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心理學概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社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般而言,西方心理學在研究中普遍存在重視個人成分忽視環境成分的現象,但社區心理學主張把人的心理和行為與他們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系統聯系起來,認同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從而力圖消除“個人主義”的偏差。因此社區心理學的對象是人與社會背景的交界面,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具體到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更加注重個人和環境和匹配。隨著社區研究的增多,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社區”定義。略去細節性差異,這些定義大體可以概括為兩類,分別被稱為功能主義觀點和地域主義觀點。前者認為,社區是由具有共同目標和利益關系的人組成的社會團體,強調社區的功能性特征。后者認為,社區是在一個地區內共同生活的有組織的人群,強調社區的地域性特征[6]。因此,不論從哪個定義上看,高校都可以被視為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社區,有學者甚至還把“高校社區”作為一個概念下了定義:高校社區是指以學生宿舍為中心,包括學生食堂、文化活動場所、公寓、宿舍區、商業服務網點等在內的課堂學習外的生活、休息、學習、交往、娛樂、個體及群體活動的特定區域[7]。
2社區心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
由于歷史的原因,心理健康一直就是社區心理學的重點研究領域,而不同于此前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等心理治療流派個人化傾向和重視干預的是,社區心理學更加重視個人與環境的匹配,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和壓力管理能力的提升,即更加重視預防。因為隨著心理學發展人們意識到,生活事件和日常煩惱小事都會對個人造成壓力,與其積少成多后費勁干預,不如提前預防讓人們學會應對壓力的技巧。很多研究也表明,預防工作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而在預防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社區心理學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視角和概念,非常值得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鑒,分別是:教育與信息傳播、社會支持、以及運動健身。
2.1教育與信息傳播作為提升身心健康的一種重要手段,教育與信息傳播在社區心理學中尤其被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會人們如何思考并作出理性的選擇和決定,從而更好地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心理健康教育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提升人們應對問題的技巧以及正常或異常人群面對生活的能力,另一種則是告知公眾心理健康問題及其預防和治療的公眾信息策略[8]。相應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多媒體、課程和小組討論[8]。這兩種心理健康教育的類型都分別有很多研究都證實了有效性。第一種類型,有研究表明播放心理健康相關的視頻可以有效改變人們的認知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9],國內也有研究顯示,視頻教學遠超教師講授,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形式,而且教學效果評價顯著優于傳統教師講授[9];第二種類型,有研究表明使用電視和廣播等渠道,頻繁而持久地宣傳社區內的心理衛生資源,可以使更多人知道消息并主動尋求幫助[9]。研究表明,進行宣傳活動時,同時運用多種渠道的效果要遠好于形式單一的宣傳模式[9]。
2.2社會支持與互助組社會支持并不是社區心理學獨有的概念,它被定義為施助者為幫助受助者提升幸福感而產生的個體間能察覺到的資源交換。社區心理學更加重視社會支持中互助組這種形式的作用,社區心理學家們認為,個人并不需要加入一個由專家領導的、特別正式的小組才能獲得幫助,無論是朋友、家人還是同事,哪怕是施助者是非專業人士,也很可能給困難中的人以支持。在互助組中,人們既是受助者,又是施助者,互相支持便能獲得渡過難關的力量,并不需要其中一定要有專家。究其原因,一方面,人們從別人的關心中得到了溫暖和愛;另一方面,人們從遇到相似困難的人們分享的經驗中相互學習,在互助組中也習得了一些應對困難的技巧5。這就與我國高校應用較多的團體輔導(需要專業人士領導)有一些理念上的差別,從概念上來說更接近朋輩團體輔導,而朋輩團體輔導的有效性有不少研究可以佐證,如對寢室同學做朋輩輔導可以有效地改善寢室內部的人際關系。
2.3運動健身社區心理學家十分重視運動和鍛煉健身,認為運動(尤其是團隊運動)在競爭不是特別激烈的情況下,能夠塑造個性、增強同理心,對身心健康大有好處。研究表明,運動健身可以有效緩解壓力帶來的負作用[14]。熱衷于運動的人普遍有更高的生活質量、更好的幸福感以及更多的放松感。國內也有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對不同的心理健康指標有相應的改善作用,如體育舞蹈可以降低敵意、改善人際關系,而網球則能緩解強迫、恐怖癥狀。
3對心理健康工作的啟示
3.1教育與信息傳播形式需要更加多樣化我國高校普遍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課程。除此之外的心理知識普及宣傳活動,形式多為海報、傳單等單一渠道的紙質打印品,而宣傳工作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在心理健康周或健康月集中展開,平時宣傳的力度并不大。從社區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國高校需要多采用多媒體、課程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教育和信息傳播形式,在傳統的心理健康課基礎上,嘗試加入視頻、廣播、動畫等多媒體渠道的宣傳手段,配合以形式多樣、靈活有效的小組討論、社團活動等,而且不光要在某周某月大力宣傳,在平時也要滲入到學校的各個角度,才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普及效果:一方面能讓更多的學生被吸引、被告知相應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能讓接受到知識的學生在多種信息渠道的刺激下加深印象,最終導致認知和行為方面的深刻改變。
3.2互助組可以作為心理健康工作的有益補充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便是專業心理學工作者人手嚴重短缺,不論是學生們的障礙性需求還是發展性需求,從總體上來看,僅憑高校心理中心的專業老師,都是難以滿足的。針對這一點,社區心理學給出了很好的啟示,高校可以寢室、班級或社團為單位,由學生自行聯系或在老師指導下,發展出各種各樣、由一些遇到相似問題的同學組成的互助組,在障礙性問題方面,可以形成如單親家庭互助組、留守兒童互助組、人際問題互助組等互助組;在發展性問題方面,可以組成戀愛互助組、考研互助組、留學互助組等。通過組員的相互支持,這些有特殊經歷或特殊需求的學生有可能相互取暖、彼此支持、集思廣益,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成長效果,同時大大降低了對專業心理老師的需求。對于解決學生多、專業心理老師少的矛盾是一個值得一試的新思路。當然這些互助組的有效性,還有待更多嘗試后用相應的本土化研究去證實。
3.3運動健身應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國很多高校都具備充足的硬件設施和運動場地,但鼓勵學生運動的意識卻有待提高,多數僅靠檢查或學分激勵的方式來激發和維持學生運動的積極性,從長遠來看,失去了提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無論是在心理健康課程或者是心理社團活動中,都很少把運動健身作為一項主題活動開展起來,更不要說長期去堅持了。從社區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堅持長期適合自己的運動或鍛煉對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壓能力的提升是大有幫助的,因此心理老師們可以嘗試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加入貫穿整個學期的、持續性的運動小組活動。長此以往,以點帶面,將對整個校園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不可估量的提升作用。
4可能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當然,以上這些社區心理學的概念也不是萬能的,從過往的研究來看,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心理工作者在實施的時候多加注意。對于教育與信息傳播來說,首先,信息傳播出去了,學生接不接受是一個問題,總存在一些人思想閉塞,或者受小團體規范影響拒絕改變。其次,如何評估信息傳播的效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過程中影響因素實在太多。也有研究表明,尤其大規模的宣傳,有時反而會有反效果,會提高本來想預防的那些行為的發生率[5]。所以在宣傳和推廣時要對各個環節慎之又慎。最后,結合國情來看,在高校運用各種形式的渠道進行持久的宣傳,是一件需要從上到下達成共識并持續推動的事,單靠學校的心理中心很難爭取到宣傳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如果只能依靠心理健康社團的力量,與現狀相比,宣傳工作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對于社會支持來說,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社會支持并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因為個體差異,有些人生來就沒有幫助別人的意愿,而即使助人愿望強烈的人也會遇到熱情耗竭的問題[11]。因此,如果在學校中推廣各種形式的互助組,以期讓同學們通過社會支持的力量獲得成長,收不到預期效果的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這需要專業的心理工作者做好互助組從開始到結束期間效果的評估,以更科學地指導各種互助組的運作。對于運動健身來說,問題在于,如果大力宣傳之后,很多人因為知曉了運動背后的好處而開始鍛煉身體,這樣的動機遠遠不如本身喜愛運動來得持久,最后很可能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有數據顯示,超過50%的人在開始健身計劃后1個月就退出了,而1年之后,剩下的人就更少了[13]。為了減少運動健身的脫落率,可以嘗試通過班級或社團等平臺,組成一些長期存在的運動小組,將良好的運動習慣形成并保持下去。總體來說,社區心理學在心理健康問題方面,較為重視預防的思路,為我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給出了很好的啟示,如果可以靈活運用社區心理學非常重視的教育與信息傳播、社會支持與互助組、運動健身等概念,并謹慎而負責地使用一些借鑒于社區心理學的研究結論,對緩解高校專業老師短缺的尷尬局面,形成整個高校社區濃厚的心理健康知識學習氛圍,促進大學生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是大有好處的。
作者:崔偉單位:南京財經大學