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90后大學生心理教育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加強“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諧校園建設目標的內在要求,是和諧校園建設的基礎工程。和諧校園建設的目標是:以實現師生員工和諧、人與制度和諧、人與環境和諧、學校與外部環境和諧為主要內容,建設安全穩定的平安校園,高雅優美的文明校園、科學民主的學術校園、健康環保的生態校園、充滿活力的開放校園。然而“90后”大學生是校園的主體組成部分,他們的身心和諧是校園和諧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強“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大學生更好的參與和諧校園建設。學校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都是以“90后”大學生為主體,同時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主要參與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在校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工作最基本的條件,因此,針對在校“90后”大學生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使個體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也能為個體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使其能更好地參與到和諧校園的建設中來。
3.加強“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減少校園突發事件,保持校園安全與穩定。通過在大學期間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與心理有關的科學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排解求學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困惑,還可以使大學生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心理勢態,擺脫困境,減少因心理問題引發的各種危機事件,有利于保持校園的安全與穩定。
二、“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亟待關注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無信仰、自卑、多疑、抑郁、嫉妒、驕傲等都是不健康的表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概括為: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理智、穩定愉快的情緒,豁達的心胸;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總是樂于與他人交往。希望獲得真正的友誼和朋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具有正確、穩定的人生觀和信念,并以此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將自己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標與行動統一起來,形成完備統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夠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具有正確良好的自我觀念;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對社會既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深刻的認識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確認識社會,了解并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和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要求相適應;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善于調整自己對現時的期待和態度,是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大量的生活經驗和鮮活事例告訴我們,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適應環境,面向未來,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現實生命的價值。
2.“90后”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成因分析
2.1入學適應問題。從高中生變成大學生,是每一個入學新生都必須經歷的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90后”新生入學后,導致他們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環境的改變,表現在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馬上適應集體生活,在入學前,他們只顧應試學習,生活上父母親會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進入大學后住進集體宿舍,學習之余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都必須自己辦理,一旦出現自己沒有解決過的問題,就會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其次是自我觀念不能隨著環境的轉變而及時轉變。有的同學在高中階段曾是被受關注的佼佼者,而在人才濟濟的大學里,身邊的“高人”比比皆是,自己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只能是普普通通的一員,昔日被光環籠罩的優越性蕩然無存,無形中產生失落感,導致心理失調;另外,現實中的大學生活與他們理想的不一樣,高中生對大學充滿了向往,認為大學生活悠閑、浪漫、充滿詩情畫意,而現實中大學管理制度嚴格,課程繁重,對實際動手能力要求高,考試考級就業壓力大,并非想象中的“象牙塔”。大學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就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2.2學業規劃問題。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而大學四年的求學生涯又該如何規劃呢?高中階段的學習都不需要自己去規劃,老師已經把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安排得很清楚,并且明確的指明哪些地方要了解,哪些地方要重點學,跟著老師的思維去努力學就能拿高分。大學學習對自主性、自覺性的要求大大地增加了,課程的門數增加,難度加大,信息量增多。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要了解、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大量的課余時間,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學習主業與社會活動在時間、精力方面如何分配與平衡,所學專業與個人喜好不符合,從單純的死記硬背到推崇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等等這些沖突,如何取舍抉擇,導致心理上迷惘,行為上表現為不知所措或隨波逐流。
2.3人際交往的問題。“90后”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享受著比較富足的物質生活,更加追逐個性、重視自我,安逸舒適的成長環境使得他們性格活潑、思維活躍。他們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然而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卻并不樂觀。“90后”大學生普遍具有意志品質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的特點。進入大學后,同學來自五湖四海,經歷不同,學習、生活習慣差異大,部分同在與人相處,溝通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導致他們在結交新同學,融入新集體時存在困難,從而造成挫折感和孤獨感;部分同學性格內向,又不具備文藝特長,大部分社團活動不能參加,感到自己無法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90后”獨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被父母親人溺愛的像溫室里的花朵,心高氣傲,心靈卻極其脆弱,進入到大學這個大集體生活,面對學習、工作、友情、愛情,受不了一點點挫折,心靈極容易感到創傷,嚴重者甚至還會導致自殺或傷人。同時調查結果顯示,“90后”大學生自我定位普遍較高,成才愿望強烈,但由于社會閱歷較淺,心理發長還不成熟,在面對社會競爭加劇、學習壓力增大,就業形勢嚴峻、貧富分化嚴重與自身發展相關的問題時,容易產生失望、自卑、無助甚至強烈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等心理障礙。這些與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是極不協調的。
2.4就業壓力與困惑。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超過630萬,再創歷史新高。當前經濟危機全球化,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且這種壓力在各年級學生都存在。大學生畢業前心理壓力較過去有明顯增大,主要原因是畢業方向的選擇、就業、考研、戀愛合分、突發事件等。許多大學生都有一種“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因此當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較大時,就容易出現“高不成,低”現象,并產生偏執、幻想、自卑、虛偽等心理問題。現實與理想的反差、未來的不確定、社會環境的壓力形成一股合力,左右著“90后”大學生的情緒狀況,這種精神狀態成為“90后”大學生產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三、和諧校園建設中“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
1.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由個別教育輕型普及教育
構建和諧校園需要“90后”發揮其主力軍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他們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還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過硬的政治素質、扎實的科學文化以及健康的體魄,也就是需要把自己塑造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從綜合素質培養的角度出發,高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整體教育計劃,由別教育轉為普及教育,從教學、活動、實踐、師資、經費等多方面逐項落實,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開展。心理的健康發展是其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礎,人們只有具備和諧心理才易于接受其他各種教育。從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出發,針對不同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況,設計具有個性化的心理教育方案,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和諧統一。
2.常規教育活動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依靠豐富多彩的活動載體來實現。首先是需要強化常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廣泛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心理健康講座、心理知識競賽、心理沙龍、團體輔導、心理熱線等。二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網站,和學生一起互動,讓學生自己擬定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個性方案或活動等等,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90后”大學生生活和學習與網絡密不可分這一特點,學校還可以通過開通專門的心理微博、QQ、電子郵件、手機飛信等形式,充分發揮現代通信設備的優勢,隨時隨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三是注重校園“和諧單元”、“和諧細胞”的建設。構建和諧校園要從建設和諧班級、和諧宿舍,和諧課堂等入手,通過深入有效地開展班風、學風、校風建設,引導大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推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體系
和諧校園建設中,進一步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監控機制、心理輔導機制、心理疏導機制、心理治療機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機制是有效開展“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建立心理監控機制,就是要建立學生心理問題的預警網絡系統。是要充分發揮輔導員、任課老師和學生中“心理氣象員”作用,及時發現有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便于對其及時進行輔導和干預。針對新生要入校后就進行心理測量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及早發現、跟蹤,及時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建立心理疏導機制,就是針對有心理障礙或者心理不適的學生,運用心理咨詢、團體輔導、拓展訓練等各種有效形式及時輔導學生心中的困惑,調節心理矛盾,使學生心理平和自然,適應大學生活。建立心理治療機制,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心理疾患或者心理突發事件,及時通過醫學和心理干預的手段治療。建立心理保障機制,需要學校和社會不斷完善各種相關制度,規范體制,促進學生在校學習、工作、生活、擇業等相關活動的公平競爭,促進學生走入社會以后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減少引發心理不平衡,心理困惑和心理矛盾的誘發因素,做好預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為“90后”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4.優化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何,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有極大關系。首先是專業心理咨詢教師的隊伍建設,主要通過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進行專業化得障礙性輔導;其次是兼職心理輔導的隊伍建設如班主任、輔導員等,主要通過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大眾化與專業化相覆蓋的適應性輔導;再次是學生干部,心理協會骨干等建立的隊伍,主要圍繞學生發展,潛能開發的目標,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輔導員等方式進行大眾化的開發性輔導。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畢竟只占少數,擔負全校上萬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是要靠專業咨詢教師指導下的兼職隊伍,即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以及學生干部、學生社團骨干等。
從某種角度來講,和諧大學的建設歸根結底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心理上的和諧。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把握“90后”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新特點,有特色、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引導,做好“90后”大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滲透在學校管理、教學、校園文化等各個方面,在今后和諧校園建設的過程中,應在學校活動的各個環節充分重視這項工作,形成全員動員,全員參與的良好氛圍,相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將對推進和諧校園建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