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以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優化心理素質、適應社會環境為核心內容的心理素質教育。從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上可將其分為三個內容層面:調適不良心理、預防心理問題發生和促進心理發展。針對貧困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提出以下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具體方向:
二、提高貧困生的認知水平
由于大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處于發展的過程當中,在對人對事的全部認識上必然會存在一些不成熟的觀念,難免會造成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偏差。因此,高校應客觀積極地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貧富觀和培養其健全的自我意識。健全的自我意識是個體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著重培養貧困生自強、自信和自尊的主體意識,能夠學會自主獨立地分析和確定自我發展計劃,樹立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貧困生不能因經濟的壓力而把自己全盤否定,抹殺自我優勢,將其與整體的自我評價等同起來,造成心理貧困。牢固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始終堅信暫時的貧窮并不意味著一輩子的潦倒,只有擁有了知識的財富和健全的自我意識,才能走出貧困的陰霾,創造屬于自己的財富。
三、建立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
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在大學校園里,應以和諧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為基礎,以師生、同學之間的和睦相處為主體,形成團結互助、寬容友愛的良性互助關系,使得貧困生得到心靈上的慰藉,情感上的滿足,從而產生幸福感、安全感和歸屬感。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通過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來調動貧困生的參與性和能動性,比如:培養貧困生的社會興趣和團隊合作意識;參加社會實踐,主動幫助和關心別人;熱心公益事業,主動幫助有需要的群體,從中彰顯自我價值,也贏得了他人尊重。努力為貧困生創建一個和諧平等的環境,使之在人際互動中感受集體的溫暖,增強自我信心,克服自卑消極心理,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增強貧困生對抗挫折能力
加強貧困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在大學生活中,多數貧困生往往因對新環境的不適應、過大的學業和就業壓力、感情和人際交往受挫等原因,備受打擊,情緒低落,甚至從此一蹶不振,這樣對個人對集體都是不利發展的。高校應有效開展挫折教育,培養他們堅強的品格和頑強的意志力,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注重家庭正面教育和學校聯合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學會辯證地認識挫折,正確的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在挫折和失敗中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調整自己,提高自我抗挫折能力。
五、培養貧困生健全的人格
面對知識經濟社會的挑戰,當代大學生應保持頭腦開放、胸懷寬廣,同時具備廣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使身心得以平衡,思維更加活躍,才能擁有健康、自主、創造、和諧的人格特征與素養。高校應正確引導貧困生了解并正視自己的人格現狀,指出其人格發展中存在的缺陷,教會貧困生重塑健全人格的方法,從而推動他們人格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以良好的狀態去迎接未知的考驗。
六、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關注貧困生成長,使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助人自助的過程中進行,使其提高人生質量,增強適應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發展。高校應積極主動地在貧困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針對貧困生這一弱勢群體的心理發展特點,采取有力措施,通過有效途徑,培養和改善貧困生的心理素質,提高貧困生的綜合能力。
(一)外部引導與自我調適相結合學校應組織開展針對貧困生的團體訓練和個案咨詢,比如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和進行個別心理輔導,幫助貧困生克服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在外界的引導、支持和幫助下,以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為主體來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建立良好的自我教育的心理機制,主動掌握一些自我調適情緒的技巧、方法,以減輕內心的沖突和不安,緩沖心理負荷。
(二)扶貧與扶志結合目前,高校貧困生工作已然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學校通過設立獎、勤、助、貸、補等方式來幫助貧困大學生,社會企業、個人也設立各種愛心獎、助學金來鼓勵蕓蕓寒門學子。但大量研究表明,物質扶貧效果甚微,反而容易縱容他們養成等、要、靠的惰性思想。高校在充分利用好現有資助政策為貧困生解決經濟問題的同時,還要積極主動地探索如何將扶貧資助與勵志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因勢利導,因時制宜,結合思想教育、心理疏導、能力培養、學業輔導和就業指導等方式,使他們樹立信心,引導其正確看待逆境和貧窮,注重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感恩教育和自立自強教育等,在調適貧困生建立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發憤圖強,自強不息,在逆境和困苦中成長成才。
(三)助人與自助結合在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我們往往側重“外部給與”,而忽視了貧困生“自主造血”的功能。要實現高校貧困生群體“助人自助”,首先要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增強自主獨立能力和探索精神,加強責任意識和健全自我意識。首先,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主體意識,從思想上正視現實和困難,樹立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其次,經濟扶助與自我成才有效結合,比如在勞務型勤工助學的基礎上,大力擴展技術型崗位。將勤工助學與教學、科研工作緊密結合,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最后,經濟資助由暫時性的“他助”轉為可持續的“自助”。有意識地向貧困生灌輸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教育,深化感恩教育,變社會的愛心為他們成才的動力,使他們明白今日人人助我,他日我助人人的觀念。
(四)家庭、社會和學校結合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將家庭、社會和學校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高校貧困生的全面發展成才,使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最強合力,達到最佳效果。創建良好的社會關愛環境,爭取各界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利用媒體優勢大力廣泛宣傳資助政策,抓住典型報道貧困生自強自立的先進事跡,倡議校企合作,鼓勵社會資助資金等;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助的人際交往教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搭建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平臺:協調發揮教育的互補作用,保證三者關系中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原則,加強三者之間的溝通和聯系,保證能步調一致的幫助貧困生茁壯成長。
七、結語
加強和改進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和高校的共同參與及努力。高校開展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從“以人為本”的戰略高度出發,樹立以疏導、管理、服務及人性化為核心的工作觀念,堅持“立足于思想教育、輔之以管理、寓思想教育于管理”的工作方針,確保每一位貧困大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作者:桂元單位:四川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