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高校教師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就個人因素來說,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決定事物的根本屬性。高校教師在個人發展過程中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致使在人格方面有缺陷,比如消沉、抑郁、易怒、焦躁,抗壓能力弱,孤芳自賞或者嫉妒自卑。這類人群在社會教化的過程中,不能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實際情況常常與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知所措,自我調節能力差,甚至自暴自棄,聽天由命,慢慢就會造成心理失衡。
2.高校教師職業壓力大。就職業因素而言,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巨大,首先便是教學壓力。近幾年各地高校紛紛擴招,這就對教師的數量與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現在的高校學生大都是“90后”,思想超前,比較叛逆,難以約束,這就對高校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個人威信提出了挑戰,無疑這極大增加了高校教師的教學與教育負擔。其次就是科研與職稱壓力。科研是一項費時又費力的腦力勞動,一個課題往往需要持續幾年,這樣就使得教師長期處于工作負荷較大的心理壓力狀態,一旦心理壓力沒有得到有效調試,就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同時各地高校往往根據教師承擔的項目以及的數量來對教師的工作進行考量,考量結果與教師的工資以及晉升掛鉤。一些青年教師工作時間短,沒地位,沒關系,很難申請到課題,也難以,這就致使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在評職稱、搞科研方面的壓力巨大,這對高校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挑戰。最后就是教師工作收入壓力。在光鮮的外表下,高校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收入偏低,難以養家糊口。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劇增,物價居高不下,一些高校教師滿腹經綸卻難有屬于自己棲身之所,現實與理想差距巨大,心理難免有落差,極易產生心理問題。
3.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因素是造成高校教師心理問題最為普遍的因素。當今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想激烈碰撞,市場經濟具有功利性,金錢至上似乎成了社會的主流意識,讀書無用論也大有市場,這就給待遇偏低的高校教師在心理上極大的震動,下海經商成了許多教師的選擇。學富五車卻不能養家糊口,這無疑會打擊教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的普及,傳統的“粉筆加黑板”式的教學已不能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學校老師也不再是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教師的威信受到空前挑戰。高校教師在學習多媒體教學等新教學手段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充實、發展自我,不然難免被淘汰,這就使得教師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
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然而讓一位心理出現嚴重問題的教師繼續從事教學工作,很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因此重視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維護,利國、利民、利家。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具體來說,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首先,從個人層面來談,要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坦然面對挫折,提高自身素質。高校教師心理出現問題,歸根結底還要從自身找原因,同樣問題的根本解決也要從個人層面入手。高校教師出現心理問題往往是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么過分自負,要么過于自卑。這就容易導致在設置個人目標時常常與自己的實際能力不相符合,易造成心理的極大落差,導致抑郁、焦躁、孤僻等心理問題的產生。而要正確認識自己,就必須先修正自己錯誤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認同自己,接受自己。在面對壓力時,要學會調節情緒,釋放壓力,維護心理平衡,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心理問題的發生。在心理出現問題時,要積極治療,多與親人朋友溝通,及時解決心理問題,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心理問題所帶來的危害。同時,高校教師也要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根據對自我的認知,訂立目標并不斷修訂目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抗壓能力,這樣才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得心應手。
其次,從學校層面來講,要重視高校教師的心理維護與輔導,減輕高校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學校是高校教師的人際關系中心,這也就意味著高校教師的大多數壓力的來源也往往與學校有關。作為教師的管理者,學校有責任務對學校教師進行心理維護與輔導。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可以開設一些心理輔導課程對教師進行再教育,防患于未然。在學校內部設立心理咨詢部門,幫助高校教師解決心理問題。當然這僅僅是治標措施,高校教師心理問題的出現與當前高校的教育體制息息相關,要想治本,學校必須進行教育改革,堅持以人為本。要了解教師的迫切需求,給予教師較好的福利待遇,不為生活發愁,才有精力專心投身于教學和科研。要減輕高校教師的教學與科研負擔,創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工作環境,才能使高校教師產生強烈的歸屬感,激發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學校也有責任幫助教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多舉辦一些教師集體活動,增強教師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交流,從而促進高校教師身心健康發展。
第三、從社會層面來說,政府、社會要重視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提高高校教師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給予高校教師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一名優秀的學生,因此對教師的心理問題輔導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恰恰社會因素也是導致教師產生心理問題最為普遍的影響因素。政府有關部門要重視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維護,盡快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保障高校教師的基本權益,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投入,改善高校教師的養老、醫療以及住房等福利待遇,使得高校教師專注于教學和科研,不為生活所累,從而減少心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同時社會也要給予高校教師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給予高校教師寬松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新聞媒體要利用自身的優勢來呼吁全社會關注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推動全社會尊師重教風氣的形成,增強教師的社會自豪感,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本文作者:邱立里、肖漢仕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