主要。雖然學科自身的這種推動力不容忽視,也很必要,但是其作用遠遠小于社會需求。“以需求為導向”應是學科建設的遵循的基本規律和工作原則。
學科鏈對接產業鏈,不僅是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學科建設的內在需要,同時也是地方產業發展的迫切要求。作為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在開展學科建設的過程中,要敏銳地把握農業產業鏈條發生的變化,以產業鏈發展的需要為導向,重點發展和培育當地產業發展所必需的學科,優先發展與地方產業鏈相匹配的、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學科鏈。在吉林省建設牧業大省的實踐中,吉林農業大學充分整合“畜牧學”、“獸醫學”兩個學科的優勢資源,在比較動物營養學、畜牧規模化生產技術試驗示范、畜牧飼料資源開發與利用、地方優良禽種選育、東北特有冷水珍稀魚類營養需求與飼料標準、經濟動物飼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這些成果促進了吉林省乃至全國畜牧業及經濟動物產業的健康、良性、規范化、規模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正因為有了如此良好的社會影響,在吉林省2014年開展的“重中之重”立項建設學科評審中,吉林農業大學的“獸醫學”、“畜牧學”脫穎而出,雙雙入選,實現了高校學科建設與地方產業發展雙贏的目標。綜上所述,地方高等農業院校與地方產業是一對共生共榮、相生相長的利益共同體。在學科鏈對接產業鏈的過程中,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科特色將進一步得以彰顯,并保持其獨特的學科優勢和發展活力,而地方產業也會在高校提供的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撐下,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升級,提升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不敗之地。
作者:趙良 劉文叢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 學科建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